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312章 陈羽的笃定,朝廷要提前举行恩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2章 陈羽的笃定,朝廷要提前举行恩科?

陈羽的笃定,朝廷要提前举行恩科?

朱棣指了指桌案上的书籍,疑惑的问道:

“陈兄弟,这些书籍要是我猜的不错,都是与恩科考试有关,不知……陈兄弟买这些书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

陈羽点了点头,话语中有些无奈道:“老朱你说的不错,我买这些书籍,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

朱棣看了看桌面上四书五经等书,问道:“真不曾想到,陈兄弟会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

话落,

陈羽叹息一声,一脸不爽的说道:

“老朱,我得是多么喜欢自虐,才会对这些书籍感兴趣。”

“不对,应该是我到底多么有病,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不感兴趣?

这下子朱棣彻底疑惑了,他本来以为今日可以看见陈兄弟的大发明,结果来了之后只看见了满屋子的书。

通过这些书,显然不可能生成什么发明出来。

他理所应当的就联想到应该是陈兄弟感兴趣,否则为什么会吃饱了撑的的买这么多的书?

要知道书可不便宜!

可陈羽竟然一脸不爽的否认了。

朱棣实在想不到,还能因为什么事,才能导致今日陈兄弟的反常。

陈羽看着老朱一脸的好奇,他将门窗关好之后,走到朱棣跟前,压低了声音说道:

“老朱,我买这些书的原因告诉你之后,你可千万要替我保密,不能嘴巴漏风的给我泄露出去。”

朱棣听后点了点头,当即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嘴巴可严了,平日里陈兄弟你与我的闲谈,我可从来都没有外传过。

看着朱棣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陈羽这才放心的说道:

“朝廷将会在两个月后,于京师举行永乐一朝的首届恩科!”

“如果不是为了恩科,我吃饱了撑的去一下子买这么多书!”

朱棣闻言豁然抬头,双眸中满是震惊,心中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目前朝廷并没有针对是否举行恩科,给出明确的告示答复。

不是因为朝廷不打算举行恩科,而是因为这件事还在商议之中。

六部中的户部、礼部包括太子府,都接连上奏了许多关于开启恩科的奏疏。

但那些官员上奏的内容,大多是说朝中官员缺口过大,忙不过来,所以想要让皇帝开恩科,选拔人才。

这些官员的说法很委婉。

毕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他朱棣发起的靖难。

这才会造成朝堂之上官员不够的现象。

可朱棣对于这个拿不定主意,毕竟恩科按照正常的举办来说,乃是三年一次。

眼前明显还没到时间。

如果自己提前开启恩科,岂不是承认了靖难对国家造成的损失?

也就是自己承认自己有罪?!

他乃是奉天靖难,怎么可能有罪呢?有罪那也是建文那个小王八蛋的罪。

但没办法,朱棣不能去抹黑建文,毕竟建文帝皇位乃是明太祖亲封,太正了根本动摇不了。

所以,对于开启恩科一事,朱棣不是拿不定主意,而是不想开。

可没想到陈兄弟已经为恩科准备了……

而且还是一副很笃定的样子。

莫不是提前有人在民间散播有关恩科开启的谣言?

当真找死!

科举乃朝廷根基,重中之重。

这种动摇国家根基的谣言都敢造,真不知死字怎么写!

难不成这是最近江浙一带涌入进来的士绅子弟所为?

转念一想,朱棣感觉不对。

陈羽地处京师,天子脚下,锦衣卫聚集之地。

如果有这方面的谣言传出,锦衣卫不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有。

可纪纲并没有向自己禀告这方面的折子。

不是民间谣言……

那陈兄弟提前开启恩科的消息,又是从哪得到呢?

不管是谁,绝对不能轻饶了他!

朱棣心中打定了主意。

他当即继续摆出一副听到消息后感到震惊的模样,疑惑的问道:

“陈兄弟,朝廷不日举办恩科……为何我一点这方面的消息都没有收到?”

“莫不成陈兄弟这方面的消息不是从正规渠道获得,可否告知我,让我也听听?”

陈羽摆了摆手,说道:

“老朱,你是知道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酒馆附近,朋友也就你老朱那一伙人,能从个蛋的渠道得到什么消息。”

“再者,咱们什么身份,商人!能有这种消息的人,那可不是咱们现在可以接触到的。”

陈羽当然不可能告诉老朱,这些是自己在史书上翻到的吧?

永乐时期的其余几次恩科什么时间,陈羽还真不知道。

但因永乐时期的首届恩科太多与特殊,所以着重看了几眼,这才有了记忆。

他顿了顿说的看:“这一切都是我根据眼前的局势推断而出。”

“朝廷方面目前虽然还没有公布有关恩科的消息,应该处于讨论当中,但是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提前开启!”

朱棣听后嘴巴微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想到可能存在居心叵测之人,想借此搞阴谋。

目的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报复摊丁入亩一事。

但却没想到这一切竟是陈兄弟……推测而出!

朱棣感觉一阵头皮发麻。

这种能力实在过于恐怖!

但一想到之前陈羽在他的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假设推测能力,他又感觉很有可能。

朱棣当即在书房内找到了两把椅子,搬过来自己与陈羽一人一个。

恩科是否举行?

说实话这个问题也是最近一个比较困扰朱棣的难题。

既然自己犹豫不决,倒是可以听一下陈兄弟方面的分析。

说不定听了之后,自己就可以不用纠结了。

“陈兄弟,朝廷都没有颁布的告示你能推测出来,还如此笃定的样子,能不能给我说说看?”

