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谋谋天下 > 第144章 一统天下(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沙洋堡的南边,大约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崭新的城池矗立在那里。这座城池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显得格外坚固,它的存在就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堡垒。

而这座新城的守将,正是京湖制置帐前都统边居谊。边居谊这个人可不简单,他不仅精通守城之道,而且在军队中也有着极高的威望。他为人正直,武艺高强,对待士兵更是关怀备至,因此深受部下的爱戴。

在边居谊的精心守卫下,这座新城宛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

然而,就在二十四日这天,元军如汹涌的波涛一般,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新城之下。这支庞大的军队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感觉,仿佛任何一座城池在他们面前都不堪一击。

元军的铁蹄滚滚而来,如同乌云压城,瞬间在城中掀起了一阵巨大的骚动。城内的守军们神色慌张,似乎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强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很快传到了吕文焕的耳中。

吕文焕听闻此事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轻视之情。他打量着这座新城,心中暗想,这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堡垒,城墙虽高,但在元军如此强大的实力面前,不过如同薄纸一般,根本无需费力攻坚,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于是,他决定派遣使者前去招降,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拿下这座新城,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然而,边居谊断然拒绝了招降。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新城百姓与国家的重任,一旦投降,便是对国家和百姓的背叛。因此,他毅然率领舟师与元军展开激烈抗战。元军见招降不成,便想出各种招数来瓦解边居谊的防线。伯颜命万户帖木儿、史弼将沙洋所斩的人头列于城下,妄图以血腥恐怖的场面恫吓城中军民。同时,他们还把王虎臣、王大用押至城下,让他们喊话劝降。然而,边居谊面对如此威胁与诱惑,依旧不为所动,坚决拒不出降。元军无奈,又向城中射进黄榜和檄文,期望以此动摇城中军民的守城决心。

边居谊也不甘示弱,他佯装邀请吕文焕面谈,想试探元军虚实。次日,吕文焕轻骑驰至城下,满心以为边居谊会被自己的诚意打动。没想到,城中的宋军早已在暗处埋伏了弩手。霎时间,弩箭如雨点般向吕文焕射去,他身中三箭,从马上坠落下来,差点就被宋军俘获。还好元军反应迅速,将他挟救回去。吕文焕仓皇奔逃,险些丧命。

二十六日这天,宋守城总制黄顺眼见局势对己方越来越不利,竟然不顾城中军民的安危,越城而出,向元军投降。元军统帅伯颜见状大喜过望,他深知黄顺在宋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于是决定利用这一机会,拉拢更多的宋军将领。

为了表示对黄顺的信任和重视,伯颜当即授予他招讨使一职,并命令他回到城下,再次劝说边居谊投降。黄顺领命后,来到新城下,对着城上的守军高声喊道:“边将军,如今大势已去,你又何必苦苦支撑呢?只要你投降元军,不仅可以保全性命,还能得到高官厚禄。”

然而,边居谊早已下定决心要死守新城,他站在城墙上,义正言辞地回应道:“我边居谊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绝不会投降你们这些侵略者!”

说罢,他还命人将黄顺的劝降之言记录下来,张贴在城中各处,让军民们都知道他的决心。

黄顺见劝降无果,心中有些恼羞成怒,但他仍不死心,继续向城上守军高呼:“边将军,你若不降,城中军民可就惨了。不如让你的部曲们缒城而出,投降元军,也好保他们一条生路。”

边居谊对此早有防备,他立刻下令截获那些企图缒城出降的人。待这些人被抓后,边居谊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全部斩杀,并将尸体悬挂在城墙上,以儆效尤。这一举动让城中军民都明白了边居谊守城的决心是坚如磐石、毫不动摇的。

二十七日这天,宋军的副都统制任宁,终于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崩溃了。他无法再承受这种煎熬,选择了独自一人偷偷地逃出城来投降。

伯颜眼见着招降宋军的计划并不顺利,心中不禁焦急起来。他站在高处,望着远处那座巍峨的新城,眉头紧锁。招降使者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元军的威逼利诱也毫无成效,这让他的计划陷入了僵局。伯颜深知,时间拖得越久,对元军就越不利。他心中暗自思忖:“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得想个新的法子才行。”于是,他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改变策略。

伯颜下令督军,让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目标是占领周围的堡寨。这些堡寨如同新城的屏障,一旦被元军控制,新城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元军的士兵们接到命令后,迅速展开行动,他们如同潮水般涌向各个堡寨,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很快将周围的堡寨一一攻占。这样一来,新城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元军为接下来对新城的强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伯颜还严正地宣布了一道命令。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如同雷鸣般响亮:“凡是愿意投降的人,都可以免去一死;但若是有人胆敢抗拒作战,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格杀勿论!”这道命令如同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利剑,让元军士兵们士气大振,也让城中的宋军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面对如此严厉的威胁,边居谊却毫无惧色。他的眼神坚定,如同钢铁般不可动摇。他深知,这座新城是国家的屏障,是百姓的庇护所,绝不能轻易放弃。他坚定地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毫不退缩地坚守在新城之中。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他们以火具和弓弩作为武器,顽强地抵御着敌人的进攻。

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交锋中,边居谊和他的士兵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他们巧妙地运用火具,将火油、火罐等投向敌军,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给吕文焕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他们的弓弩手们也精准地射击,箭矢如同雨点般射向敌人,让敌人难以近身。每一次进攻都被他们成功击退,每一次冲锋都被他们顽强阻挡。

