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下我们的重点是恢复元气。”
“至于大耳贼,就让他先得意一阵,将来再对付他不迟。”
看到袁绍能够如此冷静,审配暗松了一口气。
这时。
文丑上前一步,抱拳道:“大王能够隐忍,真是咱们魏国的大幸。”
“可是我担心,那大耳贼未必会给我们机会喘息。”
“如果我们的力量还没恢复,他就带兵来攻打我们,怎么办呢?”
这番话让袁绍刚舒展开的眉头再次皱了起来。
官渡之战伤亡惨重,十五万大军最后能逃回河北的不到七万人。
再加上袁熙的军队以及四州留守的部队,现在勉强有十三四万可用的人马。
真正能用在黄河边防线上对抗齐军的部队,最多也就九万多点。
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要是刘备真的打算渡河北伐,他可以动用的兵力至少得二十万左右。
以九万人去抵挡对方二十万人进攻,并守住黄河防线,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
“子勤说得很对,恐怕大耳贼不会给我们休养生息的时间啊...”袁绍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转头看向审配:“正南,假如真如子勤所说,大耳贼提前攻打我们,你觉得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个问题,审配额头上开始出汗,一时之间说不出解决办法。
尽管他是宰相,在郭图等人去世后靠经验成了首席谋士的位置,但实际上论智慧并不是特别强。
对于这种难题,他也一时找不出好办法。
“请容许我再考虑一下...”审配只好暂时找个借口敷衍过去。
袁绍眼里闪过失望之色,接着又将目光移向其他谋士身上。
为弥补人才损失,之前他从北方各地邀请了许多新面孔加入自己的团队,不仅为了弥补缺失的人才,也是想进一步拉拢当地豪强以稳定人心。
环视四周,他注意到一个年轻人,“司马仲达,听说你有个‘智狐’的外号,是河北年轻一代里的佼佼者。”
“你有什么建议?我很想听听。”
众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位年轻的谋士上。
司马懿来自河内司马家族,是知名学者司马防的次子。
之前他的哥哥司马朗跟随着曹操去了关中,并成为了秦国的大臣。
虽然袁绍对此心存不满,但并没有对司马懿做什么不利之事,还曾几次尝试招揽他入幕。
然而每次都被司马懿以健康状况不佳的理由婉拒了。
直到最近袁绍败退之后,司马懿却主动请求为他效力。
因此,袁绍任命其为侍郎,以便直接听命于自己左右。
见审配无良策可言,袁绍便寄希望于这位年轻才俊身上。
听到提问,司马懿似乎早已有了主意,镇定地走上前。
“我有一个‘引祸西迁’的计谋,或许可以帮大王争取时间恢复实力!”
“引祸西迁?”袁绍眼前一亮。
“具体是怎么操作呢?”他急切地追问着。
所有人都看向了司马懿。
“目前三国之中,以齐最为强势。
如果我们能让刘备先攻击弱小的秦国而非直接针对我们……”
“我提议,让驻守在东岸的部队秘密跨过黄河进入弘农地区,并假装成秦国人四处破坏齐国边境村镇;与此同时,在齐国内散播谣言称曹操会在趁乱从西方发动攻击。”
“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出一种错觉:除非先消灭掉背后的威胁(即秦国),否则无法专心对付我们。
从而将敌军攻势转移至西边,为我们创造宝贵的调整时期。”
听完讲解,袁绍感到兴奋异常,在儿子扶持下走近地图研究了一番后点头称赞。
“太棒了!你的这个方法的确巧妙。”
即使旁边想抢功劳的审配也赶紧附和,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不满。
接着袁绍立刻拍板同意了这个计划。
各地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参军的人数非常多。
早在收复中原之初,在蒋华强的建议下,刘备迅速将土豆引入兖州和豫州种植。
正好赶上季节,这第一批土豆马上就能收获了。
这样一来,官渡之战所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大齐各个仓库里的粮食也会被重新装满。
军队和百姓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经济也开始快速复苏,整个中原地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中原已经稳固。
接下来,统一全国的任务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据弘农郡报告,最近秦军不断侵犯我们,对我们的城市进行掠夺和破坏,造成上千人伤亡。”
“此外还听说,曹操正在向潼关和武关一带秘密调动粮草。”
“这些迹象表明,曹操可能想要趁我们北伐伪魏之际,对我们洛阳和南阳一线发动突袭,试图占领中原核心地带。”
辛评大声宣读着最新的军事报告。
刘备皱起了眉头,脸上闪过一丝怒气。
当前天下的形势是大齐最为强势,压过了秦国和魏国。
秦魏两国实力不及袁绍的伪魏,尤其曹操一方是最弱的一环。
甚至袁绍现在也是谨小慎微,把兵力都集中在黄河北岸,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竟然胆敢公然派兵越过潼关,到他的弘农郡烧杀劫掠?
如此嚣张猖狂,竟然公开挑衅作为最强国君主的他?
“曹操自不量力,竟敢侵扰我大齐、伤害我子民,真是可恨!”
“陛下,既然他们找上门来,不如就借此机会,倾全国之力西进,先铲除曹魏!”
老将军黄忠站起身来,义愤填膺地请求出战。
由于关羽驻守徐州,张飞负责荆州,前后的将军们不在京城,左将军黄忠自然成了将领中的领袖。
在他带领下,众将纷纷表示要讨伐曹操。
毕竟身为大齐的大臣和将领,每个人都有一种强国不可被侮辱的感觉。
曹操竟敢主动进攻,大家怎么可能忍得住呢?
尽管刘备心态有了变化,但他并未变得目空一切,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理智。
“文韬,孔明。”
“你们认为,我们是否应该抓住这次秦国入侵的机会,乘势向西攻打消灭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