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不可思议的正确幻想 > 第663章 复杂的学术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霜极地的‘活阵’样本我曾查阅过归档报告,其阵眼能量衰减系数是 0.07,而陨星谷封印在古籍记载中是‘永动型活阵’,衰减系数不足 0.02,这意味着它的能量反馈速度会快 3 倍以上。”

他顿了顿,调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灵能记录仪,光屏上浮现出一组泛黄的手绘曲线。

“这是先祖三世在陨星谷外围采集的‘阵眼脉冲图’,你看这里 —— 当活阵感知到逆向能量时,会在 0.3 秒内触发‘二次共振’,比天霜极地的阵体快了 0.18 秒,这 0.18 秒的时间差,足够让缓冲阀的导能通道在反噬能量抵达前过载。”

莱尔丹的指尖在灵能分析仪的操作面板上轻点,光屏瞬间切换为 “活阵共振响应时间对比模型”。

淡蓝色的三维坐标轴上,两条代表不同阵体的响应曲线清晰呈现,天霜极地的曲线在 0.48 秒处达到峰值,而陨星谷的曲线则在0.3秒处陡峭上扬。

“你注意到曲线的斜率差异了吗?”

他抬手指向陨星谷曲线的起始段。

“天霜极地的阵体能量是‘线性反馈’,而陨星谷的是‘阶梯式反馈’—— 前 0.2 秒的能量增幅其实低于天霜极地,只是在 0.2 秒后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他调出灵能模拟器的参数面板,将 “逆向注入延迟触发” 选项勾选。

“我们可以在注入初期设置 0.2 秒的‘能量预缓冲’,用低浓度灵能(0.15 单位 \/ 秒)先激活阵体的基础响应,待 0.2 秒后再将速率提升至 0.3 单位 \/ 秒,这样既能避开初期的反馈盲区,又能抵消后续的爆发式增幅。”

林夏的手指在控制台键盘上飞快敲击,半空中的星阵耦合模型瞬间新增了 “延迟触发” 参数层。

当她将模拟数据投射到中央光屏时,原本悬浮在安全区域的红点旁多了一条淡紫色的 “风险预警线”—— 即使星象共振振幅突然提升至 0.45,红点依然稳定在安全阈值内。

“我用‘灵能反馈预判算法’推演了 120 组可能的突发情况,包括阵体二次共振、星象振幅骤增等极端场景,只要延迟触发的时间误差控制在 ±0.02 秒内,缓冲阀的导能效率就能维持在 98% 以上。”

她转过身,将一枚小巧的灵能校准器递给凯伦。

“这是根据陨星谷阵眼脉冲频率特制的校准设备,能实时同步阵体的能量波动,误差不超过 0.01 秒。”

......不是,这群家伙在讲什么啊?

凯伦指尖捏着灵能校准器,指腹贴在冰凉的金属外壳上感受着内部微弱的能量脉冲,先对着林夏颔首以示认可,随即转向光屏上的响应曲线,眉峰微蹙着提出了第一个学术疑问:

“延迟触发方案的逻辑闭环很完整,但我们似乎忽略了‘地脉灵能基线波动’这个变量 —— 陨星谷的活阵并非孤立存在,它的能量循环始终与地下三尺的‘青晶脉’相连,我上周采集的地脉数据显示,青晶脉的自然流速存在 ±5% 的瞬时波动,而这波动恰好会影响预缓冲阶段的灵能输入浓度。”

他抬手在控制台边缘轻划,调出自己的便携式地脉记录仪,光屏右侧随即新增了一组淡绿色的波动曲线,与陨星谷的活阵响应曲线在时间轴上重叠 —— 在 0.15 秒至 0.2 秒这个预缓冲关键区间,绿色曲线恰好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峰值跳动。

“你看这里,当预缓冲进行到 0.18 秒时,地脉流速突然提升 4.7%,这会让原本 0.15 单位 \/ 秒的灵能输入瞬间增至 0.157 单位 \/ 秒。虽然增幅只有 0.007 单位,但结合陨星谷‘阶梯式反馈’的特性,会不会在 0.2 秒的临界点提前激活爆发式增长?”

