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媚惑郑六,长安设虚仓。韦崟空买涨,终被熊市伤
一、新昌坊的胭脂债
元和初年,长安新昌坊的槐荫下,郑六遇见了任氏。
这女子纤指捏着半块残镜,镜缘镶着波斯琉璃,裂纹处渗出朱砂似的红痕。\"郎君可愿赊妾一盒胭脂?\"她眼波流转间,郑六已鬼使神差按了血指印。残镜背面浮出蝌蚪文,竟是粟特商行的\"赊货契\",约定三日后以西市胡粉折价偿还。
三日后,郑六攥着胡粉寻至任氏宅,却见门楣悬着\"义昌柜坊\"匾额。任氏倚着金丝楠木柜台,指尖拨弄算珠:\"郎君的胡粉涨了三成价,今日可兑得平康坊南曲的厢房三日租契。\"郑六不知,他签下的胭脂债,早已被拆成碎券流入黑市。
情资通鉴
赊购证券化:消费信贷的古代演绎
任氏的残镜契实为唐代\"赊卖\"业务的变种。据《唐会要》载,西市胡商常以胭脂水粉为媒介发放小额信贷,通过拆分发债形成资金池。《任氏传》中胡粉涨价,实为任氏操控市场制造的虚假繁荣,类似现代p2p平台的自融骗局。
二、韦崟的杠杆陷阱
富家子韦崟闻风而至时,任氏正在庭中焚香祷祝。
香炉青烟凝成牡丹纹样,花瓣间隐约现出\"宣州绫罗跌价\"的字样。\"明日此时,\"任氏轻吹烟雾,\"宣州绸缎必涨三成。\"韦崟急召管家押上祖田,在\"义昌柜坊\"贷出万贯飞钱,全数购入绫罗期货。
当夜,新昌坊突现奇观:数十辆牛车满载宣州绸缎,车辙竟泛着荧粉。韦崟不知,这些绸缎皆用终南山朽木染色,遇潮即褪。任氏雇人洒水制造\"神迹\",引得西市商贾疯抢。三日后,褪色的绫罗堆满韦宅,管家从布匹夹层抖出纸屑——竟是任氏私印的\"义昌空券\"。
情资通鉴
虚假做多:信息操控下的资本猎杀
任氏利用荧光车辙制造\"祥瑞\"假象,诱使韦崟高杠杆做多。褪色绸缎实为精心设计的\"有毒资产\",类似现代股市的财务造假。《唐国史补》载,贞元年间有奸商在漕粮中掺沙,伪造\"天降粟米\"哄抬粮价,手法与此如出一辙。
三、妖雾掩空仓
长安突降大雾,任氏宅邸隐入混沌。
韦崟持刀破门,惊见庭中堆满腐烂胡麻。麻袋间穿梭着灰鼠,每只颈系铜牌,刻着\"天宝库存\"字样。任氏的笑声自雾中传来:\"郎君可认得这些仓鼠?它们啃噬的,是杨国忠私库的陈年旧账!\"
突然妖风骤起,雾中浮现虚影:无数市民正排队购买\"义昌红券\",券面印着任氏的狐尾纹章。韦崟劈开麻袋,腐麻下竟埋着神策军的弓弩——原来任氏用军械作抵押,向边镇借调巨资维持骗局。
情资通鉴
庞氏困局:借新还旧的死亡循环
任氏的运作完全符合庞氏骗局特征:用后来投资者的钱支付前期收益。神策军弓弩的曝光,揭示其终极抵押物实为军事资产。《新唐书·兵志》载,藩镇常以军械质库换取长安贷款,任氏正是利用这种灰色渠道套取资金。
四、狐尾现形终成空
五更梆响时,任氏现出白狐原形。
她抛出的\"义昌红券\"在空中自燃,灰烬里爬出无数虱子,每只背甲都刻着债主姓名。韦崟挥剑斩狐,剑锋却劈中面铜镜——镜中映出自己癫狂模样,手中地契早已换成\"义昌废券\"。
晨光破雾时,新昌坊满地狼藉。胡商捧着褪色绫罗嚎哭,老妇攥着红券灰烬泣血。唯有郑六呆立槐下,手中残镜映出远方终南山——云雾间隐约可见任氏笑靥,正与玉阳真人交割银钱。
情资通鉴
幕后黑手:跨圈层利益集团的共谋
任氏实为修仙资本的白手套。玉阳真人通过妖狐吸纳民间资金,最终将债务转嫁给神策军与边镇。这种权贵与方外势力的勾结,在唐代中后期愈演愈烈。《剧谈录》载,会昌灭佛前夕,长安僧侣大肆发行\"功德券\",套现后潜逃终南山,正是此类套路的变种。
生存法则:
\"莫羡荧车辙痕新,勿信香炉牡丹纹。狐尾扫尽长安梦,槐下犹坐失魂人。\"
——唐·佚名《新昌债谣》
(注:末句\"失魂人\"暗指被金融骗局收割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