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后,王铭洋让人在医院门口张贴了看病的收费标准,还特地注明这些收费标准只适用于非夏岛籍公民。
一直以来,夏岛对于入籍的公民,实行读书和看病免费的政策,并提供免费住房以及解决温饱问题。
当然,如果个人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靠自己努力工作。
看病免费和读书免费的政策,王铭洋本来是想面向这里几个海岛的全部民众,但在听了特洛卡父女的解释后,他改变了主意。
这些福利,是能够吸引周边民众来加入自己麾下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当然得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当然,来医院看病的其他人,需要的花费也不高。
这是王铭洋和其他人经过讨论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
同样的,夏岛管理处颁布的很多管理规定也是如此。
除了国内一些成熟的法律条文,本地部族的某些生活习俗成例也保留了不少,如部族首领和长老制的管理方式,还有王铭洋最看重的一夫多妻制。
只不过这个一夫多妻制被王铭洋做了适度修改,除了第一个妻子,男人要想娶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妻子,必须得到前面入门的所有妻子一致同意。
同时,一个男人最多只能娶三个女人。
瓦达在他的儿子出生后的半个月,带着他还没出院的老婆和孩子加入了夏族。
正式登记前,他特地去请教阿古丽,给自己的孩子取了个非常华式的名字,叫富四海,寓富有四海之意。
现在,夏岛的入籍仪式比以前草创阶段正式多了。
入籍时,他们必需在象征夏岛的旗帜下宣誓维护王铭洋在夏岛的领导地位和夏族的族长地位,主动维护夏岛的利益,遵守夏岛的管理条例,以后会为夏族的发展积极做贡献!
“目前为止,夏岛一共迎来了九百十八位移民,他们的新版身份证我们都发下去了。”
管理处办公大楼,李泉对王铭洋说道。
启源全面接入岛上的网络后,所有人的证件都做了更新,内置有感应芯片。
“这些移民大部分是本地部族的吧,有没有国内来这里工作的工人?”
王铭洋比较在意这个,国内的来这里干活的工人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方面都比本地工人高出一大截,能胜任的工作面更宽广。
同时,如果夏岛能够吸引国内的人的来定居,将对以后的发展有巨大的助力。岛上的人口短缺一直是制约发展潜力的主要短板之一。
“是的。国内来的工人,到现在为止有三十六个申请了定居权,他们都是跟本土的女人好上并让对方怀孕了登记结婚的,呵呵。
不过也有十八例特殊情况。”
“哦?是什么情况?”
“这八个人,不属于夏岛海域的人,是从凯洛岛过来的。”
“凯洛岛?是我们购买沙土的那个岛吧,他们怎么有兴趣移民来我们这里?凯洛族的生存环境我记得还可以呀。”
“是这样。
岛上运送沙土的货船一直往来于两岛之间,有些船雇佣了凯洛族的人干活,他们来这里的次数多了,就逐渐被我们这里的生活水平给吸引住了,于是开始移民。
我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那边过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这是好事啊,只要能遵守夏岛的规定,移民过来的,我们都欢迎,人口越多,发展潜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高啊。”
“这些部落居民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恐怕不行啊。”黄有金说了一句。
“先解决有无,再解决好不好嘛。岛上的全民教育,小学阶段的已经成熟,可以让阿古丽教初中的知识了。
至于高中以上的阶段,我们可以从国内招人,或者让实验室里的人临时兼职一下。”
王铭洋倒是挺看得开的,有了移民,相当于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对了,告知老陈一声,集团里的安保队伍要扩大招聘才行,这回只招聘退伍军人,跟他们说清楚这里情况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让他们来夏岛这里维护秩序和承担部分防御领土的工作。”。。。
大家讨论着完善夏岛的管理工作。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岛上有了将近上千的移民和国内来的大量公司职员,管理层的思想要从管理一个集团公司向一个领地转变,各方面要考量的东西比以前复杂多了。
好在这个领地处于起步阶段,人口也不算太多,有足够的时间给大家适应。
晚上回到家,处理完公司的事情后,王铭洋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夏岛定居,除了相邻几个岛屿的原住民,王铭洋打起了凯洛岛的主意。
那里的人口数量有好几万,是夏岛方圆两百公里内人口最多的,要是让那几个已经加入夏岛的人回去宣传一番这里的福利政策,是不是可以吸引一批人过来?
想干就干,王铭洋拿起手机,给夏岛当前的移民办负责人黄凯打电话,让他安排一艘豪华游艇载几个凯洛岛的移民衣锦还乡,让他们跟族人多多宣传夏岛人的福利,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
还有,随着夏岛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来往于夏岛及其他地方的轮船日渐频繁,王铭洋相信夏岛的变化很快会引来周边一些国家的注意。
到时候,夏岛韬光养晦发展的策略就行不通了,必须得想个办法解决问题的办法。
夏岛的崛起,利益受到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周边的几个群岛国家,不过这些国家都比较贫穷和落后,几十年间从半原始状态一下子进入了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痕迹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明显,很多人甚至没能彻底的解决温饱问题。
为了拉拢他们,王铭洋决定实施金元外交,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让他们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淡化夏岛崛起给他们国家带来的影响。
嗯,为了夏岛以后的发展,岛上还必须要有一些基础的工业,规模不用太大,能满足岛上民众的基本需求就行。
这些工厂可以造在一艘大船上,以模块化的形式。
对,就是这样,一艘船就是一座或者几座中小型的工厂,让它们锚停在夏岛附近的海域的行成水上工业区,这样还可以不占用岛上的陆地,还让岛上远离废水废气。
为了夏岛的未来,王铭洋不停地在纸上写写划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