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武侠修真 > 素心传 > 第109章 湖亭遐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前面的路像幅摊开的长卷,用最细腻的宣纸铺就,才刚刚掀开一角,露出的不过是江南的烟雨朦胧,往后还有更辽阔的景致等着她去描摹。有雁门关的霜,货郎说那里的霜下得又厚又密,清晨推开门,石阶上的霜能没过脚踝,马蹄踏在石板上的脆响会被冻在半空,要等日头爬得老高,才能听见那声迟来的“嘚”。可再冷的霜也冻不住归人揣在怀里的念想——就像苏燕卿缝在她夹袄里的新棉,是用去年深秋收的新棉絮,弹得蓬松如云朵,看着薄薄一层,针脚却走得细密,每寸布面下都藏着暖,能把凛冽的寒气挡在外面,把苏燕卿的牵挂牢牢锁在心里。

还有塞外的白桦林,苏燕卿曾在画里给她看过,树干白得像落满了雪,叶片却绿得发亮,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像用墨笔写着“等待”二字。晨露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像没说出口的牵挂,积攒多了,便顺着叶脉往下淌,渗进土里,在看不见的地方长成更深的根,把思念扎得牢牢的,任风吹雨打也拔不掉。

运河的浪更是不必说,船老大说春汛时的浪头能高过船舷,“哗哗”地拍打着船身,力道足得能让舱里的碗碟都跟着颤,推着船往北去,一分一秒都不停歇。可浪涛再急,也挡不住牵挂往南送,像断线的风筝,看着越飞越远,线的另一头其实还攥在心里,轻轻一扯,就能听见故乡的声音。

路上会有无数个清晨与黄昏。清晨的露水会打湿她的布鞋,走在草叶上,能感觉到湿气顺着鞋底往上漫,把千层底的布都浸得发沉;黄昏的炊烟会从陌生的村庄升起,带着柴火的焦香与饭菜的暖,让她想起烟雨楼的饭香——苏燕卿总在黄昏时蒸紫藤花糕,蒸笼掀开的刹那,白汽裹着甜香漫出来,能把整个院子都染得暖暖的。会有陌生的城镇,城墙高矮不一,有的斑驳得露出内里的夯土,砖缝里长出半尺高的草,像老人脸上的皱纹里藏着的故事;有的崭新得像刚砌成,青灰的砖面泛着冷光,城门上的铜环擦得锃亮,映得出人影。

会有难懂的方言,字腔字调拐着弯,像柳丝缠在手腕上,初听时只觉得绕,听久了才能品出其中的暖——就像渡口的船家喊“开船喽”,尾音拖得老长,带着水的润,其实是怕赶不上船的人听不清。会有风霜雨雪,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能把围巾都吹得贴在嘴上;霜像盐,落在发间眉梢,白花花的,让人忍不住缩脖子;雨像针,密密麻麻地扎下来,能把衣裳都淋得透湿,冷得人直打哆嗦;雪像棉,铺天盖地落下来,把路都盖得看不清,走一步要陷半步。可这些疼过、冷过的时刻,却也让人更清楚地记得行囊里的花糕有多甜,记得苏燕卿往她手里塞花糕时说的“揣在怀里,冷了就啃一口”。

更会有悲欢离合,或许会遇见同路的旅人,在驿站的火炉边聊过几句家常,说家乡的庄稼收成,说远方的亲人,天亮后却要在岔路口挥手告别,一句“保重”里藏着千言万语;或许会听闻谁的故事,说边关的将士如何守着城楼,说江南的女子如何等归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懂了——原来这世间的牵挂,从来都是一样的重。

但她不怕。因为行囊里装着紫藤花糕的暖,那馅是苏燕卿用三年的紫藤花蜜腌的。每年暮春,苏燕卿都会摘下最饱满的紫藤花,用井水淘洗干净,控干了水,一层花一层糖地码在陶罐里,糖要选最细的绵白糖,铺得均匀,再用木杵轻轻压一压,让花与糖贴得紧实。封紧了放在阴凉的地窖里,等来年花开时再开封,蜜色稠得像琥珀,舀一勺能拉出细细的丝,甜得醇厚,没有半分齁气。苏燕卿说:“这蜜得等,等得越久,甜越沉,就像有些念想,放得久了,才更扎实。”

竹笛里藏着《折柳》的韵,笛孔被她的指尖磨得发亮,每个音符都缠着苏燕卿的琵琶声——她总在阿禾练笛时弹起琵琶伴奏,琵琶的弦音温润,像浸了水的玉,裹着竹笛的清越,像棉絮裹着玉,听着听着,就分不清哪是笛音,哪是琵琶了。有时阿禾吹错了调子,苏燕卿的琵琶声会轻轻拐个弯,把错处兜住,像母亲护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从不责备,只默默指引。

