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241章 三峡工程的沉默真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1章 三峡工程的沉默真相

1992年2月10日,三峡大坝建设工地。

陈志明蹲在泄洪涵洞的阴影里,手指颤抖地抚过混凝土表面那道几乎不可见的细缝。他戴着安全帽,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在下巴处悬了片刻,滴在裂缝上,瞬间被吸收殆尽。

“又一条...“他喃喃自语,从口袋里掏出卷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着裂缝的长度和宽度。1.47毫米,比上周扩大了0.3毫米。这个数据让他的胃部一阵绞痛。

作为三峡开发总公司的质检工程师,陈志明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大坝核心区域的混凝土强度不足设计标准的60%,而这道裂缝,只是冰山一角。

“陈工,还在检查呢?“一个粗犷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陈志明迅速收起卷尺,转身露出职业性的微笑:“王队长,例行检查而已。“

王队长——三峡工程第三施工队的负责人,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汉子,眯起眼睛盯着陈志明刚才检查的位置:“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一切正常。“陈志明强作镇定地回答,同时不着痕迹地用脚抹去了地上的测量标记。

王队长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烟熏黄的牙齿:“那就好。谢总明天要来视察,可别出什么岔子。“

听到“谢总“两个字,陈志明的后背瞬间绷紧。谢一扬——扬帆集团的掌舵人,三峡工程主要建材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一个在短短三年内从汉正街小贩变成商业巨鳄的传奇人物。

“谢总要来?“陈志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只是好奇。

“是啊,带着央视的记者,要拍什么'世纪工程'专题片。“王队长拍了拍陈志明的肩膀,力道大得让他踉跄了一下,“你们质检部可得把面子工程做足啊!“

等王队长的脚步声远去,陈志明才长舒一口气。他再次蹲下身,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台微型相机,对着裂缝拍了几张照片。这些照片,连同他这半年来秘密收集的数据,将成为他今晚要寄出的那封举报信的关键证据。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顶层办公室。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长江。夕阳的余晖将江水染成血色,一艘货轮缓缓驶过,拉出一道长长的波纹。

“老板,三峡那边有情况。“张铁柱推门而入,机械眼闪烁着红光。

谢一扬没有回头,只是轻轻晃动手中的威士忌杯,冰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说。“

“质检部的陈志明,准备向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寄举报信。“张铁柱走到谢一扬身旁,机械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蓝光,投影出一份电子文档,“这是他从内部系统打印的举报信草稿。“

谢一扬终于转过身,目光扫过投影中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冰冷。

“混凝土强度不足...偷工减料...重大安全隐患...“谢一扬轻声念出几个关键词,嘴角却勾起一抹冷笑,“这个陈志明,倒是挺有正义感。“

“他今晚七点会去宜昌邮局寄信,收件人是三峡委质检局局长赵卫国。“张铁柱汇报道,“我们的人已经控制了宜昌邮局。“

谢一扬放下酒杯,走到办公桌前按下通讯器:“给我接周省长。“

三声铃响后,电话那头传来周明远刻意压低的声音:“老谢,什么事这么急?我正在开常委会!“

“三峡那边有条不听话的小鱼要跳出来。“谢一扬的声音平静得可怕,“我需要你协调邮局和公安系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什么级别的小鱼?“

“质检工程师,手上有一些...敏感数据。“谢一扬的目光落在投影中那张混凝土裂缝的照片上,“他打算直接捅到三峡委。“

“妈的!“周明远忍不住爆了粗口,“你知道现在三峡工程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吗?副总理下周就要来视察!“

谢一扬轻笑一声:“所以这条小鱼必须消失,而且要快。“他顿了顿,“武汉光谷那块地,我可以放弃优先购买权。“

又是一阵沉默。谢一扬能听到电话那头周明远沉重的呼吸声。

“...举报信不能到达北京。“周明远最终说道,“至于那个陈志明,必须闭嘴。永久性地。“

挂断电话,谢一扬看向张铁柱:“都听到了?“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绿光:“宜昌邮局已经安排好了,举报信会被'意外'分拣错误,送到我们的人手里。至于陈志明...“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谢一扬点点头,重新拿起酒杯:“别在宜昌动手,太显眼。等他离开三峡区域再说。“

“明白。“张铁柱转身要走,又被谢一扬叫住。

“等等,央视那边什么情况?“

“《焦点访谈》派了个调查组,已经到宜昌了。“张铁柱调出另一份资料,“他们通过匿名渠道收到了关于大坝质量的举报。“

谢一扬的眼神瞬间变得锋利:“匿名渠道?“

“不是陈志明,是另一个来源,可能是施工队的工人。“张铁柱汇报道,“央视的人明天要去大坝实地拍摄。“

谢一扬沉思片刻,突然笑了:“正好,让他们拍。安排一下,明天我要'偶遇'央视的记者。“

2月10日晚7点15分,宜昌中心邮局。

陈志明站在柜台前,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信封表面。信封很厚,里面除了举报信,还有二十多张照片和一份详细的技术分析报告。

“挂号信,北京。“他将信封递给柜台后的工作人员,同时递上身份证和邮费。

工作人员——一个戴着厚眼镜的年轻姑娘,接过信封看了看地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她抬头看了陈志明一眼,眼神有些异样。

“有什么问题吗?“陈志明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

“没有。“姑娘摇摇头,开始办理手续,“就是很少见到寄到这个单位的挂号信。“

陈志明松了口气,看着姑娘在信封上贴上挂号标签,然后放入身后的邮袋中。他并不知道,就在他转身离开邮局的瞬间,那封信就被专门负责“特殊邮件“的工作人员取了出来,送进了邮局经理的办公室。

