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0日,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钢化玻璃。窗外长江上的货轮拉响汽笛,声音沉闷得像垂死病人的呻吟。桌上摊开的《长江日报》头版赫然印着《珠海特区开发遇冷,多家房企资金链断裂》的标题,配图里那片烂尾楼群正是他三个月前吹嘘的“台商产业园“。
“老板,澳门那边来消息了。“张铁柱的机械臂发出轻微的液压声,打断了谢一扬的思绪,“何先生说那四亿贷款......下个月到期。“
谢一扬的指尖在玻璃上顿住。透过自己的倒影,他能看到身后投影仪上的财务报表——珠海地皮泡沫破裂后,扬帆集团的现金流已经绷得像根即将断裂的钢丝。
“周明远呢?“谢一扬转身,皮鞋碾过地上散落的报纸,“省委不是刚拨了二十亿救市资金?“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周秘书长说......那笔钱优先给有'政治意义'的项目。“保镖顿了顿,“比如国企改制。“
谢一扬的目光突然钉在报纸第三版的小标题上:《武汉国棉三厂启动改制,三千职工面临下岗》。配图里,一个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正抱着机床痛哭,旁边站着穿西装的年轻干部,手里拿着封条。
“柱子,“谢一扬突然笑了,手指在那个痛哭的工人照片上点了点,“你说这些下岗工人......最需要什么?“
张铁柱的处理器嗡嗡运转了两秒:“工作?“
“准确地说,是希望。“谢一扬按下桌上的对讲机,“通知人事部,明天挂牌成立'江城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他故意拖长音调,“国企改革配套服务。“
窗外一道闪电劈开乌云,照亮了谢一扬嘴角的冷笑。在那个瞬间,他已经算好了这笔账:三千名下岗工人,每人收取五百元中介费,就是一百五十万现金。而如果再从他们工资里抽成......
暴雨拍打着玻璃,像是无数下岗工人绝望的哭声。
1991年11月25日,武汉国棉三厂大门口
寒风卷着碎雪打在李卫国脸上,这个四十五岁的八级钳工紧了紧洗得发白的工装领口。厂门口贴着鲜红的《改制公告》,上面“解除劳动合同“几个黑体字刺得他眼睛生疼。
“老李,听说没?“同车间的王师傅凑过来,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有个劳务公司专门帮下岗工人找工作,说是往南方大厂子送。“
李卫国皱眉:“靠谱吗?要交钱不?“
“五百块中介费,包进东莞电子厂。“王师傅压低声音,“我闺女在厂办听说,这公司来头不小,有政府发的什么......再就业工程资质。“
李卫国摸了摸内兜里刚领的“买断工龄“补偿金——两万四千元,是他二十六年工龄的全部身价。五百块,相当于他女儿半学期的学费。
“走,去看看。“李卫国拽着王师傅往厂区礼堂走,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队。
礼堂门口挂着崭新的横幅:《江城劳务&国企改制再就业对接会》。门口站着两个穿黑西装的年轻人,正在检查下岗工人的“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排队登记,交五百押金。“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坐在办公桌后,头也不抬地递过表格,“签完合同三天后集合,专列送东莞。“
李卫国接过合同,眯起老花眼仔细阅读。第三条写着:“乙方月薪不低于1200元“,第七条却有一行小字:“甲方有权代扣代缴各类费用“。
“同志,这'各类费用'是指......“李卫国刚开口,就被金丝眼镜不耐烦地打断。
“社保!住宿!吃饭!“眼镜男敲着桌子,“爱签不签,后面还有两百人排队呢!“
李卫国的手有些发抖。1200元,比他在国棉厂的工资还高两百。女儿明年高考,老伴的类风湿要吃药......他咬了咬牙,在合同上签下名字,数出五张百元大钞。