就这样,边居谊成功地击退了吕文焕军队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新城依旧稳稳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宋军的坚韧与不屈。

元军总管李庭身先士卒,率领着一群勇猛无畏的士兵,如狂风骤雨般地攻破了新城外堡。外堡的城墙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元军士兵们迅速竖起云梯,这些云梯就像一条条蜿蜒的巨龙,直插云霄。士兵们如蚂蚁般攀附在云梯上,奋勇向前,毫不畏惧地冲向城墙。

边居谊站在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元军如潮水般涌来,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他深知,此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能抵挡住元军的进攻,新城必将沦陷。

为了激励士气,边居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全部家资都拿了出来,尽数散发给了部下的将士们。他大声喊道:“兄弟们,今日之战关乎我们的生死存亡,我与你们同在!”

得到了边居谊的激励,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高呼:“杀!杀!杀!”他们与元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每一个人都拼尽了全力。

边居谊亲自往来于战场督战,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剑,斩杀了一个又一个的元军士兵。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同一道闪电,令人畏惧。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太阳渐渐西沉,天边被染成一片血红。元军在经过一天的激烈进攻后,终于攻破了侵汉楼。随着一声巨响,侵汉楼的木门被撞开,元军士兵蜂拥而入。紧接着,熊熊大火瞬间燃起,火势如同脱缰的野马,迅速蔓延开来,将侵汉楼吞噬。火舌贪婪地舔舐着一切可燃之物,木梁、旗帜、桌椅……无一幸免。火势越来越大,不仅烧毁了侵汉楼,还波及到了周边的民居。一时间,整个新城都被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煳味。

边居谊站在城墙上,望着眼前这惨烈的景象,心中一片悲凉。他深知,局势已经危急到极点,新城已难以守住。他咬了咬牙,转身回到家中。屋内,他的家人早已避难他处,空荡荡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人。边居谊怀着最后的决绝,缓缓拔出佩剑。剑刃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寒光,他闭上眼睛,将剑尖对准了自己的胸膛。然而,或许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是剑刃不够锋利,剑尖只是在他胸前划出一道血痕,却未能刺入要害。边居谊睁开眼睛,看着剑刃上的血迹,心中涌起一股悲愤。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死去,他还要以死扞卫自己的气节与职责。于是,他决然地冲向了熊熊燃烧的侵汉楼,投身于烈火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座城池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与此同时,边居谊所部的3000名士兵仍在顽强地抵抗着元军的进攻。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他们终究还是寡不敌众。

在这场生死之战中,除了黄顺、任宁二人因种种原因选择了出降,其余的士兵皆奋力死战。他们手中的武器折断了,就用拳头;拳头也失去了力气,就用牙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着每一寸土地,直到最后一刻。

最终,这3000名士兵悉数被元军所屠,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们的生命化作了这座城池最后的防线。英勇的新城,在经历了这一天的血雨腥风后,终于陷入了元军之手。

这场战役对于伯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他针对沙洋、新城宋军防守严密的状况,反复进行招降,试图瓦解宋军斗志,最终在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集中全力实施强攻,从而迅速破城。这是他实行战抚相兼策略的初步尝试。

尽管忽必烈在任命伯颜为帅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甚体朕心,为吾曹彬可也。”希望他在征战中能尽量减少杀戮。

但在这次充满血腥与残酷的战争中,面对那些坚决抗战到底的人,伯颜在艰难抉择下,还是难免有屠城之举。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伯颜终究还是在努力践行着他对忽必烈的承诺,尽可能地在战争的残酷与皇帝的告诫之间寻找平衡。

十一月二十三日,伯颜率军抵达蔡甸(今武汉汉阳西),直逼汉阳(鄂州)。此时的宋朝,在军事部署上做出了一系列安排。他们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率领战船万艘,牢牢控扼长江要口,以阻止元军沿长江顺流而下;权知汉阳军王仪肩负起守卫汉阳的重任;权知鄂州张晏然坚守鄂州城池;都统王达则负责镇守阳逻堡(今武汉东);京湖、四川宣抚使朱祀孙率领游击军在江上巡逻,以便随时策应各方。

二十五日,伯颜面对宋军战舰密布江面,将入江通道牢牢阻遏的情况,经过慎重考虑,采纳部将建议,计划过沦河(今府河)由沙芜口(今武汉汉口东北)进入长江。

但夏贵早已在沙芜口布兵设防,防范森严。于是,伯颜想出一招,他派部分兵力佯攻汉阳,故意放出风声说要取道汉阳渡江。夏贵不明就里,果然中计,连忙调水军往援。

十二月初四,元军抓住时机,趁虚而入,迅速占领汉口。紧接着,伯颜又派兵一部袭占沙芜口。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汉口北凿开了汉水堤坝,引导战舰通过沦河,经过沙芜口进入长江。至此,元军将全部兵力屯于江北岸,初步完成了战略布局。

夏贵见形势危急,急忙率水军主力增援阳逻堡,企图阻止元军东下,力图扭转局势。

十一日,伯颜亲自督军,向阳逻堡发起进攻。

然而,这座城池地势险要,宋军防守顽强,元军连攻三日,都未能攻克。这一场激烈的攻防战,让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为后续的战争走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