林夏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地脉波动数据导入灵能反馈预判算法,光屏上的模拟模型瞬间新增了 “地脉干扰层”。几秒钟后,原本稳定在安全阈值内的红点微微上移,虽未突破淡紫色预警线,却比之前贴近了 0.03个单位。她盯着数据变化,语气客观:

“你的观测很关键 —— 算法最初采用的是青晶脉的日均流速基线(1.2 单位 \/ 立方米),确实没纳入瞬时波动。但刚才的模拟结果显示,0.007 单位的增幅只会让爆发式增长提前 0.005 秒,这个时间差仍在校准器 0.01 秒的误差范围内,暂时不会突破安全阈值。”

“但不能只看单次波动。”

莱尔丹这时伸手点向光屏上的地脉周期图,泛黄的手绘稿与凯伦的现代数据在时间轴上对齐。

“在《陨星谷脉记》里记载过,青晶脉每 0.12 秒会出现一次‘微颤周期’,也就是说,在 0.2 秒的预缓冲阶段,会恰好覆盖一次完整的微颤 ——0.06 秒时流速降至基线 95%,0.12 秒时回升至 105%,0.18 秒时又回落至 98%。这种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灵能输入不稳定性’,会不会累积影响缓冲阀的导能效率?”

“这就要看校准器的采样频率了。”

凯伦将灵能校准器放在控制台中央,外壳上的指示灯随内部脉冲闪烁。

“当前校准器的采样频率是 100hz,也就是每 0.01 秒采集一次能量波动,但要捕捉 0.12 秒周期的微颤,100hz 的采样间隔会漏掉部分瞬时数据。如果我们把采样频率提升至 200hz,就能将数据捕捉间隔缩短到 0.005 秒,实时同步地脉波动与活阵响应的对应关系,再让算法加入‘动态补偿因子’,就能抵消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林夏立刻根据这个思路修改参数:将校准器采样频率调至 200hz 后,光屏上的地脉波动曲线瞬间变得更平滑,原本遗漏的 0.09 秒处的微小谷值也被捕捉到;她再在算法中加入 “实时地脉补偿因子 K”,K 值随每 0.005 秒的地脉流速动态调整,确保预缓冲阶段的灵能输入始终稳定在 0.15±0.002 单位 \/ 秒。

莱尔丹凑到光屏前,指尖指着优化后的响应曲线,眼神里带着认可:

“这样就严谨多了 —— 先祖的手稿里还提到,陨星谷活阵的‘二次共振’存在‘温度敏感性’,当环境温度低于 - 15c时,共振响应时间会延迟 0.003 秒。不过现在是初夏,陨星谷谷底温度稳定在 12c左右,这个变量暂时可以作为‘备用修正项’,不需要纳入核心方案。”

“但我们应该在模型里预留接口。”

凯伦补充道,伸手将 “温度修正模块” 拖入模拟模型的备用栏。

“学术方案的完整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边界条件。万一后续执行时遇到寒潮,温度骤降,我们至少有现成的修正路径。”

林夏点头赞同,指尖在光屏上轻点保存优化后的方案,三个不同颜色的曲线 —— 活阵响应、地脉波动、温度修正 —— 在时间轴上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她看向另外两人,语气里带着学术讨论特有的严谨与协作感:

“现在再推演 120 组极端场景,加入地脉波动和温度变量后,缓冲阀导能效率的最低值是 97.2%,依然满足要求。不过为了保险,我们可以在灵能校准器里加装一个微型温度传感器,实时传输环境数据。”

凯伦接过林夏递来的传感器模块,与灵能校准器对接,金属接口处传来轻微的 “咔嗒” 声。莱尔丹则调出先祖留下的陨星谷环境记录,与当前数据交叉验证:

“先祖在三世秋的记录里写过,陨星谷夏季最低温不低于 8c,冬季最高温不高于 - 5c,温度传感器的量程设定在 - 20c至 25c就足够,还能减少能量消耗。”

光屏上的模拟模型最终稳定下来,三条优化后的曲线在 0.3 秒的共振节点完美契合,红点稳稳停在安全阈值中央。三人围着控制台站定,没有争执,只有基于数据与文献的理性辨析 —— 就像所有严谨的学术讨论那样,每个疑问都源于对细节的把控,每个优化都基于实证的支撑,而最终的共识,不过是将 “正确” 推向更 “严谨” 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