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184章 三峡移民的幽灵村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4章 三峡移民的幽灵村庄

1991年10月19日,巴东县移民安置区。

夜色如墨,江风裹挟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吹过那片矗立在半山腰的“移民新村”。十栋灰白色的毛坯房孤零零地立着,窗户空洞,墙皮剥落,像一排被遗弃的墓碑。

谢一扬站在最外侧的屋子前,皮鞋碾过地上散落的建材废料,发出细碎的声响。他抬头看了眼天空——无月,无星,只有几片厚重的云层低垂,仿佛随时会压垮这片虚假的村落。

“遥感卫星什么时候过境?”他问。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调出实时轨道数据:“两小时后,NASA的Landsat-5,分辨率30米。”

谢一扬轻笑一声,抬脚踹开最近的房门。空荡荡的屋子里,水泥地上积了层薄灰,墙角堆着几捆发霉的稻草,是上次应付检查时临时铺的“床铺”。

“照片拍好了?”

“都在这儿。”张铁柱展开全息投影,屏幕上立刻浮现出几十张“移民生活照”——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妇女在灶台边做饭,孩童追逐打闹……每张照片的角落都刻意露出半截崭新的门牌号:巴东县移民新村7栋、8栋、9栋……

谢一扬眯起眼,指尖划过其中一张“老人在菜地浇水”的影像:“这老头是汉正街捡垃圾的王瞎子吧?给他五十块钱就肯摆拍?”

“八十。”张铁柱纠正道,“他说要加钱买假牙。”

夜风突然变急,远处传来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谢一扬转身走出屋子,看见五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正碾过泥泞的山路,朝村子驶来。

“货到了。”

卡车停稳后,篷布掀开,露出密密麻麻的“人影”——塑料模特,服装店淘汰的展示品,有的还穿着过时的碎花裙或中山装。几个工人跳下车,开始像布置战场一样把这些假人摆进各个屋子:灶台前放一个“做饭”的,床上躺两个“睡觉”的,门口再蹲个“抽烟”的……

“遥感卫星只能拍热力图和轮廓。”谢一扬随手掰正一个歪脖子的模特,“只要数量够多,在卫星眼里就是活人。”

工人们动作很快,不到一小时,十栋毛坯房就被塞满了“居民”。张铁柱操控无人机升空,红外镜头下的村落顿时“活”了过来——假人虽然没体温,但体内预埋的发热芯片模拟出37c的橘红色光点,从高空看,俨然是个炊烟袅袅的定居点。

“移民局的验收组明天上午到。”张铁柱收回无人机,“他们只带肉眼,不带卫星。”

谢一扬点点头,走向最后一辆卡车。车厢里堆着成箱的“生活道具”:破铁锅、旧被褥、甚至还有几笼活鸡活鸭。他抓起一只鸭子,捏着它的脖子晃了晃:“叫两声。”

鸭子惊恐地“嘎”了一声。

“挺好。”谢一扬满意地松开手,转头对工人下令,“把这些畜生赶进村里,再泼几盆馊水,要像住了半年以上。”

凌晨三点,一切布置完毕。

谢一扬坐在车里,看着卫星传回的实时图像——那个本应空无一人的山腰,此刻正“热闹”地闪烁着数百个代表生命迹象的光点。移民局的数据库里,这些光点对应着240户“已安置移民”,每户能套取5万元补偿款,合计1200万。

“北京来的审计组到哪儿了?”他突然问。

“还在宜昌查账。”张铁柱调出监控,“但有个实习生昨晚溜去县档案馆,翻看了原始征地记录。”

谢一扬眼神一冷:“名字。”

“陈志明,22岁,武汉大学审计专业。”

车内的空气骤然凝固。谢一扬沉默片刻,突然笑了:“大学生啊……那他一定喜欢‘社会实践’。”

他按下车窗,朝外吐了口烟。烟圈在夜风中扭曲变形,像极了卫星图上那些虚假的光点。

“去武大找他的导师,就说扬帆集团赞助了个‘三峡移民调研课题’。”谢一扬弹飞烟头,火星划出一道弧线,坠入黑暗,“至于那位陈同学……让他去新村里住几天,体验一下‘移民生活’。”

引擎轰鸣,黑色奔驰碾过泥泞的山路。车后,那座“幽灵村庄”静静矗立,假人的塑料眼珠反射着冷光,仿佛在凝视江对岸真正的三峡工地——那里,大坝的混凝土正一天天浇筑升高,而谢一扬的谎言,也将随着水位一同上涨,永沉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