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药炉初沸显奇功,活络扶元见真章
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三个春天,秦德明带着精心炮制的石斛干货,参加了省里的中医药博览会。展台上,崖生石斛的粗壮茎节泛着琥珀光,树生石斛的细长枝条缠着金丝,旁边摆着刚榨出的石斛汁,清冽如泉——这是他按爷爷传的古方改良的“鲜汁饮”,据说能“通经活络扶元”。
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老中医,拿起一节铁皮石斛,放在鼻尖轻嗅:“这是鹰愁涧的‘雾眼’石斛吧?胶质厚,带着岩韵,难得。”
“老先生好眼力!”秦德明递上石斛汁,“您尝尝,这是今年的新汁。”
老中医抿了一口,闭目片刻,忽然睁开眼:“好!生津快,回甘久,比我在同仁堂见的还好。我有个病人,中风后半身不遂,喝了半年汤药都没起色,能不能给我留点,试试配伍?”
秦德明爽快答应。三个月后,老中医特意打来电话,声音激动:“德明!奇迹!那病人能拄着拐杖走路了!方子就是以你的石斛为主,配了当归、地龙,果然‘通经活络’,扶了他的元气!”
消息传开,合作社的石斛成了“香饽饽”。秦德明却没涨价,他说:“爷爷说,仙草要济世,不能只为赚钱。”他还在合作社办起“石斛学堂”,教山民辨认石斛品种,传授炮制技艺:“鲜条榨汁最养胃,烘干打粉宜补气血,泡酒饮用能活络——得让仙草的力气用在对的地方。”
有次,城里来的企业家想高价买断合作社的石斛,秦德明摇摇头:“这草是武陵山的,得留在山里,养活着乡亲们。”他指着窗外正在晾晒的石斛,“您看它们,一簇簇长在一起,才长得旺,人也一样,抱团才能把日子过红火。”
第七回 药宗溯源寻奇迹,神话流转续新篇
老中医的病人康复后,一位研究中医药史的教授找到了秦德明。“小伙子,你这石斛,可能藏着‘药宗奇迹’呢。”教授带来一本泛黄的《本草秘录》,里面记载着唐代药王孙思邈用石斛“治消渴、健体魄”的案例,“书上说,‘九草之中,石斛为魁,得之可强体长生’,这不就是‘九草首仙’吗?”
两人沿着《本草秘录》的线索,在武陵山深处的一座古寺遗址,发现了明代药农刻在石碑上的石斛炮制法:“取崖生石斛,与山参、枸杞同蒸,九蒸九晒,得‘回魂丹’,可补气血、充盈五脏。”石碑旁,还残留着几株野生石斛,茎节粗壮,与秦德明在鹰愁涧见到的如出一辙。
“这才是‘药宗奇迹’的根啊!”秦德明望着石碑,忽然明白,祖辈传下的不仅是采药技艺,更是与自然相守的智慧。他按古方改良,开发出“九制石斛膏”,用现代工艺保留药效,又不失古法的温润。
关于“媚娘神话,不老容颜”,当地老人们也有传说:武则天曾派人到武陵山采石斛,每日煎汤饮用,年过花甲仍面色红润。秦德明虽觉得神话夸张,却在实验中发现,石斛多糖确实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合作社因此开发了“石斛护肤霜”,用鲜汁提取精华,山民们用了都说:“脸上的皱纹淡了,像喝了仙水。”
有位城里来的女演员,试用后特意跑来云雾寨,对着古榕下的石斛花拍照:“这哪是草药,是老天爷赏的驻颜丹啊!”她的照片发在网上,引来无数人询问,秦德明的合作社第一次有了“网红产品”。
第八回 产业链上写新篇,润泽苍生暖意传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秦德明的合作社不再只是卖原材料。他请来了食品工程师,开发出石斛饼干、石斛花茶、石斛果冻,连包装都印着武陵山的崖壁和古榕,上面写着“六合精华凝此味”。
“德明哥,咱的石斛饼干进城里超市了!”负责销售的山民拿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山里人靠山吃山,如今靠着石斛,不少家庭盖了新房,孩子们能去县城上学,连最偏僻的鹰愁涧村,都通了水泥路。
秦德明却没忘了“润泽苍生”的初心。他在合作社设立“义诊日”,每月请老中医来给山民免费看病,用石斛配伍治病,分文不取。有个患胃溃疡的贫困户,吃了半年石斛养胃汤,病好了,还成了合作社的采茶工,逢人就说:“是石斛给了我第二次命。”
为了保护野生石斛资源,秦德明牵头成立了“石斛种植基地”,仿野生环境搭建钢架,让石斛附在人造岩石和榕树上生长。“不能光采不种,”他对社员们说,“咱得让后代也能见到‘悬崖攀壁’的奇观,吃到‘养胃生津’的仙草。”
基地里,竖着一块巨大的宣传牌,上面印着黄健的《沁园春·石斛赞》,秦德明特意在“常饮用,可强根固本,益寿延年”下面画了波浪线。“强根固本,不光是说人,也是说咱合作社,说咱山里的根。”他常对参观者说,“这草教会我们,扎得深,才能长得稳。”
