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545章 文臣诘难,卧龙腾挪 (舌战群儒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5章 文臣诘难,卧龙腾挪 (舌战群儒 上)

昨日的初次拜会,不过是这场江东大戏的序幕。

今日,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孙权果然如期在府邸正厅再次召集文武,名为议事,实则是给江东群臣,尤其是那些力主降曹的文臣们一个向诸葛亮发难,也向他孙权施压的机会。

我和孔明依旧由鲁肃陪同,再次步入那熟悉而又压抑的大厅。

气氛比昨日更加凝重,仿佛空气都凝结成了冰。

张昭为首的文臣集团,个个面色严肃,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敌意;

而武将们则大多沉默不语,但目光中也透着对战局的忧虑和对我们这两个“外来者”的复杂情绪。

孙权端坐主位,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但那微微蹙起的眉头,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周瑜依然坐在他惯常的位置,神态自若,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又仿佛只是一个局外人。

待礼节性的问候完毕,孙权直接切入了主题:

“昨日孔明先生与子明先生已陈述联合抗曹之意,孤召集诸位,便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曹操大军压境,我江东何去何从,还望诸位畅所欲言。”

他这话音刚落,张昭便再次率先发难,他苍老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启禀吴侯!老臣昨日已言,曹操势大,不可力敌。

今闻曹军号称百万,战将千员,水陆并进,其锋锐不可挡。

刘备新败,兵不满万,寄人篱下,如丧家之犬,安能与之联合?

孔明先生言辞虽巧,却难掩实力悬殊之实。

若为刘备而激怒曹操,致使江东六郡生灵涂炭,宗庙社稷毁于一旦,此非智者所为!

望吴侯三思,以保全江东为上!”

他一开口,便定下了基调,直接否定了联合的可能性,将刘备贬低得一文不值。

紧接着,另一位重臣,顾雍(字元叹),也站了出来。

他比张昭年轻些,但同样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素以稳重着称。

他拱手道:“张公所言极是。况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

我江东向来尊奉汉室,若起兵抗拒,岂非悖逆之举?

再者,战端一开,兵戈无情,我江东鱼米之乡,恐将化为焦土。

百姓何辜?吴侯承父兄基业,当以守成为重,不可轻启战端,陷万民于水火。”

顾雍从“名分”和“民生”两个角度入手,进一步强化了投降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随后,又一位文臣薛综(字敬文)出列,更是言辞激烈:

“刘备一织席贩履之徒耳,虽号称皇叔,实无尺寸之功,辗转流离,四处托庇,反复无常,何足与论天下大事?

昔日依附袁绍,袁绍败;

后投刘表,刘表亡。

今依江夏,恐亦非久安之计。

此等‘扫帚星’,吴侯岂可引狼入室?

孔明先生欲效仿苏秦、张仪,行合纵连横之策,游说江东,不过是欲将祸水东引,使我江东为其火中取栗罢了!

其心可诛!”

薛综的话语极尽刻薄,直接对刘备的人格和诸葛亮的动机进行了攻击,引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一些年轻的文臣甚至面露鄙夷之色,显然被这番极具煽动性的言论所影响。

我冷眼旁观,心中暗自摇头。

这些所谓的“诘难”,看似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实则大多是基于恐惧和偏见的立场宣泄。

他们害怕曹操的强大,担忧战争的破坏,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维护自身家族在江东的利益和安稳。

他们将刘备视为破坏现有秩序的不稳定因素,自然极力排斥。

至于所谓的“汉室”、“名分”,不过是用来包装自身立场的华丽外衣罢了。

孙权的面色愈发阴沉,他看向诸葛亮的眼神,也带上了一丝探询和压力。

鲁肃更是急得额头冒汗,几次欲言又止。

就在这几乎一边倒的声讨中,诸葛亮却依旧气定神闲。

他待众人稍稍安静,才缓缓起身,羽扇轻摇,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义愤填膺或忧心忡忡的面孔,朗声道:

“诸位先生之言,亮一一听闻。然亮以为,诸位皆被曹操虚张声势所惑,未见其败亡之机也!”

