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紫瓣绽放逸士姿,幽香满院动乡邻
清明过后的第一个清晨,陈默被一阵格外浓郁的香气唤醒。他趿着鞋跑到院墙边,只见青石上的“崖生”,十二朵蓓蕾竟在一夜之间全开了!淡紫色的花瓣舒展如蝶翼,边缘的白晕被晨露浸润,像镶了层珍珠边;嫩黄的花蕊顶着金粉,被曦光一照,泛着细碎的光,整丛石斛像被紫色云霞笼罩,风骨里透着娇柔,孤傲中带着温情。
“花前飘拂馨幽雅……”陈默站在花前,终于读懂了这句诗的妙处。风过时,花枝轻轻摇曳,却不显得轻浮,像逸士挥袖,姿态从容;香气随着摇曳四散,不浓不烈,像上好的墨香混着山岚,清雅得能涤荡人心。他深吸一口气,觉得五脏六腑都被这香气熨帖得舒舒服服,连退休后常犯的头晕,都轻了大半。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望崖村。张婶挎着刚蒸的米糕来了,看着满丛鲜花,笑得眼角堆起皱纹:“陈老师,你这仙草开花,比庙里的香还灵!我家二丫昨天说要考县里重点中学,今早就说梦话背单词呢。”
村西头的老猎户也来了,他常年上山打猎,膝盖受了寒,见了石斛花,竟蹲在青石旁不愿走:“闻着这香,膝盖都不那么疼了,这花是带着仙气呢。”
陈默笑着给大家搬板凳,让大家围着青石坐。孩子们最兴奋,指着花瓣上的露珠说像“星星掉下来了”,有个扎红头绳的小姑娘,偷偷摘了片落在地上的花瓣,夹进课本,说要“沾沾仙草的灵气,考一百分”。陈默看见了,没责怪,只是说:“花是用来欣赏的,落下的花瓣,才可以收藏呀。”
那天傍晚,村民们自发带了酒菜,在陈默的院子里摆了桌“赏花宴”。老支书端着酒杯,对着石斛花说:“咱望崖村穷了大半辈子,今年开春就遇上两件喜事——一是县里要修水泥路到村口,二是陈老师的仙草开花,这是吉庆要来了!”大家跟着起哄,说要把这丛石斛当“村宝”,以后每年花开都办“赏花宴”。
陈默望着满院的笑脸,又看看青石上的石斛,忽然觉得,这花不仅有“逸士气昂姿”,更有“普惠众生”的温情——它从崖壁来,却不孤傲,用香气和花色,给朴素的山村带来了欢喜。
第七回 逸士风骨传佳话,笔墨丹青记芳姿
县里的文化馆馆长听说了望崖村的“仙草宴”,特意带着摄影师来了。镜头里,青石上的石斛花在夕阳下泛着紫晕,陈默坐在花旁,手里拿着那本画满石斛的日记,像位守护仙草的隐士,画面被配文“崖壁逸士,庭院传香”,登在了县里的月报上。
一时间,来陈默家看石斛的人多了起来。有退休的老干部,说想讨株分苗,回去“学学这风骨”;有开茶馆的老板,想高价买走整丛石斛,说要摆在店里当“镇店之宝”;还有学美术的大学生,背着画板来写生,说“这花里有课本学不到的灵气”。
陈默对所有人都热情招待,却有“三不”:不卖、不分苗、不允许过度攀折。“这草是望崖村的,”他总是笑着解释,“它的根在这里,离开青石就活不成了。想看,随时来,我给你们泡茶赏花。”
对来写生的大学生,他格外耐心。指着石斛的茎节说:“你看这节,要画得有顿挫,像老秀才的脊梁,挺得直;这花瓣,边缘要虚一点,像被风吹过,带着仙气。”大学生们画累了,他就讲石斛在鹰嘴崖的故事,讲它如何被碎石压弯仍不折断,讲它如何在风雨中守着石缝扎根。
有个学国画的女生,听着故事,忽然放下画笔说:“陈老师,我懂了,您让我们画的不是花,是‘不屈’——不管长在崖壁还是庭院,都要活得有骨气。”
陈默点点头:“对喽,人也一样,环境好时要开花,环境差时更要站直。”
他把大家画的石斛整理成一本画册,取名《崖生百姿》,放在村口的小卖部,供村民翻看。孩子们翻着画册,指着其中一幅说:“这是陈老师画的,像他给我们讲课时的样子,背挺得直直的。”
第八回 户纳曦光添吉庆,草木有情映民生
水泥路修到望崖村那天,正好是石斛花谢后的第十天。压路机开进村子时,陈默发现,青石旁的泥土里,落满了石斛的花瓣,被曦光一照,像撒了层紫色的碎钻。更奇的是,花谢后的茎顶,竟冒出了小小的蒴果,青绿色的,像挂着的小灯笼。
“这是要结果了!”陈默激动地给蒴果套上细纱袋,怕被鸟儿啄食,“这是‘崖生’给村里的贺礼啊。”
