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南宋绍熙五年,山阴的秋阳,总带着一股子慵懒的暖意。陆游的“龟堂”里,更是静得能听见香炉里檀香燃烧的“噼啪”声。这位年近七旬的老翁,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坐在窗边的竹椅上,望着案上刚栽好的几盆花草,眼神里有落寞,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案上最显眼的,是一方青釉方盆,里面栽着几株石斛——茎节紫褐如老竹,叶片狭长如剑,虽还没开花,却透着一股倔强的生机;旁边是个巴掌大的小盆,堆着人工凿刻的“小盆山”,山坳里嵌着一株水黄杨,枝叶小巧如翠云;最角落里,是一盆含苞的百合,青绿的花苞鼓鼓囊囊,像藏着一肚子的话。
“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陆游拿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温茶,茶味微苦,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旁人都说他“晚岁唯好静”,可谁又知这“静”里,藏着多少“无奈”?
第一回 龟堂初筑避尘嚣,旧物新栽寄闲情
龟堂是陆游在山阴故居旁辟出的小院落,因他自号“龟堂老人”而得名。院子不大,却收拾得雅致:墙角堆着几块太湖石,石缝里冒出几丛野菊;窗下搭着竹架,爬满了何首乌的藤蔓;正屋的窗台上,摆着一溜儿大小不一的花盆,都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物件——有缺了口的汝窑残片拼的盆,有农户弃用的粗陶瓮,还有一方青釉方盆,釉色温润,边角却磕了个小豁口,据说是前朝遗物。
“这方盆,配石斛正好。”半年前,陆游在集市上第一眼看到这盆,就想起了年轻时在蜀地见过的石斛——那草附石而生,茎节如古钗,最是坚韧。他当时就想:“若栽上几株,摆在案头,倒也能添些生气。”
可真要动手时,他又犯了难。晚年的陆游,手脚已不如从前灵便,弯腰栽花都觉得吃力。仆人想代劳,他却摆摆手:“我自己来。这点小事,还做得了。”
他特意从会稽山的崖壁上,托药农寻来几株野生石斛。那药农说:“陆大人,这草性子倔,得用青石屑拌腐叶土栽,浇水不能太勤,见干见湿才好。”陆游一一记下,像当年在军中记军令似的认真。
栽石斛那天,是个晴朗的春日。他搬来方盆,先用清水泡了半日,洗去内里的尘垢;又取来晒干的青石屑,拌上去年秋天收集的菊叶腐土,一层一层铺进盆里,指尖触到冰凉的石屑,竟有种久违的踏实感;然后小心翼翼地解开包裹石斛的湿布,根须如银线,缠绕着一小块原生的青石,他连石带根放进盆中央,再用细土慢慢填满缝隙,动作轻得像在安抚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好了,安家住下吧。”陆游对着盆里的石斛喃喃自语,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他找来一根竹片,在盆沿插了个小牌子,写上“石兰”二字——那是石斛的古名,他总觉得比“石斛”更雅致些。
第二回 百合初绽香盈袖,黄杨凝翠伴晨昏
栽下石斛后,陆游又陆续添了些花草。有次去城东的花市,见一担百合含苞待放,洁白的花苞像沾了露水的玉簪,他便买了几株,栽在石斛旁边的陶盆里。“百合,百合,百年好合,”他笑着对自己说,“不求百年,只求这院子里,能多些香气。”
没过几日,百合真的开了。洁白的花瓣舒展着,边缘泛着淡淡的鹅黄,香气清幽,不像玫瑰那般浓烈,却能钻进人的骨头缝里。陆游常搬把竹椅,坐在盆边,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读几页《周易》,有时写几行诗句,更多时候,只是望着百合的花瓣,看阳光透过花瓣,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香百合,香百合,你倒真会解闷。”他摘下一片落在案上的花瓣,夹进《剑南诗稿》的手稿里,那是他正在整理的诗集,里面藏着他一生的壮志与失意。
小盆山养的水黄杨,是他从老友张镃那里讨来的。张镃是有名的“花痴”,在南湖边建了“玉照堂”,搜罗了天下奇花异草。见陆游来访,便指着一丛刚上盆的水黄杨说:“放翁,这草性子耐,旱也熬得,涝也受得,最适合你这龟堂。”
陆游接过小盆山,见那水黄杨的枝叶紧凑如团云,叶片细小如雀舌,在人工堆凿的“山坳”里扎根,竟有种“虽处小盆,不改苍劲”的气度。他把小盆山摆在石斛和百合中间,案上顿时有了“山有草木,室有清香”的意趣。
从此,龟堂的晨昏,便与这几盆花草分不开了。
清晨,他第一件事便是给石斛浇水——用铜勺舀来井华水,沿着盆沿慢慢浇,生怕冲坏了根须;然后给百合松松土,看有没有新的花苞冒出来;最后对着小盆山的水黄杨,揉揉它的叶片,像在跟老友打招呼。
傍晚,夕阳透过窗棂,照在石斛的茎节上,紫褐的茎泛着古铜色的光;百合的香气在暮色里更浓了,混着檀香,让人忘了尘世的烦忧;水黄杨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仆人见他整日与花草为伴,笑着说:“大人如今倒像个小孩子,跟花草较上劲了。”