他声音不大,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首先转向张昭:

“张公言曹操势大,不可力敌。

然曹操北伐乌桓,深入不毛,兵马疲惫;

新得荆州,人心未附,根基不稳;

驱赶北方士卒,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其一败也。

曹军号称百万,实则多为收编袁绍、刘表降卒,鱼龙混杂,号令不一,貌合神离。

此其二败也。

曹军不习水战,舍鞍马而乘舟楫,此乃扬短避长。

此其三败也。

粮草补给线漫长,跨越江河,极易为我所乘。

此其四败也。

有此四败,纵有百万之众,亦何足惧哉?”

他条分缕析,将曹操的劣势一一列举,瞬间让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曹军形象出现了裂痕。

张昭一时语塞,脸色有些难看。

接着,他又看向顾雍:

“顾公忧名分与民生,此乃忠厚长者之言。

然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其篡逆之心,昭然若揭。

若尊奉此等国贼,则置汉室于何地?置天下大义于何地?

至于民生,若今日苟安,他日曹操一统江南,则江东士民,皆为砧上鱼肉,任其宰割!

今日一战,虽有牺牲,却是为保江东长远安宁,保百姓免遭更大涂炭!

两害相权取其轻,此理顾公岂能不知?”

他以“大义”驳斥“名分”,以“长远安宁”反驳“眼前苟安”,将顾雍置于一个难以辩驳的道德困境。

顾雍面色微变,呐呐不能言。

最后,他目光锐利地望向薛综:

“薛公言我家主公出身微末,四处托庇,此言何其浅薄!

高祖亦起于微末,终成帝业!英雄不问出处!

我家主公乃汉室宗亲,仁德布于天下,虽屡经挫折,然匡扶汉室之志,坚如磐石!

天下贤士,如云归附!

关、张、赵云,皆是熊虎之将;

亮与子明,亦愿效犬马之劳!

薛公以‘扫帚星’辱之,岂是君子所言?

至于所谓‘祸水东引’,更是无稽之谈!

曹操欲吞并天下,江东首当其冲,此乃燃眉之急!

我家主公遣使前来,乃是雪中送炭,愿与将军唇齿相依,共御强敌!

何来祸水之说?若江东不战而降,则唇亡齿寒,下一个覆亡的,便是江东自身!”

诸葛亮语速越来越快,声音也越来越洪亮,最后几句更是掷地有声,在大厅中回荡。

他不仅有力地驳斥了薛综的污蔑,更将孙刘联合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极具感染力。

薛综被驳斥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狼狈地退回队列。

一时间,厅内鸦雀无声。

方才还群情激愤的文臣们,此刻大多低头不语,或面露思索之色。

武将席上则明显振奋了许多,看向诸葛亮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孙权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鲁肃更是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对诸葛亮的口才和急智暗自赞叹。

他确实不愧“卧龙”之名,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舆论的颓势。

然而,我也清楚地看到,诸葛亮的辩驳虽然精彩,但更多的是在“理”和“势”上压倒了对方,却未必能真正改变那些文臣根深蒂固的立场。

他们的恐惧和利益考量,并非几句雄辩就能轻易消除。

张昭、顾雍等人虽然暂时失语,但眼神中的固执并未消散。

他们只是暂时被诸葛亮的气势所慑,一旦缓过神来,恐怕还会有新的诘难。

真正的关键,依然在于孙权,以及他身边那位始终沉默的周瑜。

这场“舌战群儒”,更像是一场必要的表演,一场为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扫清部分舆论障碍的仪式。

果然,短暂的沉默后,又有几位文臣试图从其他角度提出质疑,虽然言辞不如之前激烈,但也反映出江东内部的疑虑远未消除。

诸葛亮一一应对,虽然依旧从容,但可以看出,要彻底说服这群盘根错节的江东士族,绝非易事。

我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知道这上半场的“舌战”即将告一段落。

接下来,恐怕就轮到那些更具分量、也更难对付的人物登场了。

而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个看似平静,实则可能早已波涛汹涌的年轻人——周瑜。

他,才是这场博弈中,除了孙权之外,最重要的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