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四叔是朱元璋 > 第226章 大明三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染恙未愈,皇长子朱标亦需将养,着大都督朱文正晋封辅政王,即日起监国理政。一应军国重务,可先斩后奏。钦此!\"

司礼监太监手持明黄圣旨,尖细的嗓音穿透重重宫阙,回响在奉天殿内。

群臣在丹墀下叩首的瞬间,文华殿的铜鹤香炉腾起袅袅青烟。

朱元璋半靠在龙纹蟠龙椅上,指节摩挲着扶手处斑驳的龙鳞雕刻。

春阳透过乾清宫的蟠龙藻井,将细碎的金光洒在白玉阶前。

案头摊着厚厚的奏章,朱批用的狼毫还沾着朱砂,却已被他搁在一边许久。

“陛下,辅政王求见。”司礼监太监尖细的嗓音在殿内响起。

“宣。”朱元璋轻咳两声,声音里满是疲惫。

朱文正身着九蟒四爪的蟒袍,踏着晨光大步而入。

看到榻上的叔父时,神情微微一滞:“四叔。”

“正儿啊,坐。”朱元璋指了指榻边的椅子,目光在侄子身上打量,“这些日子,可准备妥当了?”

朱文正坐下,身姿端正:“侄儿定不负叔父所托。只是……”

他顿了顿,“侄儿担心自己资历尚浅,恐难服众。”

朱元璋冷哼一声:“怕什么?有咱在背后撑腰,谁敢不服?你只需记住,这天下是咱老朱家的天下,你替咱看着,莫要出了乱子。”

“是,侄儿谨记。”

“这几日,你先熟悉下政务。六部的折子,该批的批,该议的议。遇到拿不准的,再来问咱。”

朱元璋半躺在龙榻上,浑浊的眼睛盯着朱文正:\"正儿,你且说说,这天下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朱文正垂手而立,目光沉稳:\"侄儿愿闻四叔高见。\"

\"骄兵悍将、百官总揆、阉竖小人!\"朱元璋猛地咳嗽起来,朱文正赶紧上前递上茶盏,\"这三样,哪一样处理不好,都能要了咱大明的命!\"

朱文正微微皱眉:\"四叔为何如此说?\"

\"哼!\"朱元璋将茶盏重重一放,\"就说那些武将,跟着咱打天下时个个忠心耿耿,可如今呢?手握重兵,骄横无礼!蓝玉那小子,竟然收了三百多义子,比咱当年的义子还要多,当这京城是什么地方?\"

\"还有那丞相之位,\"朱元璋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胡惟庸这厮当了这么多年丞相,结党营私,六部官员哪个不是他的人?这丞相权力太大,咱的旨意都要通过他才能传达,长此以往,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说到这里,他压低声音:\"至于那些宦官,看着不起眼,可一旦让他们掌握了权力,就会像毒蛇一样,悄无声息地咬你一口。唐朝就是亡在宦官手里,咱可不想重蹈覆辙。\"

朱文正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四叔所言,侄儿明白。但侄儿以为,这三股势力,并非不可用,关键在于如何驾驭。\"

\"哦?\"朱元璋挑眉,\"说来听听。\"

\"先说武将。\"朱文正上前一步,\"宋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看似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可结果如何?军队战斗力一落千丈,被辽、夏、金、蒙古轮番欺压,最后落得个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的下场。\"

\"我大明能有今日,靠的就是这些出生入死的武将。若贸然削夺他们的兵权,只怕寒了将士们的心。国家强盛,正需要这些武将保家卫国。”

“侄儿以为,与其削权,不如分权。”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露出十分感兴趣的姿态。

“详细说说,如何分权?”

朱文正凛然道:“很简单,皇帝管总,都督府主战,兵部主建。”

“皇帝直接掌控最高军事决策权,总管一切军事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是所谓的皇帝管总。”

朱元璋笑了笑道:“理当如此!都督府主战怎么解释?"

"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负责军队的行政工作,如武官任免、考核、训练等,步兵、骑兵、火器兵等专业兵种,其建设主要由兵部负责,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与五军都督府形成制衡。"

”如此既能保证军队战斗力,又可防止武将叛乱。\"

朱元璋沉默不语,显然在思考这番话的可行性。

朱文正接着说:\"再说丞相之位。四叔觉得丞相权力过大,可曾想过,若无丞相辅佐,这天下政务该如何处理?\"

他指了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就说这些文书,四叔每日批阅到深夜,长此以往,身体如何吃得消?\"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结果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若不设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可到了后期,后世之君如有怠政,朝局混乱。\"

朱文正顿了顿,\"侄儿以为,丞相制度不可废,但可效仿汉制,设中外朝。内廷由陛下直接统领,处理机密要务;外朝由丞相主持,处理日常政务。如此既保证陛下乾纲独断,又可提高朝廷办事效率。\"

朱元璋皱起眉头:\"你这想法倒是新奇,但万一丞相心怀不轨,该如何?\"

\"四叔圣明,自然能辨忠奸。\"朱文正恭敬道,\"况且还有御史台、六科给事中可以监督。若丞相有不法之举,可随时撤换。\"

最后,朱文正说到宦官:\"叔父担心宦官乱政,可宦官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自幼入宫,无儿无女,唯一的依靠就是皇家。只要驾驭得当,他们便是陛下最忠心的家奴。\"

\"汉朝桓灵二帝宠信十常侍,导致天下大乱;唐朝中后期,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朱元璋冷哼一声,\"这些教训还不够深刻?\"

\"侄儿以为,问题不在于宦官本身,而在于制度。\"朱文正解释道,\"唐朝宦官之所以能掌握兵权,是因为皇帝赋予了他们神策军的指挥权。只要定下规矩,严禁宦官干政、带兵,再设立内廷机构相互制约,宦官就翻不起大浪。\"

\"相反,宦官可以成为陛下制衡文官的重要力量。\"朱文正继续说道,\"文官集团看似忠心耿耿,可一旦形成朋党,连陛下的旨意都敢违抗。而宦官没有家族势力,只能依附于皇权。让他们监察百官,传递消息,既能保证陛下耳聪目明,又可防止文官独大。\"

朱元璋靠在龙榻上,闭目养神。良久,才缓缓开口:\"你说的这些,咱会好好考虑。但记住,无论用什么法子,这天下必须姓朱!\"

\"侄儿明白。\"朱文正躬身行礼,\"侄儿监国理政,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老朱家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