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你这是要对李景珩做什么?”
太后推门而入,就只见满地碎片,以及跪在地上的李景珩。
“下如此重的手,可有半点慈爱之心?”
赶紧上前查看,却见到他额头上的血痕,当即心疼坏了。
“你……!”
太后愤怒至极,又有些顾忌着不知如何开口。
皇帝在心中冷笑,他当然知道自己这嫡母为何对李景珩另眼相待,她明明无视自己的其他儿子。
还不是因为,她一直以为李景珩是她亲孙子。
也就是自己那短命大哥的亲儿子。
他故意讥讽:“母亲,您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管教太监能有什么错?值得一国太后亲自前来阻止。”
满头珠翠的太后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下意识地看向一直低着头的李景珩。
他却是一动不动,一点反应也没有。
双方不欢而散,皇帝根本没有问出自己想要的,就被这通复杂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搅和得不想继续。
只能让太后把李景珩带走。
……
“好孩子,身上别的地方可还疼?”
太后寝宫内,老人家一边在李景珩身上摸索,一边暗自垂泪。
“我没事的,小姨。”
李景珩被按住胳膊时,没忍住痛得咧了下嘴。
刚刚皇帝盛怒之下一通乱扔,还是有些打到了他身上红肿一片。
若是此时身边有人在场,定会大吃一惊。
外人只知道传言说李景珩是皇帝的私生子,但没有人敢找皇帝本人确认,只能从皇帝的态度窥见一斑。
至于太后为何会对李景珩态度极好,却是原因成谜。
皇帝也考究过这个问题,发现自己的嫡母似乎是将李景珩错认成了自己亲大哥的儿子。
不过他也不打算纠正,因为李景珩身体残缺,是万万不能将他认回皇家的。
若是太后愿意对他好点,他也乐见其成,就当做对李景珩额外的补偿了。
当年自己的侧妃与大哥的侧妃共同去道观祈福,突然遇到了前朝叛军的偷袭,引得两位有孕的妃子受了刺激,早产生下两个儿子。
而这两个儿子,都被前朝余孽掳走,十来岁时才找回了李景珩,另一个下落未知。
至于太后为何会相信李景珩是大哥的儿子而非自己的儿子,皇帝也曾起过怀疑。
但当年接生的产婆,李景珩身上的胎记,都证明了他其实是自己的儿子。
皇帝最终只能将这归因于嫡母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生儿子绝后,因此不顾真相,将李景珩认为是自己的亲孙儿吧。
再加上太后的癔症,他实在不愿意再刺激自己可怜的母亲了,给她留个可怜的念想难道不好吗?
他也就不再计较,毕竟,小时候他是由母亲亲手带大的。
虽然不是亲生,养育之恩也是要还的。
因此,所有人都不知道,其实李景珩是太祖的儿子。
……
李景珩孤身一人入京,现在又呆在了太后寝宫养伤,没人能近得了他的身。
皇帝本人又犯了优柔寡断的毛病,对他的来意不管不问,默认他被太后保护起来。
因此,那么多双眼睛现在都盯着太后的寝宫,却只能抓耳挠腮,毫无办法。
“陛下,是否要以长公主、英国公和征北侯囤兵城外有谋反嫌疑,发布勤王令?”
御书房里,皇帝只召了几个如今他还信任的文官前来商讨对策。
却听见如此无脑的言论,恼得将镇纸一把拂落在地。
宰相看了一眼他带来的小兵,眼中也尽是恼火。
同时心中又有些无力感。
【难道我手下真是无人可用了吗?】
他带此人来,只是觉得虽然愚笨了些,但还算忠心,今天带来做个文书记载,同时也算是带来给皇帝混个眼熟。
却没想到此人不知之前是装的老实,还是太沉不住气,非要在皇帝面前急着表现自己。
说出这种无脑言论,让他连帮着圆场也不知如何下手。
“陛下,不如先下旨宣布犒劳三军,同时让他们提前回家过年可好。”
宰相咳嗽了两声,也不想为那无脑的下属开脱,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谋划。
现在做些表面功夫致歉什么的,皇帝本人也不需要这些。
皇帝思索片刻,他本来还十分不悦,这会儿也放松了面皮,目带赞赏的看向丞相。
不愧是他看中的人,合作多年,太懂他的心思。
也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好主意。
本来就临近过年,打了近半年仗的士兵,此刻定然是归心似箭。
哪里愿意作为晋王他的工具人,耗在这京城外面。
只要自己先下旨让他们归家,如今晋王若是没有合理解释,根本留不下他们,只会激得怨声载道。
而晋王、长公主和英国公几人,手下没了大军的压力,自己哪里还怕他们。
随便找个什么借口将他们下了大狱就好。
自己手上好歹还是有御林军可用的,对于这些亲兵的忠心,皇帝还是有自信的。
“善,拟旨吧。”
就在皇帝心情轻松的做着他杀人于无形的美梦时,噩耗传来,晋王陈自明终于出手。
比他让士兵原地解散各自返乡的旨意传得更快的是,太学院的学生们联名上书。
太学院门前的大鼓响了整整一日。
每有一名学生递交他的请求到太学院时,便可击鼓三次。
而如今这鼓声从早到晚,吵得连皇帝身处皇宫大内也能听见。
前朝门阀统治,无论文武,寒门都很难出头。
是端朝开国的太祖皇帝,他本人虽然是武人出身,却也算重视文人,专为学生们开了科举制度。
这是几百年来,寒门学子们唯一的出头机会。
每三年一次,传到现在也就二十年而已,学生们可没有忘记太祖的恩德。
哪怕如今的年轻学生不清楚,他们的老师也该清楚。
而且,每位通过乡试的学子,都可获得一次通过太学院向皇帝直言上书的机会。
只不过学子们一般也不会动用这个机会。
毕竟,这虽然是个给皇帝留下印象的好机会,做得好甚至能青史留名。
但他们只是些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若是提了些不接地气的建议,给皇帝留下坏印象,反而有损仕途发展。
所以,这太学院前的鼓,倒是很少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