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秦时记事 > 第179章 辛墨进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巨离开后,秦时陷入沉思当中。

赤女拢起面前纸笔,此刻又问秦时:

“王后执掌后宫,日后琐事定当繁多,可否要再调几名刀笔吏前来?”

秦时顿了顿:“不急,你先问问制册处,可还有纸张?不拘合格与否,与铅笔一同,都令刀笔吏多加练习。”

铅字虽不易保存,但日常办事行走,论起便捷来,自然是要更胜一筹的。

赤女应下。

“另,以后你们几人都要为我分忧,因而日常也可多加练习。若身边人手不够,便各自再提四名婢女来……”

她身边这4名婢女虽各有侧重,但其实都算是全能,既可以照顾领导,又能统筹琐事,同时还各有专精。

她之前欣喜说“大王严选”,确实是十分靠谱的。

只如今,大纲、表格、柱状图、饼图、思维导图……以及阿拉伯数字,他们该适应的,也该腾出空来早早适应。

毕竟成为王后,能自己做决断的事变得更多,日常也会更有效率些。

赤女呼吸顿了一瞬,随即便躬身:“喏。”

秦时吩咐完这些事,眉头又不自觉的微微蹙在一起。

赤女见状,又赶紧邀她在兰池畔走一走,观观水景辽阔,也能散开心胸。

秦时想了想:“散散步也好。”

顺便也让她斟酌一下语言,想想晚上这枕头风应该怎么吹。

唉,不成王后,一应琐事不能自主。

成了王后,大王爱重,她却又有了新的烦恼。

乌籽在一旁跟着,此刻忍不住又问:“秦君之前跟周府令说要三万石煤与工匠巡游,莫非王后要亲自去吗?大王恐不能同意。”

秦时失笑:“周府令都不曾担心,我看起来很爱出远门么?”

乘坐马车巡游天下,颠簸也要将人颠麻木了,不是所有人都有大王那个精力和体格的。

说到精力与体格,按照科学论证,男人过了30岁,明明应当……

唉!

枉她做了一番心理建设,结果全没用上!

她觉得自己的腰肢不算太细,反正是不如楚夫人曼妙,也不如秦八子气质如兰。

但昨夜大王手掌一拢,再一用力,她几乎半点动弹不得……

秦时又为自己的回想微微脸红,但好在如今天气微凉,她散着步走在前方,身侧众人并没有察觉。

于是又赶紧捡起之前的话题:

“巡游天下只是个说法,军士带着工匠和煤向全国四散而去。每至一地,便留下一名工匠跟若干煤块,与当地亭长们合作推广。”

三万石这个数字,也是她斟酌过的。

如今秦国的煤炭资源格外丰富,后天开采便已用之不及。但在前期,大王的目光肯定更多集中在铁官工坊处。

她若所求占比太多,对方难免要斟酌一番。

而且很可能造价会高。

但只这个数,再有她的大饼加持,姬衡很可能会直接同意。

偏温暖些的地方,今年可暂缓脚步,严寒之地,两月时间也足够大致推广一番。

可惜了,煤炭也是敏感资源,否则有商人的渠道加持,恐怕会更加热火。

不过,煤炭不行,成品陶炉呢?

她思索着,此刻越发觉得有信心。

如今这就是最要紧的事,其他反而都能从容些。

不过,没有实际成果的王后,是得不到大王恩宠的。

她又问道:“辛的身子休养的如何了?”

咸阳宫与铁官工坊之间联络往来,还得需要略懂铁工的人来。

赤女回禀:“已大好。他此前家有资产,因此身骨强健,虽是在铁官工坊受了些磋磨,膝盖仍需长久休养,可日常只要不疾奔行走,并无大碍。”

“嗯。”秦时用人,向来很舍得培养:“允他出行驾马车即可。”

“叫他前来。”

……

秦时被封为王后,兰池宫上上下下皆万分喜悦。但更喜悦的,却是辛。

墨只欣喜于自己的贵人有了更了不得的地位,反而一门心思扎在水车与风箱的结合改造上。

黑目更是闭关画图,也不知怎样的图画,如今都还未校对完成。

只有辛。

他饱读诗书,术算也学的不错,一手画技与体察别人心思的能力,更是与生俱来。

秦时能得王后之位,证明来日他将为王后麾下办事,此刻内心自然是颇为喜悦。

若非王后初册封,定然极其忙碌,他早早便要来求见了。

如今听到宣召,第一时间整理衣衫鞋履,而后迫不及待就跟着黄门前来。

今日阳光不错,兰池被天光映的水波浩渺,辛穿着侍从备下的麻衣,此刻也觉得不冷不热,十分合适。

“拜见王后。”

他躬身行礼,万分虔诚。

毕竟这世上,再没哪个主君会因为他的这点微末不足道的能力,好医好药好饮食的让他养着便是。

此前他作为小小贵族,都同样做不到如此。

如今,自然越发感念。

秦时看了看他——这个在铁官工坊潦倒落魄的中年男人,此刻在一番调养调养后,竟也有了两分名士的气度。

乍一看去,倒还真有贵族风仪。

在如今这个注重姿容仪表的年代,他这么个形象,出门办事也要比别人多得两分便利。

很好。

秦时满意起来:“墨指定你为他的代理人,如今,他进度如何了?”

辛已经做足了准备:“独轮车已先后试制大中小三样规格呈于少府,如今依王后之令,工匠处每日都可备下二三十辆。”

这种东西毫无技术含量,工匠看一眼便知如何做。

之所以不做更多,是因为能留在咸阳的工匠,手艺都是格外高端,做这些实属大材小用。

秦时因而说不必太多。

只是现如今累计二百辆车,辛暂且不知做这么多是要为何,毕竟用当地木匠就地取材,岂不更为便利?

但他的优点就是不会反驳上司。

此刻便继续回禀:

“翻水之车墨已重新调制成功,如今只需按大小、规格、尺寸不同制作安装便可。”

“且倘若是偏南之地,小人知那处巨竹参天,轻便廉价,做水车更是便捷。”

只唯独王后之前说【利用水力带动橐龠风箱】,墨还带着工匠在试制当中。

? ?感恩大家的月票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