水泥路通了,村里的山货能运出去了,外面的游客能走进来。有个做电商的年轻人,看中了望崖村的生态,决定留下来开网店,专卖野生菌、山核桃,还把陈默的石斛花照片做成了网店的logo,说“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望崖村有株有风骨的仙草”。
网店开张那天,陈默的石斛蒴果正好裂开了,细小的种子像粉尘一样,被风吹得满院都是。年轻人抓了把种子,撒在村口新栽的樟树下,说:“让仙草的种子在村里扎根,以后咱村的日子,也能像石斛一样,节节高。”
说来也怪,自从水泥路通了,望崖村的好事一桩接一桩:张婶的二丫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老猎户的儿子在县城开了家“望崖山货铺”,学美术的大学生们带着同学来写生,给村里带来了不少收入……村民们都说:“这都是陈老师的仙草带来的吉庆,‘户纳曦光吉庆随’,一点不假!”
陈默却不这么想。他觉得,吉庆不是仙草带来的,是村里人自己挣来的——就像石斛,要不是它自己在崖壁上熬了那么多年,就算移到庭院里,也开不出那么好的花。他在日记里写道:“草木有情,却不欺人。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人对日子用心,日子就给你吉庆。”
第九回 新苗初绽承风骨,花开花落续华章
秋分时节,陈默在樟树下发现了几株细小的绿苗——是石斛的幼苗!它们从落叶堆里钻出来,茎细如线,叶片却像模像样地展开,透着股子认真劲儿。他小心翼翼地把幼苗移到青石旁的空地上,用碎石围起来,像给新生儿搭了个小窝。
“去年得此多生意,今日苗茎好几枝……”他对着新苗念叨这句诗,忽然觉得这“生意”二字,不仅指生长,更指“生机”——石斛的生机,望崖村的生机,都在这新苗里延续着。
年底,望崖村被评为“生态示范村”。颁奖那天,老支书特意请陈默上台,说:“咱村能有今天,离不开陈老师和他的仙草——那草教会我们,再难也要扎根,再穷也要开花!”台下掌声雷动,陈默望着台下一张张笑脸,又想起鹰嘴崖的石缝,眼眶湿润了。
他从台上下来,就往家赶。夕阳下,青石上的老石斛,茎节比去年更粗壮了,像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旁边的新苗,已经长到半尺高,茎直叶绿,像群朝气蓬勃的少年。风过时,老茎和新苗一起摇曳,仿佛在对话,在传承。
陈默搬了把竹椅,坐在青石旁,像刚退休那天一样,只是这次,他的心里满满当当的。他知道,明年春天,老石斛还会抽出新茎,还会孕育蓓蕾,还会绽放出淡紫色的花;新苗也会慢慢长大,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把“逸士气昂姿”的风骨,把“户纳曦光”的吉庆,一代代传下去。
远处的鹰嘴崖,在暮色中沉默地矗立着,像在见证这一切。而庭院里的石斛,不管是老株还是新苗,都在曦光与月色中,静静生长,用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一个真理:所谓风骨,是扎根的坚韧;所谓吉庆,是生长的欢喜;所谓传承,是新苗接过老茎的接力棒,在岁月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全文完)
注:下卷紧扣“花前飘拂馨幽雅”“户纳曦光吉庆随”的意境,以石斛开花后的影响为脉络,通过“赏花宴”“文化馆采风”“生态村建设”等情节,展现石斛从“庭院仙草”到“村宝”的转变,凸显“逸士气昂姿”的风骨传承与“吉庆随”的民生改善。融入村民互动、文化传播、新苗生长等细节,让石斛的“风骨”不仅是文人寄托,更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符号;让“吉庆”不仅是诗意想象,更化作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以“最大篇幅”铺陈从花开到结果、从老株到新苗的完整生命循环,呼应“白描手法”的质朴与“人文关怀”的温暖,最终落在“传承”与“希望”上,让石斛的故事成为望崖村变迁的缩影,让每一朵花、每一株苗,都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