心里揣着苏燕卿的话,像揣着永不熄灭的灯。“往北去要多带双鞋,陆路的石子磨脚,磨破了脚可怎么走远路”“遇着下雨就找个屋檐歇着,别硬赶路,淋了雨要生病的”“到了雁门关,记得捎句话,说我念着她们的紫藤茶”,那些话琐碎得像廊下的雨滴,一滴一滴,却串成了串,挂在心里,亮堂堂的,照得前路都清晰。

而脚下的路,正像这西湖的水,明明亮亮,能映出云影,映出花影,也映出她的身影,通向远方,也连着故乡。就像苏燕卿说的“路是走出来的,可根总在的”,她的根在烟雨楼的紫藤架下,在每年春天落满一地的紫花里,踩上去软乎乎的,像踩着一整个春天;在苏燕卿弹琵琶时微微晃动的指尖上,指尖划过琴弦,弹出的调子能让院子里的紫藤花都跟着颤;在那声永远等着她的“阿禾”里——无论她走多远,只要听见有人这样喊,回头时总能看见苏燕卿站在廊下,笑着朝她招手,鬓边别着朵新鲜的紫藤花。

夕阳西下时,阿禾坐在望湖亭的石阶上。石阶被无数游人的脚磨得光滑,带着太阳晒了一天的暖,她把脸颊贴在上面,像贴着块温热的玉,暖意顺着皮肤往骨子里渗。远处的西湖被染成一片金红,湖水像融化的胭脂,粼粼的波光里浮动着碎金,游船的白帆成了金红底色上的留白,偶尔有晚归的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沾着金粉似的,往山那边飞去,翅膀扇动的声音“扑棱棱”的,像谁在轻轻拍打着绸缎。

雷峰塔在暮色里露出个剪影,塔檐的轮廓被夕阳描了圈金边,像幅淡墨画,笔触简淡,却越看越有味道,仿佛能从那轮廓里看出百年的故事。她摸出竹笛,笛身被体温焐得温热,笛尾的红绳垂在膝间,随着晚风轻轻晃,穗子扫过石阶的纹路,像谁在轻轻挠着心尖。

吹起苏燕卿教她的《归燕》,这曲子比《折柳》轻快,像春燕掠过湖面,翅尖沾着水,却飞得自在。笛音起时,亭外的晚香玉气息似乎都停了停,绕着笛声打了个转,仿佛也在听这带着牵挂的调子。笛声里,她仿佛看见自己走过雁门关的城楼,城墙是青灰色的,垛口上的霜结得厚厚的,像铺了层白糖,落在发间像撒了层银,却不冷,因为怀里的花糕还带着余温,苏燕卿的话还在耳边响。

仿佛看见自己走在白桦树林中,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皮上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深浅浅,指尖触上去,能感觉到木质的温润,像触到时光的脉搏,每跳一下,都和心里的念想应和着。看见自己在运河的船上,把紫藤花瓣撒进水里,花瓣打着旋儿往下漂,她知道它们会顺着水流往南去,漂过她走过的桥,看过的岸,最终漂回江南,漂到烟雨楼的廊下,像她捎回去的信,告诉苏燕卿“我一切都好,正往家的方向走”。

亭外的风带着晚香玉的气息,甜得有些腻,却和着笛音,成了温柔的伴。吹得笛尾的红绳轻轻晃,穗子扫过石阶的纹路,像在写字,写的是“别怕”,是“等着”,是苏燕卿没说出口的千言万语。阿禾望着天边的最后一缕光,那光把云彩染成了绛紫,像她发间的紫藤花,慢慢淡下去,却在天际留下一片暖,像苏燕卿替她掖好的被角。

她忽然笑了——她知道,无论走多远,烟雨楼的廊下总有盏灯会为她亮着,黄昏时苏燕卿会把灯芯挑得亮些,让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映出紫藤花的影子;夜里会留着盏小灯,放在她常坐的竹椅旁,灯油加得满满的,能亮到天明。总有个人会等她回去,等她讲雁门关的霜有多白,白得像她蒸花糕时撒的糖霜;等她讲菩提叶的纹有多深,深得能藏住悄悄话;等她把竹笛递过去,说“苏姐姐,我学会把念想吹进曲子里了”,到那时,苏燕卿定会笑着弹起琵琶,让琵琶与竹笛再和一曲《归燕》,像从前无数个黄昏那样。

就像这西湖的水,永远盛着她的影子,盛着她的光,盛着所有未完的、正在生长的念想,无论她漂向何方,回头时总能看见那片熟悉的波光,清亮亮的,像苏燕卿看着她时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