第九回 文化节里话仙踪,九草首仙美名扬
2010年,第一届“武陵山石斛文化节”在云雾寨举办。开幕式上,秦德明穿着爷爷传的采药服,背着竹篓,讲述了鹰愁涧寻药的故事,台下掌声雷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农、学者、企业家,围着展台品尝石斛食品,体验石斛护肤,听老中医讲“滋阴清热”的道理。
黄健先生也受邀来了。这位写下《沁园春·石斛赞》的词人,握着秦德明的手说:“我写‘几多风霜,慈善为怀’,就是想赞这样的坚守——你守着草,草也守着你,守着这方山水。”他当场挥毫,把词作写在宣纸上,送给合作社,说:“这词,该属于真正懂它的人。”
文化节上,最热闹的是“石斛仙子”评选——云雾寨的姑娘们穿着绣满石斛花的衣裳,讲述与石斛有关的温情故事。最终当选的是当年那个扎羊角辫的小花,如今她已是医学院的学生,她说:“我要把石斛的故事带到课本里,让更多人知道,草木有情,山河有恩。”
如今的武陵山,不再只有“鹰愁涧”的险峻,更有“石斛小镇”的繁华:加工厂的机器轰鸣,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们热情地介绍产品,研学团队在种植基地里记录石斛的生长,老人们坐在古榕下,看着孩子们围着石斛花追逐打闹,嘴里哼着新编的山歌:“还魂草,九草仙,风霜里长,云雾里甜,养了咱的身,暖了咱的年……”
第十回 仙草长青泽后世,风霜过后是春天
秦德明的头发也开始花白,但他依旧每天去基地转一圈,像爷爷当年巡视崖壁一样。他把合作社交给了小花和一群年轻大学生,只在旁边看着,提醒他们:“别忘本,石斛的根在石缝里,咱的根在山里。”
年轻人们没让他失望。他们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石斛的生长过程,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这株草长在哪个崖壁、由谁采摘;他们开通了“云端认养”,城里人可以认养一株石斛,定期收到它的生长照片和鲜品;他们还在抖音上开了账号,直播石斛开花、炮制的过程,粉丝数突破了百万。
有位认养了崖生石斛的老人,特意从城里赶来,在秦德明的陪同下,攀上鹰愁涧。看着自己认养的那株石斛在风中摇曳,老人激动地说:“我患糖尿病多年,靠石斛稳住了病情,今天才算见着它的真面目——在这么险的地方都能活,咱这点病算啥?”
秦德明望着崖壁上层层叠叠的石斛,忽然想起爷爷说的“几多风霜”。是啊,这草经历了风雪、虫灾、贫瘠,却总能抽出新芽;这山里人经历了闭塞、贫困、病痛,却靠着这草,活出了新的希望。所谓“慈善为怀”,不就是这草对苍生的馈赠,这人间对草木的温情吗?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满武陵山,崖壁上的石斛泛着光晕,像无数支绿色的火炬。秦德明站在山巅,望着连绵的云山,仿佛听见黄健的词在风中回荡:“常饮用,可强根固本,益寿延年。”
他知道,这“益寿延年”,不止是身体的康健,更是山河的长青,人心的温暖,是草木与人间的约定——你守护我扎根的土,我滋养你生长的路,风霜过后,永远是春天。
(全文完)
注:下卷以石斛的药用价值、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为脉络,通过“药宗溯源”“神话演绎”“合作社壮大”“文化节举办”等情节,深化“通经活络”“补气血”“养胃生津”的功效,展现“药宗奇迹”“媚娘神话”的历史与现代呼应。详细刻画产业链从初级加工到品牌化、数字化的升级,以及“润泽苍生”的公益实践,凸显“九草首仙”从“草药”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融入历史文献、现代科技、青年传承等元素,让词作中的“强根固本,益寿延年”不仅指药效,更象征生态保护、产业可持续与文化生命力。以“最大篇幅”铺陈从个人坚守到群体共荣的完整历程,从实验室的科学验证到直播间的大众传播,从古寺石碑的记载到文化节的热闹,让石斛的“风霜”与“温情”在时光中永恒流淌,完成从“自然馈赠”到“人文瑰宝”的叙事升华,呼应“融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的核心,让每一个细节都浸润着对草木、对山河、对人间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