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去老鸦山避难,无非是说明他的计划落败。

“我不在学堂的这段时间,由萧珩同四郎暂代课,我已经同他们交代了。”谢三郎道。

作为学堂的夫子,得有夫子的责任跟自觉。大石村的孩子虽说基础欠佳,但也是勤学上进,若真是到了新朝,出几个读书人也是好的。

萧珩跟谢四郎在这里生活良久,将来进入官场也能多些助力。

一起长大的情谊自是旁人不能比的。

谢三郎在晨光微熹中离开大石村。

巡逻队的队员们看到,送他们到村口,并叮嘱他们早日归来。他们不认得苍术,但跟着谢三郎走,自然也是朋友。

不少人过来询问苏云,苏云也都以谢夫子出门访友对付过去。

大家听闻也都点头,直言读书人出门访友游历乃是常事,所以人家能见多识广。

苏云感慨,如今对读书人真是宽容度太高。

又听说谢四郎跟萧珩两个暂时代课,也都没啥好说的了。这两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学问很好,读的书比他们家的米缸还要高,教家里的兔崽子们绰绰有余。

林家人跟谢家人并没有出门送行,仿佛都心照不宣的认定谢三郎只是出去游历,过几天也就回来了。

还没等苏云去寻伯言两人,这两人便主动过来。

“东家,你看让我们做什么合适?”辛丑道。

苏云问,“这几天觉得身体如何了?”

说起这个,伯言也很激动,“多亏东家的陈芥菜卤,效果不错,这老家伙这几日夜里都睡得不错。”

辛丑也高兴,前些日子全身又开始疼了,每当这个季节便觉得难受的很,没想到配药之后,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林家的茅草屋里,他睡了多年未曾有过的好觉!

得了这么大的便宜和实惠,两个人便不便待在这里干吃不干,所以一大清早便过来找苏云找活儿干。

“谢大哥若是有空,不如看看我儿子根骨如何,我想让他学点武艺。”苏云说道。

她打算让家里的男孩儿们都试试,说不定有把根骨清奇的,便能入得了辛丑的眼。

至于宋甜儿,也可以一并送去,她对辛丑很是佩服,再加上她天生神力,若是再加以训练,估计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护院。

“行,那我什么时候见见他们?”辛丑觉得自己立马就得上岗才好。

以前在军营的时候,他手下的几百人都被他训练的虎虎生威,只是训练几个毛头小子,还不是轻松拿捏?

况且他如今孤家寡人,若是能收个徒弟,也能给后半辈子找个依靠。

如今,拜了师父是能养老送终的。

“那得等他们下学,不如两位大哥在这里等等。”苏云邀请。

“好!”两人异口同声。

“东家,这是葛根?”伯言询问。

“对,这是年前在山上刨的葛根,那时候没有吃的,这个也能顶粮食。”苏云解释道。

突然想到他是个医者,后山连绵起伏,想来应该有不少药材。

伯言翻开晾晒的葛根看了看。

“嗯,这些葛根成色不错,足足有几十年年了。等回头我去后山上转转,看能找到可用的药材。”伯言道。

老友的旧伤明显好转,但还需要不少药材。

“那真是再好不过,若是伯大哥愿意,不如在村里开个药铺?”苏云建议。

虽然她自己也会些医术,但都是西医为主,应用范围有限。

有了药铺,村民就不必去外头求医了。

前一段时间,听说隔壁村的齐郎中因为年事过高,已经被儿子接到州府去颐养天年了。

这样,好多人都需要去县城求医,一来路程较远,若是遇到晚上,城门还打不开,会耽误病情。二来县城的物价较高,求医问药自然也是如此,普通的百姓也看不起病。

“好。”伯言觉得这样也行。

既然辛丑已经有了活儿,那他也不能在这里吃白饭,多少也得自力更生。

“茶山跟后山是我的产业,再往里走就是深山,鲜少有人进去。伯大哥若是有时间可以去后头转转,我找个人陪你去。”苏云说道。

伯言也不拒绝,进山采药他经常去,也曾遇到过紧急情况,找个熟悉山地地形的人那是再好不过,只是没想到林家的产业还不少。

孩子们上学回来,看到家里有人,都规规矩矩的过来行礼。

看到这些孩子们,伯言也在暗自观察,心想若是能从中找出一两个继承自己衣钵的也是不错。

辛丑则忙着挑选自己的徒弟。

其他的倒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是愿意强身健体的都可以跟着他学。

没想到林家有这么多男孩子。

林有文跟张秋生没什么底子,但身体素质不错。

至于林有武,虽然年纪大些,倒是也可以操练一番,也能有所获益。

萧珩跟谢四郎也跟着过来了,听说这位武师傅是军中人,不由多了几分敬佩。他们都是要干大事的,多学些排兵布阵的本事也不错。

宋甜儿也大大方方地站在队伍里,辛丑也不觉女子不应该习武,他知道宋甜儿天生神力,这么好的根骨不能浪费。

听说自己可以习武,林有文和张秋生的眼睛灼灼发亮。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知识走科举,这是一条路。能学成武艺,强身健体,保护家人,那是锦上添花。

何况他们如今有了些见识,知道不管任何时候,都是技多不压身的。

苏云自己也想学武,但可惜年龄太大,也不好意思再提出如此要求,索性便在旁边看着。

下午,杨把头过来,她才想起谢家的新房需要木炭烤干,随即安排了张老汉父子过去。

“东家,咱们这边的房子已经盖完了,我明天就带人去山茶山盖房子。”杨把头说道。

“好,辛苦你们了。”苏云道。

杨把头摆手,他可不觉得自己有多辛苦,就单纯替苏云着急,给佃户盖那么多房子,虽说是石砖房,但也要花不少钱,这真的值得吗?但他也明白是是石砖房结实,撑的时间久,将来能够世代相传。

“东家,你是真打算给他们盖房子?这笔花销可不算小。”杨把头再次确认。

“对,就按照之前说好的来。就是这房子要在冬天之前盖好,你看你手头的人够不够,不够的话就从村里找一些。”苏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