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云苓丹经》

上卷

一、云崖隐观 仙翁采苓

太白山的云,是有根的。它们的根扎在拔仙台的雪顶,顺着鹰嘴崖的褶皱往下爬,爬进一道名为\"栖云涧\"的深谷,就成了流动的纱,把涧底的青瓦道观裹得若隐若现。这观叫\"太初观\",观门斑驳,匾额上的漆皮剥落大半,只\"太初\"二字还透着点古意,像是被云雾舔过千百年。

观里住着位老道长,没人知道他的道号,山民都叫他\"云先生\"。先生鹤发垂肩,肤色却像婴孩般红润,常穿件洗得发白的月白道袍,坐在观前的青石板上,对着云雾打坐。他打坐时,崖壁上的野山羊会凑到他脚边啃草,涧里的红腹锦鸡会落在他肩头梳理羽毛——仿佛他不是凡人,是这栖云涧长出来的一棵老松。

先生最常去的地方,是涧东的\"猪苓坡\"。那坡向阳,却总被崖上垂下来的云气遮着,腐殖土深达数尺,踩上去像踩在陈年的棉絮上。坡上不长杂树,只生着些贴地的蕨类,翻开蕨叶,就能看见黑褐如漆的猪苓,圆滚滚的,外皮带着细密的瘤状突起,像被云气揉过的陶丸。

采苓时,先生不用锄,只用三根手指。指尖在土上轻轻一捻,猪苓周围的土就松了,他捏住苓蒂往上一提,整颗猪苓便带着层薄泥出来,须根完好无损,连附着的蜜环菌都颤巍巍的,没断一根。\"这东西通水性,\"他会对着猪苓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云动,\"得顺着它的气脉采,伤了根,就失了'水精'的魂。\"

有回,两个迷路的药农误闯栖云涧,撞见先生采苓。只见他指尖刚触到猪苓,周围的云气就往那处聚,凝成细小的水珠,滴在猪苓上,发出\"嘀嗒\"的轻响,像是在给药材开光。药农们看得呆了,等回过神,先生已提着半篮猪苓,踏着云气上了崖,道袍的下摆扫过崖壁的青苔,没留下半点痕迹。

\"那哪是采苓,是仙翁收宝贝呢!\"药农们回去后,把这事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先生是太上老君化身,有人说猪苓坡的土里埋着龙涎,连猪苓都沾了仙气。

其实先生采苓,是为了炼丹。太初观的丹房在观后的石窟里,窟壁上凿着北斗七星的纹路,中央摆着只三足紫铜炉,炉沿刻着\"五气朝元\"四个篆字,是前朝遗物。每月十五月圆时,先生就会进窟炼丹,丹房的窗缝里会透出淡淡的金光,混着云气飘出涧外,闻着有股清苦的甜,像是松脂混着蜜。

这天正是十五,先生提着新采的猪苓进了丹房。猪苓旁还摆着两样东西:一株巴掌大的赤灵芝,菌盖红得像燃着的炭;一块茯苓,白得像凝脂,断面隐现金色的纹路。他将三样药材放在七星纹的凹槽里,用清水细细冲洗,动作慢得像在绣花。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先生一边洗,一边念着《尚书》里的话,\"猪苓得水气,灵芝得火气,茯苓得土气,三气合,方能炼'五气丹'。\"

云气从丹房的石缝里钻进来,在药材上凝成水珠,又顺着纹路滑进凹槽,不多不少,正好没过药材的三分之一。先生点起松明,火光在紫铜炉上跳动,映得他脸上的皱纹都泛着金光。他知道,今晚的炼丹,关乎的不只是丹药本身——栖云涧的云气比往常躁,崖上的野山羊频频望向观外,像是有什么事要发生。

二、丹炉初沸 三苓合气

丹房的石壁上,刻着幅《五运六气图》,是先生年轻时凿的。图上的天干地支像活的,随着外面的云气流转,时而红,时而青,时而黄。此刻,代表\"水运\"的壬癸二字正泛着水光,先生看在眼里,往丹炉里添了把柏子仁:\"今年水运太过,湿气盛,得用柏子仁的辛温燥之。\"

紫铜炉里的水开始冒泡,先是细小的银珠,渐渐变成翻滚的金汤。先生将猪苓切成薄片,投进炉中——猪苓一入汤,水面立刻浮起层白霜,像碎雪,却不散,反而顺着炉壁的纹路往上爬,爬到\"坎\"卦的位置就停了。\"坎为水,猪苓归肾经、膀胱经,果然应了卦象。\"先生抚着胡须点头。

接着投进去的是茯苓。这茯苓采自崖下的老松根,带着松脂的香,入汤后,水面浮起层淡金色的雾,飘向\"坤\"卦的位置,在那里凝成个小小的土黄色光晕。\"坤为土,茯苓入脾经,能健脾渗湿,与猪苓相须,一渗一健,水道自通。\"先生又取了片灵芝,在火上烤了烤,待菌盖渗出红油,才放进炉中。

灵芝一落,炉里的金汤突然沸腾起来,涌起半尺高的浪,浪尖泛着赤霞,直冲向\"离\"卦的位置,与那里的红光相融。\"离为火,灵芝入心、肝经,能补气安神,这是借火气升阳啊。\"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三药在炉中沉浮,猪苓的白霜、茯苓的金雾、灵芝的赤霞,在水汽里交织成网,网眼处渗出五色的光,红、青、黄、白、黑,正是五行之色。先生取出一柄玉勺,舀起一勺药汤,对着光看——汤里的药渣已化,只剩下清透的液,液中有细小的气泡,聚成个\"丹\"字,转瞬即逝。