邮局经理——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正擦着额头的汗水打电话:“信已经截获了...是,我马上派人送到指定地点...明白,不会留任何记录...“

2月11日凌晨,三峡坝区招待所。

陈志明辗转难眠。寄出举报信后,他本该感到轻松,但一种莫名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窗外,工地的探照灯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彻夜不息。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大坝的轮廓。这座耗费巨资的世纪工程,本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却因为某些人的贪婪而变成了一个定时炸弹。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陈志明吓了一跳。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他谨慎地接起电话。

“陈工,我是质检部的小张。“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子急促的声音,“你今天是不是寄了什么东西去北京?“

陈志明的心跳瞬间加速:“为什么这么问?“

“刚才王队长带人搜查了你的办公桌,还调取了你电脑上的所有记录。“小张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他们好像在找什么文件...我听到王队长说,如果找不到,就要去邮局查记录...“

陈志明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他早该想到的,在这个项目上,谢一扬的眼线无处不在。

“谢谢你告诉我,小张。“他努力保持声音平稳,“我...我最近会请假回老家一趟。“

挂断电话,陈志明立刻开始收拾行李。他必须立刻离开这里,最好直接去北京,当面向上级反映情况。

十分钟后,他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招待所,拦下一辆出租车:“去宜昌火车站,越快越好。“

出租车驶入夜色中,陈志明没有注意到,一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跟了上来。

2月11日上午9点,三峡大坝观景台。

谢一扬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一群官员中间,面带微笑地听着工程总指挥的介绍。不远处,央视《焦点访谈》的摄制组正在拍摄大坝全景。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混凝土浇筑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总指挥的声音洪亮而自信。

谢一扬的目光扫过摄制组,锁定在一个年轻女记者身上。她约莫三十岁左右,短发干练,正专注地记录着什么。根据张铁柱提供的情报,她就是《焦点访谈》的首席调查记者林雪。

“失陪一下。“谢一扬对身边的官员们点点头,朝林雪走去。

“林记者是吗?久仰大名。“谢一扬伸出手,露出完美的商业微笑,“我是扬帆集团的谢一扬。“

林雪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谢总?真是巧啊。“

“不算巧,我是主要建材供应商,经常来工地。“谢一扬自然地站到她身旁,一起望向大坝,“央视来做三峡专题?“

“是的,关于中国基建成就的系列报道。“林雪的回答滴水不漏,但谢一扬注意到她手中的笔记本上写着几个关键词:混凝土强度?裂缝?质检报告?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谢一扬语气真诚,“不过这样的大型工程,难免会有一些小问题被夸大其词。“

林雪的眼神锐利起来:“谢总指的是什么问题?“

谢一扬轻笑一声,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照片:“比如这个。“

林雪接过照片,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照片上是一个中年男子站在邮局柜台前,正是昨晚的陈志明。

“这位陈志明工程师,最近精神状况不太稳定。“谢一扬叹了口气,“因为个人感情问题,多次在工作中制造事端,还威胁要举报工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是吗?“林雪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怀疑,“谢总为什么告诉我这些?“

“因为我知道《焦点访谈》一向追求真相。“谢一扬直视着她的眼睛,“我不希望你们被某些人的个人恩怨误导,影响对这项世纪工程的客观报道。“

他递过一张名片:“如果有任何关于建材质量的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扬帆集团的所有产品,都有完整的质检报告。“

林雪接过名片,没有立即回应。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她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

“谢总,抱歉,我们有急事要回北京。“她匆匆收起笔记本,招呼摄制组离开。

谢一扬目送他们远去,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那个电话是什么内容——张铁柱安排的人刚刚“意外“发现了陈志明的“遗书“,而宜昌警方已经确认在长江下游发现了一具符合陈志明特征的尸体。

2月11日下午3点,央视《焦点访谈》编辑部。

林雪愤怒地将一叠资料摔在桌上:“这不可能!陈志明昨天还活得好好的,今天就自杀了?还留下了什么'因个人原因诬告工程'的遗书?“

制片人老张叹了口气:“宜昌警方已经确认了身份,尸体口袋里有工作证和遗书。法医初步判断是自杀。“

“那我们的采访素材呢?“林雪转向技术员小王,“我要再看一遍今天拍摄的内容。“

小王面露难色:“林姐,出问题了...磁带好像...被消磁了...“

“什么?!“林雪几乎跳了起来,“怎么可能?我们明明拍到了那些裂缝的特写!“

“我也不清楚...“小王挠着头,“回放时全是雪花...原始素材全没了...“

林雪颓然坐下,突然明白了什么。她掏出谢一扬给她的那张名片,狠狠地攥在手心,直到纸张刺入肌肤。

2月11日晚8点,武汉扬帆大厦。

谢一扬站在窗前,手中拿着陈志明那封未寄出的举报信。张铁柱站在一旁汇报:

“陈志明的尸体已经处理好了,警方会以'自杀'结案。央视的素材全部清除,他们没有任何证据。三峡委那边,周省长已经打好招呼,不会有调查组下来。“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举报信上那张混凝土裂缝的照片上。他拿起打火机,火焰瞬间吞噬了纸张。

“通知三峡工地,今晚连夜修补所有可见裂缝。“他平静地下令,“用最高标号的混凝土。“

张铁柱犹豫了一下:“老板,那些裂缝...真的会影响大坝安全吗?“

谢一扬转身,火光在他眼中跳动:“二十年内不会有事。二十年后...“他轻笑一声,“谁还记得混凝土是谁浇的?“

窗外,长江水无声流淌,带走了一切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