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忽必烈那卓越的政治天分展露无遗。他敏锐地洞察到,当前局势下,拖延时间绝非良策,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让对方抓住破绽。于是,他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令加大围攻鄂州的力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仿佛连天地都为之变色。进攻的蒙古军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涌向鄂州城墙,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无畏的勇气。而守城的宋军则拼死抵抗,他们深知城墙一旦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城墙上顽强地与蒙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箭如雨下,刀光剑影间,不断有士兵倒下,鲜血染红了城墙,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
与此同时,忽必烈高调地对外宣称,临安已经成为了囊中之物。这番言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在江南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安宁。不明真相的南宋朝廷听闻此消息,顿时吓得胆战心惊,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一时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坚决抵抗,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有的则倾向于求和,认为在强大的蒙古军面前,求和或许还能保住一线生机。最终,在主和派的力劝下,南宋朝廷慌了手脚,连忙派人进献岁币,并割地求和,希望能以此来换取和平,保住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
就这样,忽必烈兵不血刃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他不仅成功震慑了南宋朝廷,还通过这一招虚张声势的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在世人眼中,忽必烈似乎已经战胜了南宋,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所以,当他决定撤军时,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得胜凯旋,带着荣耀和胜利的果实返回。而这一结果,不仅没有损害他在蒙古帝国内的威望,反而让他的名声迅速传遍整个蒙古帝国,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即便取得了表面的胜利,忽必烈面前仍摆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去接管蒙哥所率领的那支部队。这支部队由蒙哥从蒙古各部精心选取的精锐组成,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实力强劲,堪称蒙古军队中的王牌。在蒙古的政治格局中,这支部队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谁掌控了他们,谁就拥有了巨大的军事优势。所以,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对这支部队志在必得,纷纷派人前去“抢夺”,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麾下。
起初,由于阿里不哥势力的鼓动和支持,支持阿里不哥的人在这支部队中占了上风。这支部队对忽必烈派去的使者充满了敌意,甚至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杀掉了忽必烈派去的使者。鲜血染红了大地,这一事件让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让忽必烈意识到,仅凭言语和使者已经无法获得这支部队的支持。在这个关键时刻,忽必烈再次展现出了超绝的冷静头脑和非凡的控制力,他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而是迅速调整策略,准备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
他深知,要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于是,他派遣东道宗王合必赤、窝阔台后王合丹率军靠近蒙哥留下的这支军队,并以此作为强大的武力后盾。这两位宗王麾下的军队,个个身经百战,勇猛无畏,他们在战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战斗力极强。他们的出现,立刻让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支持阿里不哥的将领们也开始动摇,意识到忽必烈的决心和实力。
同时,忽必烈还派出了一支精干的队伍,他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英,行动敏捷,作战能力强。这支队伍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这支部队的营地。在夜幕的笼罩下,他们如同幽灵一般,迅速而精准地发动了突袭。在这次突袭中,他们成功抓捕了不少将领,从而控制了一部分军队。这些将领被俘后,忽必烈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而是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跟随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
即便如此,这支军队也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他们深知,在这场权力争夺中,只有积极行动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和生存空间。他们为了表达对阿里不哥的支持,更是为了在这场权力争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然地东出关中,想要直击忽必烈,试图一举扭转局势,为阿里不哥赢得主动权。
面对这样的挑衅,忽必烈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自己未来命运的关键之战,必须全力以赴。于是,他迅速制定了周密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他派出南军引诱敌人北上,将敌军引入自己预设的战场。这些南军士兵们英勇无畏,在战场上与敌军展开激烈交锋,成功地将敌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行军路线,一步步踏入了忽必烈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另一方面,忽必烈继续率军东进,进一步分化这支部队,削弱其整体战斗力。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使其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作战力量。
在战场上,忽必烈指挥若定,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如同一位棋手,将战场上的每一步都精心布局。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时而集中兵力,时而分散游击,将敌军分散开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浴血奋战。最终,忽必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成功击败了分散的敌军,并杀掉了阿里不哥派来的将领。这些将领曾是敌军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死亡极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士气,使得原本就处于劣势的敌军更加溃不成军。
最终,忽必烈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断的决策,成功掌控了这支军队。除了少数人返回窝阔台汗国外,忽必烈掌控了大部分的部队。至此,忽必烈在军队上的实力优势已经显而易见,他拥有了绝对的军事话语权。他的军队不仅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经过这一系列战斗的洗礼,士兵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忽必烈的威名也因这场胜利而更加响亮,他在蒙古帝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为他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军事局势逐渐明朗之时,在刘秉忠的精心策划下,忽必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系列准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示好东道蒙古宗王
