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94章 追踪与确认:步步紧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4章 追踪与确认:步步紧逼

烛火摇曳,将我伏案的身影拉得细长。案上铺陈的,不再是单一的情报站舆图,而是一幅更为广阔的、标注着冀州南部至豫州腹地的行军路线图。一条蜿蜒的红线,代表着那名“冀州富商”的南下轨迹,正以一种看似缓慢,实则步步惊心的速度,向着荆州的方向延伸。而在这条红线周围,数个代表着我们“猎隼”小队的墨点,正以一种若即若离、如影随形的方式,紧紧缀着。

石秀,我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此刻正亲率这支由玄镜台精锐组成的“猎隼”小队,执行这次代号“捕风”的绝密追踪任务。自那“富商”离开邺城范围,踏上南下官道的那一刻起,石秀和他的人,便化作了风中的影子,弥散在驿道沿线的每一个角落。

这绝非易事。目标的警惕性远超寻常商贾。他选择的路线,并非一味沿主驿道南下,而是时常拐入乡间僻静小路,有时甚至会刻意绕行,似乎在试探身后是否有“尾巴”。他的随从配置也极为考究,表面看是寻常的护卫、仆役,共计不过十余人,但石秀传回的初步观察报告中特别提到,这些护卫行动间隐有阵型,目光锐利,手掌虎口处皆有厚茧,显然是久经训练的士卒或江湖好手,绝非普通家丁可比。其戒备状态,更是可以用“外松内紧”来形容,看似随意,实则岗哨布置、行止规律都暗藏章法。

“大人,”最新的密报由信鸽送达,经过层层转译,摆在我的面前,执笔者是石秀本人,字迹简洁而有力,“目标已过白马,转向东南,循濮水故道行进。沿途换乘三次车马,住宿皆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独门小院或偏僻客栈,且从不久留。我部已分作三组,轮替盯梢,昼夜不息。然沿途曹军关卡盘查甚密,为免暴露,我等需时时变换身份,绕行规避,颇费周折。”

我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目光落在地图上“濮水故道”那一段。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既避开了官渡主战场可能存在的严密布防,也远离了许都方向的监察重心,同时又能以较快的速度向豫州南部渗透。此人,绝非凡俗。

追踪的过程,远比纸面上的文字描述要惊险得多。石秀在后续的报告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险些暴露的瞬间。一次是在渡过一条无名河流时,目标的护卫头领突然勒马回望,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河岸边的芦苇丛,石秀和两名队员当时正伪装成渔夫,潜伏其中,几乎是屏住了呼吸,心脏提到了嗓子眼,才仗着完美的伪装和一动不动的定力,侥幸躲过。另一次,则是在一个黄昏时分的小镇,他们与目标几乎是擦肩而过,对方一名仆役装束的人,眼神在石秀腰间佩戴的、作为伪装道具的普通玉佩上停留了片刻,那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探究,让经验丰富的石秀立刻意识到,对方可能在辨识某种特定的信物或标记。幸而他反应极快,佯装被路边小贩吸引,自然地侧身避开了那道目光,才未引起进一步的怀疑。

除了目标本身带来的压力,更大的掣肘,来自于曹操方面。这就意味着,石秀他们不仅要躲避目标的视线,还要时刻提防被曹方正常的军事巡逻、关卡盘查发现异常。他们必须像真正的“影子”一样,在各方势力的缝隙中穿行。

石秀在报告中提到,他们曾数次遭遇曹军的巡逻队。一次夜间行路,为了绕开一个临时设立的军营,他们不得不冒险翻越一座荒山,队员中有人失足险些坠崖。还有一次,在进入豫州境内的一个关卡时,守关校尉对他们伪装的“行脚商”身份盘问甚细,几乎要搜查他们携带的“货物”(实则藏匿着武器和通讯工具)。全靠石秀急中生智,谎称是为前线运送急需药材,并拿出了一份伪造得天衣无缝、盖有后勤部门印信(自然也是玄镜台的手笔)的文书,才涉险过关。每一次这样的遭遇,都让远在徐州的我,也为他们捏一把冷汗。

然而,风险与收获总是并存。正是这种步步紧逼、险象环生的追踪,让石秀得以近距离观察,收集到了越来越多指向性的证据。

目标的住宿习惯极为特殊。他从不住官方驿站,也避开繁华城镇的大客栈。所选之地,要么是极其偏僻、易于警戒的独门小院,要么就是那种只有底层行商才会光顾、人员混杂但管理松懈的小旅舍。无论选择何种,都有一个共同点:便于监视周围环境,且有不止一条逃生路线。入住之后,他的护卫会立刻控制关键位置,对周围进行隐秘排查。这种反侦察意识,绝非普通商人所能具备。

更关键的是他接触的人员。石秀观察到,目标在途经几个较大的城镇时,会利用采买物资或休息的间隙,与某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进行短暂接触。这些接触极其隐蔽,有时是在熙攘的市集擦肩而过时低语一句,有时是在茶馆中借着问路交换一个眼神,有时甚至只是在特定的地点留下一个不起眼的标记,随后便有人前来查看。石秀记录下了几个接触者的体貌特征和大致去向,其中一人,根据后续情报比对,疑似与荆州方面在北方的某个秘密联络点有关。

还有那些隐秘的信号。石秀发现,目标的队伍在行进和停留时,似乎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规律。例如,他们会在某些特定的时辰出现在特定的地点,马车的帘子会以特定的方式卷起或放下,护卫佩刀的角度、甚至夜间窗户透出的灯火明暗次数,都可能是在传递信息。石秀虽未能完全破译这些信号的含义,但其存在本身,就强烈暗示着目标身份的特殊性。

综合这些线索——异于常人的警惕与戒备、专业的护卫团队、精心选择的隐蔽路线、与可疑人员的秘密接触、以及疑似存在的信号传递系统——石秀在最新的密报结尾处,给出了他的判断:

“大人,综合连日追踪观察所得,属下有九成把握断定,此‘冀州富商’,实为伪装。其行事风格、所受护卫等级、以及规避我方控制区域的意图,皆指向一个可能:此人,极有可能便是袁绍遣往荆州刘表的密使。其南下目的,不言而喻,定是为联络刘表,图谋于曹军背后发难,以策应官渡正面战场。”

九成把握!

我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石秀的判断,与我之前的推测完全吻合。这条南下的“魅影”,终于在玄镜台这张无形大网的持续追踪下,逐渐显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袁绍果然还是走出了这一步,试图开启第二条战线,将战火烧向曹操的腹地。

“传令石秀,”我深吸一口气,对着侍立一旁的副手下令,“确认目标身份已是关键一步。下一步,继续保持距离,严密监视,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可打草惊蛇。同时,摸清其最终目的地及沿途所有接头点、联络人。我要完整的证据链!”

地图上的红线,已经越过了豫州中部,距离荆州的边界越来越近。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一旦此人成功进入荆州,与刘表达成协议,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我补充道,“调动豫州南部及荆州边境所有可用资源,准备执行第二阶段计划。通知‘鱼鹰’小组,做好水路拦截的准备。通知潜伏在襄阳的‘杜鹃’,密切关注刘表方面的动向。”

追踪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确认身份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关乎着整个官渡战局,甚至是大汉未来的走向。石秀和他的“猎隼”小队,正行走在刀锋之上,而我,则必须在千里之外,为他们铺设好捕获猎物的最后罗网。

豫州的驿道,在初夏的阳光下延伸,看似平静,却已暗流涌动。那名“富商”的马车仍在前行,殊不知,在他身后,一张由玄镜台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正在缓缓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