“现在外面一点有关恩科的苗头都没有,而我家老大……他平日里虽是经商,可也有一颗想要科举的心。”

“如果此事靠谱,我就回家让其读书,早做准备。”

古代的恩科,相当于后世的高考。

当然困难与残酷程度,却甩高考一大截。

但本质上,却依旧是寒门子弟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陈羽脑海中浮现出朱哥那一副胖胖的、憨憨的模样,但给他的感觉却是一个比较斯文经常读书的君子风。

要是他记得不错,错过这次恩科,再想参加可不是像高考一样等一年,而是需等三年。

三年!

人生又能有几个三年!

陈羽叹息一声,他对朱哥的印象还挺不错,多说两句吧。

他坐了下来,淡淡的说道:

“其实很简单,首先明确一点,恩科的目的是什么?”

“为朝廷选举人才!”朱棣说的很是肯定,他对科举还是有些研究的。

陈羽顿了顿,点了点头说道:“说得对,但不全对。”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科举制度对于皇权与国家的影响,它是华夏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国策,也是皇帝选拔人才最为有力的途径!”

“它取缔了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不再以士族门第为选才依据,打破了桎梏中国数百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

布衣学子十年寒窗,也可高居庙堂,科举呈现出的生气勃勃,使得天下英才尽被收与朝廷的局面!”

朱棣皱眉,没有理解陈羽口中的对但是不全对是何意思。

九品中正制选拔的人才注定有限,而科举则是通过天下间选拔英才,这样一来,哪一个更好,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那些有关想要他提前开启恩科的奏疏,多半也是打着朝廷人手不足的口号。

只不过建文二年开启过一场科举,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进行,下一场科举是在下一年。

当然,若皇帝开启恩科,那是可以提前进行。

但恩科是建立在朝廷发生了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才会颁布。

朱棣犹豫的点就在不想承认朝廷在自己的治理下,出现了特殊情况。

陈羽继续说道:“大明不久前经历过一场靖难。按理说这么大的动乱,天下局势怎么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安定下来。”

“可是在永乐帝强有力的手腕下,国内目前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哪怕边疆都非常安稳。”

朱棣听了这话,嘴角微扬,有种被肯定的感觉。

而且对象还是陈兄弟,分量可不轻。

想想也是,当初国内刚经历大乱,到处都是烂摊子。

可自己登基后,不过短短几个月,就把局面稳住了。

现在城里城外又热闹起来,商铺照常开门,百姓们也能安心过日子了。

哪怕是边疆的那些鞑靼蛮子,在万国宴的时候也只能沦为乞求的份。

可若是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是建文,那还真不一定能做到自己的这种地步。

陈羽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大乱之后确实可以通过手腕强行使权力交接平稳度过,但权力交接完成之后,也就是从打天下变成了治天下,那么文官也就是读书人就变得尤为重要。”

“虽说目前国内风平浪静,但暗中却藏匿着庞大的危机,也就是极度缺乏人才!”

“这庞大的人才缺口,无论针对将来国家各个地方的运转,还是针对暗中的危机,都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大明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恩科的地步!

“庞大的人才缺口?不得不恩科?”朱棣挑了挑眉,嘴中喃喃的重复着。

朝廷如今各方面的运行没什么问题啊,六部各司运转平顺,各地税赋奏报条理清晰,为何会出现庞大的缺口?

可是他感觉陈兄弟口中说出的语气,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陈羽见老朱这个反应,也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也不是谁都可以像他一样,透过现象看到更加内在的问题,他微微点了点头,说道:

“不错,就是庞大的人才缺口!”

“老朱,不要看现在朝廷各方面的运转都没有什么问题,似乎开办恩科吸纳人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但若仔细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大问题!”

“建文四年那个夏天,随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在大军的护卫下,骑着高头骏马意气风发,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南京。”

“但面对靖难成功登基的燕王,原先的官员将何去何从?也就是建文时期的满朝文武,他们何去何从你可知晓?”

朱棣听到这里,脸色有些不自然。

但他很快就调整过来,装作不太清楚的模样,摇了摇头说道:

“这方面……我不太清楚……”

陈羽摆了摆手,“老朱,你不清楚我清楚,这些官员的下场,我将其分成了四类!”

“第一类:逃亡。燕兵入城之际,当天就有四十多名高官乔装逃出南京城。前前后后共逃去四百六十多名官员,如翰林学士高逊志,监察御史韩郁、李贞,吏部主事顾硕,等等。

这部分臣僚逃亡后,大多选择隐居。如开国功臣刘基次子刘璟在南京城破时逃回浙江老家!”

“第二种:自杀殉难。这部分人也不在少数。如监察御史魏冕、前面说到的王艮、大理丞邹瑾是绝食而死。太常寺少卿廖昇,痛哭与家人诀,自缢而死。”

“第三种:抗节不屈。这类官员恪守儒家大义,对通过靖难登基的燕王有违“礼制”很不满,不但不归顺不自杀不合作,反而当面斥责或尽自己所能反抗燕王,甚至行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批人遭到永乐帝惨无人道的屠戮,被族诛,直至“瓜蔓抄”而让世人触目惊心,除最惨的方孝孺外,还有被诛五族或株连乡邻的景清、铁弦、卓敬等等。”

朱棣叹息一声,情绪明显有些低落。

他还怕什么将来史书上会记得自己的好,可是当陈羽当着他的面数落了一番曾经的‘战绩’,他心中就感觉有些堵得慌。

最终沉吟了半晌,从口中说出:“这永乐帝着实……有些残暴!”

陈羽摇了摇头,缓缓开口道:

“老朱,这账可不能全算在永乐帝头上!”

“靖难之后天大大局已定,可那些逃亡、自杀殉难、抗节不屈的看着是三拨人,但其中都是骨子里念着建文的一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