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称汗,蒙古贵族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了两个阵营。这种分裂并非偶然,而是蒙古内部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分裂中,“诸王多附”阿里不哥,毕竟阿里不哥作为成吉思汗的嫡系长孙,拥有一定的传统权威和家族支持。而支持忽必烈的则以东道蒙古宗王为主,这些宗王大多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在蒙古东部地区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
然而,这些宗王虽然表面上站在了忽必烈这一边,但由于宗王们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属于“事实独立”,他们是否愿意为忽必烈全力以赴,还是个未知数。他们的支持更多是基于暂时的利益考量,而非坚定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宗王的“事实独立”转变为对他的绝对忠诚和支持。
为了获得他们的绝对信任和支持,忽必烈毫不犹豫地下血本。他深知,仅仅依靠空洞的承诺是无法打动这些宗王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他首先在物质上额外增加岁赐份额,让宗王们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些岁赐不仅包括金银财宝,还有大量的牲畜和粮食,这些都是宗王们维持其领地和军队所必需的物资。通过这种方式,忽必烈在经济上给予宗王们实实在在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慷慨。
不仅如此,忽必烈还自掏腰包,给予宗王属民许多赏赐。这些赏赐直接惠及了宗王的属民,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赢得了他们对忽必烈的感激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忽必烈不仅巩固了与宗王的关系,还间接地赢得了宗王属民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更为重要的是,忽必烈大手一挥,将辽东和高丽地区全部划给了宗王。这片土地资源丰富,不仅有肥沃的农田和丰富的矿产,还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东和高丽地区地处蒙古帝国的东部边境,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连接蒙古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将这样一片重要的土地划给宗王,不仅体现了忽必烈的慷慨,也显示了他对宗王们的信任和尊重。宗王们自然对忽必烈的慷慨之举心生感激,他们意识到忽必烈并非仅仅将他们视为附庸,而是真正的合作伙伴。
在获得这些巨大利益后,宗王们的选择变得不言而喻。他们选择与忽必烈结为命运共同体,不仅对忽必烈的决策言听计从,甚至亲自披挂上阵,为忽必烈冲锋陷阵。在战场上,他们成为忽必烈最可靠的盟友,为他赢得了多次关键的胜利。在政治上,他们也成为忽必烈的坚定支持者,帮助他在蒙古内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一举措,让忽必烈在蒙古内部的支持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他不仅赢得了宗王们的忠诚,还通过他们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忽必烈的统治基础越来越稳固,他逐渐成为蒙古帝国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而这一切,都始于他那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慷慨大方的胸怀。
二、扩充汉军
“行汉法”这一政策的实施,犹如一把火炬,照亮了汉军中众多将领们的前路,使得他们对忽必烈的支持愈发坚定不移。而忽必烈,这位睿智而敏锐的领袖,宛如一位高明的棋手,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有利形势,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他深知,要想真正赢得汉军将领们的心,就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于是,忽必烈毫不犹豫地承认了这些汉军将领们“万户”的利益,这一举动犹如春风拂面,让汉军将领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重视。
在忽必烈的领导下,汉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他善于发现人才,善于激发人们的潜力。史天泽等一批有能力的汉军将领,在他的提拔下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在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汉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在中原地区扩军的过程中,忽必烈更是如鱼得水。他积极招募士兵,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出身贫寒的农民,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在他的军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他注重对士兵的训练,严格要求,不遗余力地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和军事素养。
在忽必烈的精心经营下,汉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与日俱增。这支日益强大的军队,成为了忽必烈实现其宏伟目标的有力保障,也为他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精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忽必烈亲自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精兵队伍。他深知,在这场复杂而激烈的权力争斗中,拥有一支绝对忠诚且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此,他不惜投入大量的心血和资源,精心打造这支精锐之师。
这些精兵可谓是精挑细选,经过了层层筛选和严格考核。他们不仅包含了以蒙古贵族为主的怯薛军,还有经过严格训练和选拔的汉军精锐武卫军。怯薛军作为蒙古帝国的精锐部队,一直以来都以其忠诚和战斗力为世人所称道。他们大多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骑术精湛,箭法高超,作战时勇猛无畏,是蒙古军队的核心力量。而汉军精锐武卫军则具备出色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这些汉军士兵大多来自中原地区的军事世家,他们熟悉各种兵器的使用,擅长步战和近身搏斗,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战斗韧性。在训练中,他们经历了严酷的体能训练和战术演练,能够在复杂的战场上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虽然目前各王尚未被充分整合,多数时刻扮演着“墙头草”的角色,观望形势,随时准备倒向对自己更有利的一方。但在忽必烈的精心经营下,这支由怯薛军和武卫军组成的精锐力量,无疑成为了他在这场权力争斗中的重要支柱。他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合理的编制,将这两支军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战场上,怯薛军的骑兵可以迅速冲击敌军阵线,而汉军精锐武卫军则可以在步战中发挥其优势,进行有效的防守和反击。这种协同作战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灵活性。
此时,忽必烈虽然尚未完全掌控各王,但他已经占据了主动。他凭借这支精锐力量,在多次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胜利,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使得他的影响力在蒙古帝国内部不断上升。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还在政治上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手段,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巧妙地处理与各王的关系,通过赏赐和封赏的方式,拉拢了一部分势力;同时,对那些不忠诚的势力,他也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打击。通过这些措施,他为自己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