他没注意到,礼堂二楼的单向玻璃后,谢一扬正端着咖啡,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切。
“第三十八个。“谢一扬对着耳麦说道,“通知东莞龙哥,第一批至少三百人。“
咖啡杯底映出楼下队伍中一个年轻女工的身影,她正把中介费塞进内衣暗袋。谢一扬记得她——资料显示是国棉厂的质检员,二十六岁,有个瘫痪在床的父亲。
多么完美的猎物。
1991年11月28日,扬帆大厦会议室
投影仪将“江城劳务“的财务报表投在墙上,谢一扬的红外线笔停在“预收中介费“一栏:18.5万元。
“三百七十人,每人五百。“财务总监刘志强汇报道,“按龙哥那边的协议,我们还能从每人工资里抽60%。“
谢一扬的笔尖移向“预计月收入“:26.64万元。这个数字让他微微皱眉。
“太少了。“谢一扬突然开口,声音像刀刮玻璃,“告诉龙哥,抽成提到70%,住宿费另算。“
法务总监林志强推了推眼镜:“谢总,劳动法规定中介费不得超过首月工资的20%,我们这......“
“那是正规用工。“谢一扬冷笑,按下遥控器切换幻灯片,“而我们的工人签的是这个——“
屏幕上出现一份《劳务派遣协议》,关键条款用红圈标出:“乙方自愿接受弹性工作制““同意综合工时制““接受绩效浮动工资“。
“再加上这个。“谢一扬又调出一张照片——工人们按手印的集体签名册,“集体合同,特别约定优先于劳动法。“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文件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但对付那些连字都认不全的下岗工人,足够了。
“还有问题吗?“谢一扬环视众人,目光最后停在市场部总监身上,“媒体那边怎么样?“
“《长江日报》明天发专访,“市场总监赶紧汇报,“标题是《民营企业的社会担当——记江城劳务助力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
谢一扬点点头,转向张铁柱:“周秘书长那边?“
“省人社厅刚批复,“机械臂保镖调出红头文件投影,“把我们公司列入'再就业示范基地',每介绍一名下岗工人,政府补贴200元。“
谢一扬终于露出笑容。三百七十人,又是七万四千元进账。而这才刚刚开始——武汉有二十七家国企正在改制,至少五万工人等着被收割。
“通知龙哥,“谢一扬站起身,整理西装袖口,“我明天亲自去东莞,看看他的'工厂'够不够大。“
1991年11月29日,东莞郊外某电子厂
谢一扬的奔驰S600停在锈迹斑斑的铁门前,车轮碾过积水的坑洼,溅起浑浊的泥浆。厂区围墙上“严禁攀爬“的标语已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用红漆新喷的“招工火热进行中“。
“谢老板!“一个满脸横肉的光头大汉迎上来,脖子上小指粗的金链子晃得人眼花,“久仰大名啊!“
谢一扬微微颔首,目光越过龙哥的肩膀,看向厂房里隐约晃动的人影。流水线的噪音隔着老旧的墙壁传来,像是某种巨大机械兽的喘息。
“条件简陋,别见怪。“龙哥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门牙,“但保证安全,条子来了有暗道。“
谢一扬跟着龙哥穿过昏暗的走廊,两侧是堆满杂物的车间。工人们低着头在流水线上忙碌,没人敢抬头看这群不速之客。空气里弥漫着焊锡的刺鼻气味,混合着汗臭和霉味。
“这边是宿舍。“龙哥推开一扇铁门,里面是两排三层铁架床,床单脏得看不出颜色,“十二人一间,每人每月收150住宿费。“
谢一扬的皮鞋踩在潮湿的水泥地上,发出黏腻的声响。他注意到墙角堆着的行李箱——正是国棉厂工人们带的那种老式人造革箱子。
“工资怎么发?“谢一扬突然问道。
龙哥搓了搓手:“计件制,做得快的每月能拿一千五。不过......“他压低声音,“要扣700管理费,300住宿,100水电,50工具磨损......“
谢一扬心算了一下,工人实际到手不到350元,相当于承诺工资的30%。比他要求的70%抽成还要狠。
“安全吗?“谢一扬看向天花板角落的监控摄像头。
龙哥哈哈大笑,金牙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诡异的光:“谢老板放心,咱这儿的工人都是'自愿'的。“他特意加重了最后两个字,“合同他们自己签的,手印自己按的,闹到哪都不怕。“