陆游闻言,只是笑笑,心里却道:“你们哪里懂,这花草里,有比人更可靠的东西。”
第三回 白日悠悠难打发,花草无言解心愁
山阴的日子,漫长得像没有尽头。尤其是冬日,阴雨天一来,能连着半个月不见太阳。陆游坐在龟堂里,听着窗外的雨声,常常会想起年轻时的岁月——
想起二十岁那年,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满心想的是“扫胡尘,靖国难”;
想起在南郑的军旅生涯,他跟着王炎巡边,雪夜里喝着烈酒,与将士们约定“直捣黄龙”;
想起被贬斥的那些年,他在夔州、成都辗转,却始终没忘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
可如今,他只是个赋闲在家的老翁,连出门都要拄着拐杖。那些未竟的理想,像一根刺,扎在心里,平日里被花草的清香盖着,可一到这漫长的白日,就会隐隐作痛。
“老翁不是童儿态,无奈庵中白日长!”一日午后,雨又下了起来,陆游望着案上的石斛,忽然生出一股自嘲。他不是真的像孩童般沉溺于花草,只是这龟堂里的白日太漫长,除了与这些草木相伴,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他走到案前,伸手抚摸石斛的茎节。那茎节一节一节,分明得像刻上去的,每一节上都留着去年修剪的痕迹,却依旧向上生长,没有因为被修剪而枯萎,反而更显坚韧。“你倒比我有骨气。”陆游喃喃道。
百合的花期过了,只剩下青绿的叶片,却依旧努力地从土里汲取养分;水黄杨的叶片上沾了雨珠,沉甸甸的,却没一片肯轻易掉落。它们都在认真地活着,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白日有多长。
陆游忽然觉得,这些花草,其实是懂他的。石斛的“坚”,是他未改的初心;百合的“香”,是他藏在心底的温柔;水黄杨的“韧”,是他熬过岁月的支撑。它们不说话,却用自己的生长,告诉他:就算白日漫长,就算壮志未酬,也要好好活着,像它们一样,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活出几分生气。
他取来纸笔,坐在案前,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案上的花草静静伫立。他提笔写下:“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老翁不是童儿态,无奈庵中白日长!”写完,将笔搁在砚上,望着纸上的字迹,忽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几句诗,像把心里的郁结,轻轻吐了出来。
第四回 盆中乾坤藏壮志,草木有情寄余怀
自那日后,陆游与案上花草的相伴,又多了几分说不清的默契。他不再仅仅是照料它们,更像是在与它们“对话”。
他会对着石斛的新茎,说:“你又长高了一节,比去年更壮实了。想当年我在南郑,骑的那匹‘雪点雕’,也是这般日日见长。”
他会闻着百合的余香,叹:“这香气,倒像成都锦江边上的栀子花,只是那时我忙着公务,没心思细嗅。”
他会摸着水黄杨的叶片,笑:“你这性子,倒像我那老友辛弃疾,倔得很,却让人佩服。”
有次,小孙子来龟堂玩,见爷爷对着花盆说话,觉得好笑:“爷爷,花草哪听得懂呀?”
陆游拉着孙子的手,指着石斛的茎节:“你看这一节一节,是不是像台阶?它想往上长,就算长在盆里,也没忘了往上。人也一样,就算老了,也不能忘了年轻时想登的台阶。”
小孙子似懂非懂,却学着爷爷的样子,轻轻摸了摸石斛的叶片。
冬日的阳光难得露脸时,陆游会把石斛、百合、水黄杨都搬到院子里的石桌上,让它们晒晒太阳。他自己则坐在旁边的竹椅上,裹着厚厚的棉袍,看着这些花草在阳光下舒展,忽然觉得,这“龟堂”虽小,却也藏着一片乾坤——有山(小盆山),有水(浇花的井华水),有草(石斛),有花(百合),像个缩小的世界。
而他,就是这个小世界的守护者。不是因为“童儿态”,是因为在这个小世界里,他能暂时忘了自己是个“壮志未酬”的老翁,只做个与草木相伴的“龟堂老人”;能在漫长的白日里,找到一点寄托,让那些翻涌的心事,慢慢沉淀在花草的清香里。
他知道,开春后,石斛会抽出新的花茎,百合会再次孕育花苞,水黄杨的枝叶会更加繁茂。而他,也会继续坐在这龟堂里,看着它们生长,写下新的诗句。
或许,晚年的日子,就是这样吧——在无奈中寻得一点滋味,在漫长里品出几分安然,让草木的有情,来慰藉人生的无常。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紧扣陆游《龟堂杂兴》的诗句与晚年心境,以“龟堂”为核心场景,铺陈陆游栽种石斛、百合、水黄杨的过程,展现“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的景致。通过环境描写、陆游与花草的互动、内心独白,刻画他“老翁不是童儿态”的自嘲与“无奈庵中白日长”的隐痛,突出花草作为“精神寄托”的意义。融入陆游的回忆(南郑军旅、成都生涯)、与小孙子的对话等细节,为下卷“花草见证心境变迁”“诗句流传寄怀”铺垫,凸显诗人晚年在现实困境中,借草木排遣愁绪、坚守初心的文人风骨,呼应“看似闲适,实则寄托”的赏析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