谢一扬不置可否,继续往前走。走廊尽头是间上锁的办公室,龙哥掏出钥匙打开,里面竟是个现代化的监控中心,十几个屏幕显示着工厂各个角落。
“特别为谢老板准备的。“龙哥得意地指着屏幕,“哪个敢闹事,马上就知道。“
谢一扬的目光被一个画面吸引——画面里,一个女工正被两个保安拖进小黑屋。她挣扎的样子,像极了国棉厂那个年轻质检员。
“新来的不懂规矩。“龙哥顺着谢一扬的视线解释道,“总想着给家里打电话。教训两次就老实了。“
谢一扬突然笑了。他转向龙哥,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支票:“再加两条生产线,我要送三千人过来。“
龙哥接过支票,眼睛瞪得像铜铃——五百万!比他全部身家还多。
“谢老板爽快!“龙哥激动得金链子直晃,“保证给你训练得跟绵羊一样温顺!“
走出工厂时,夕阳如血。谢一扬的奔驰后视镜里,工厂大门缓缓关闭,像一张贪婪的嘴,吞噬着那些怀揣希望的下岗工人。
1991年12月5日,武汉火车站
寒风呼啸,李卫国背着行李包,站在南下的专列前。站台上挤满了国棉厂的下岗工人,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所有人都穿着最体面的衣服,脸上带着忐忑和期待。
“老李,听说东莞冬天暖和得很!“王师傅搓着手,呼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风中,“电子厂比咱纺纱车间干净多了!“
李卫国勉强笑了笑。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劳务公司催得太急,合同条款含糊不清,连具体厂名都没写。但看着周围工友们期待的眼神,他把疑虑咽了回去。
“各位工友请注意!“戴着金丝眼镜的劳务公司经理拿着喇叭喊道,“上车后按编号入座,到东莞有专车接站。记住,合同期一年,提前离职要赔违约金!“
李卫国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合同复印件,那是他花了二十块钱在复印店偷偷复制的。老伴说这是“卖身契“,非要他带着。
“爸!“女儿的声音突然从人群中传来。李卫国回头,看见女儿挤过人群,小脸冻得通红。
“你怎么来了?“李卫国赶紧把女儿拉到避风处,“不是让你在家照顾妈妈吗?“
“我......我查了那个劳务公司。“女儿咬着嘴唇,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你看这个......“
李卫国展开报纸,是上个月的《南方周末》,一篇题为《黑中介与血汗工厂的利益链》的调查报道。文章配图中,赫然是那个金丝眼镜经理,正在某个工厂门口数钱。
“这......“李卫国的手开始发抖。
“爸,别去了!“女儿拽着他的袖子,“报道说那些工厂扣身份证,打人,还......“
汽笛声打断了女儿的话。专列开始缓缓启动,站台上的工人们骚动起来。
“老李!快上车!“王师傅在车厢门口大喊。
李卫国看了看女儿,又看了看手中的报纸。最后,他咬牙把报纸塞回女儿手里:“你先回去,爸去看看情况。要真像报道说的那样......我马上回来。“
他转身冲向列车,在最后一刻跳上了踏板。透过车窗,他看见女儿站在原地,手里攥着那张报纸,像举着一面小小的抗议旗帜。
列车加速,女儿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铁轨尽头的黑暗中。
1991年12月6日,东莞某电子厂
李卫国站在流水线前,双手因为连续工作十六小时而发抖。眼前的电路板像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河流,从他面前源源不断地流过。
“快点!今天不完成两千件别想吃饭!“监工的吼声在耳边炸响。
李卫国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从昨天到达工厂开始,他们就被收了身份证,签了“自愿加班协议“,然后直接塞到流水线上。承诺的1200元工资,现在变成了“计件工资,基础单价0.15元“。
“老李,歇会儿吧。“王师傅小声说,他的脸色惨白得像纸,“我胸口疼......“
李卫国刚要说话,突然听见厂房另一端传来尖叫。一个女工晕倒在流水线上,周围的人手忙脚乱地扶她。
“装什么死!“监工冲过去,一脚踢在女工腰上,“完不成定额,今晚全车间通宵!“
李卫国认出了那个女工——是国棉三厂年轻的女质检员。她的嘴角渗出血丝,眼睛半闭着,手里还攥着没焊完的电路板。
一股热血涌上头顶。李卫国猛地站起来,抄起手边的扳手:“住手!“
整个车间瞬间安静。所有人都看向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钳工。
“你们这是犯法!“李卫国的声音在颤抖,但不是因为恐惧,“扣身份证,打人,克扣工资......我要去劳动局告你们!“
监工愣了一下,随即狞笑起来:“老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他拍了拍腰间的对讲机,“龙哥的地盘,还没人敢闹事!“
对讲机里传来嘈杂的声音,几分钟后,五六个保安冲进车间,手里拿着橡胶棍。
李卫国深吸一口气,转身对工友们喊道:“国棉厂的兄弟们!咱们被骗了!这黑工厂......“
橡胶棍砸在他背上,剧痛让他跪倒在地。但令他惊讶的是,王师傅和其他十几个国棉厂工人冲了上来,和保安扭打在一起。
“老李说得对!咱们被骗了!““还我身份证!““我们要回家!“
混乱中,李卫国看见那个年轻的女质检员挣扎着爬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把一个焊枪插进了监工的大腿。
警笛声从远处传来,但李卫国知道,那不是来救他们的——龙哥早就说过,派出所里有“自己人“。
1991年12月7日,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的卫星电话响起时,他正在审阅“江城劳务“的扩张计划。电话那头,龙哥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慌乱:
“谢老板,出事了!武汉来的那批工人闹事,打伤了我三个弟兄!“
谢一扬皱眉:“压下去就是了。“
“压不住啊!“龙哥几乎是在吼,“有个老钳工带着人冲出了厂区,现在在劳动局门口静坐!还有记者......“
谢一扬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按下桌上的对讲机:“柱子,立刻联系《长江日报》的刘主编。“
挂断龙哥的电话后,谢一扬走到窗前。长江上的货轮依然在航行,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但他的计划出现了裂痕——那些在他眼中不过是数字和利润的下岗工人,居然会反抗。
“老板,刘主编电话接通了。“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手机。
谢一扬接过电话,声音已经恢复了从容:“刘主编,关于东莞那个小纠纷......对,就是几个工人不适应新环境......我想做个正面报道,标题就叫《转型阵痛:看下岗工人如何拥抱新经济》......“
挂断电话,谢一扬又拨通了另一个号码。这次,他的语气恭敬了许多:“周秘书长,我是小谢。有个小事想请您帮忙......东莞劳动局那边......“
放下手机,谢一扬看向电脑屏幕。上面是“江城劳务“的后台系统,显示已登记的下岗工人数量:3721人。按每人抽成700元计算,就是260万月收入。
足够覆盖珠海地皮的贷款利息了。
谢一扬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出李卫国的档案——八级钳工,二十六年工龄,家庭住址......他眯起眼睛,把地址转发给了龙哥。
“柱子,“谢一扬关上电脑,“准备车,明天去趟国棉三厂。听说他们第二批改制名单出来了......“
窗外,乌云再次聚集。但这一次,谢一扬已经准备好了更结实的网,来捕捉那些试图挣扎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