\"还缺些火候。\"他往炉里添了块硫磺,不是为了增毒,是取其纯阳之气。硫磺入炉,炉壁突然震动起来,刻着的丹诀\"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竟隐隐发光。先生掐了个诀,指尖的白气弹入炉中,金汤顿时平静下来,五色光凝成个核桃大的光球,悬在汤面,不沉不浮。

就在这时,丹房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撞在了观门上。先生眉头微皱——栖云涧人迹罕至,除了鸟兽,从没人敢来。他起身开门,只见观前的青石板上躺着个少年,穿件破烂的蓝布衫,面黄肌瘦,嘴唇干裂,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包,里面露出半截药锄。

\"你是何人?\"先生问。

少年挣扎着想起来,却\"哇\"地咳出一口血,染红了石板。\"道、道长......救我爹......\"他的声音细若游丝,\"我爹得了痨病,咳得睡不着,郎中说......说没救了......\"

先生探了探少年的脉,脉细如丝,却带着股躁气。再看他咳出的血,色暗带紫,是肺阴亏耗、虚火灼络之象。\"你从哪里来?\"

\"山外的......石泉村......\"少年喘着气,\"听说太白山有神仙,能炼......能炼治百病的丹......\"

先生望向观外,云气已经散了些,能看见涧口的路——那路本被云气封着,此刻却露出条窄缝,像是特意为少年开的。他叹了口气,转身回丹房:\"进来吧。\"

少年被扶到丹炉旁,闻到炉里的药香,咳得更厉害了,却眼睛一亮:\"这香......闻着舒服......\"

先生舀了勺没凝丹的药汤,兑了些山泉,递给少年:\"先喝了。\"

药汤入口甘淡,带着点灵芝的微苦,滑入喉咙后,少年忽然觉得胸口不那么闷了,咳嗽也轻了些。\"这、这是......\"

\"猪苓利水,茯苓健脾,灵芝补气。\"先生指着炉中的光球,\"你爹的病,是虚火上炎,得用这三药合气,滋阴降火。只是......\"他看着光球,\"还缺最后一味'引'。\"

少年急了:\"缺啥?我去采!\"

先生摇了摇头,指向少年怀里的布包:\"你包里的药锄,是用什么木做的?\"

少年把药锄拿出来,锄柄黑中带红,布满细密的纹路。\"是、是老枫树的根,我爹说......说枫树辟邪......\"

先生接过药锄,指尖在锄柄上摩挲:\"枫为阳木,其根通肝经,能祛风通络。你爹的痨病久了,经络瘀阻,正好用它做引。\"他取下锄柄上的铜箍,将锄柄削成细条,投进丹炉。

枫根一入,炉中的光球突然炸开,化作无数光点,像星子,在空中转了三圈,又聚成个鸽子蛋大的丹丸,通体浑圆,红中透白,白中泛金,正是\"五气丹\"!

三、丹成济世 寒夜生温

五气丹悬在炉口,像颗小太阳,把丹房照得透亮。先生用玉盘接住丹丸,丸上立刻凝结出层薄霜,摸上去却不凉,反而带着股暖意,像是握着人的脉搏。\"此丹分三份,\"先生将丹丸分成三粒,\"一粒治你爹的咳血,一粒补他耗损的元气,还有一粒......\"他顿了顿,望向观外的夜色,\"留着,或许有用。\"

少年捧着玉盘,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多谢仙长!我、我该怎么报答您?\"

\"不必报答。\"先生指了指丹房外的猪苓坡,\"明年开春,来帮我采苓吧。记住,要在辰时采,那时水气最足;要用竹刀挖,不伤其根;采完要给土培上腐叶,让它好再长。\"

少年连连点头,把丹丸小心地包进贴身的布袋,对着先生磕了三个头,转身往涧外跑。跑到观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太初观的云气又浓了,丹房的金光从云缝里漏出来,像条金色的路,而先生的身影立在光里,道袍飘动,竟像是要随风而去。

石泉村离栖云涧有百里路,少年一路狂奔,鞋磨破了,脚渗出血,却不觉得疼。天快亮时,他终于冲进家门,只见爹躺在炕上,脸白得像纸,嘴唇青紫,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爹!爹!\"他哭喊着,掏出那粒治咳血的丹丸,溶在温水里,一点点喂进爹嘴里。

药汤入喉,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奇迹就发生了——爹的咳嗽渐渐停了,胸口的起伏平稳起来,脸上竟泛起一丝血色。又过了一个时辰,他居然能坐起来,说:\"渴......想喝水......\"

村里人都说是少年感动了山神,纷纷来打听缘由。少年把太初观的云先生、紫铜炉、五气丹的事说了,听得众人啧啧称奇。有个常年风湿的老妪,拄着拐杖来找少年:\"好孩子,能带我去求求仙长吗?我这腿,冬天冻得像冰,夏天又肿得像馒头......\"

少年想起先生的话,点了点头:\"仙长说,丹能济世,我带您去。\"

两人再去栖云涧时,正赶上腊月最冷的天。山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可一进涧,就觉得暖融融的——云气里飘着五气丹的余韵,连崖上的冰瀑都化了些,滴下水珠,落在石头上发出清脆的响。

先生正在丹房外晒药,见了老妪,指了指旁边的石凳:\"坐。\"他取出第二粒五气丹,不是直接给老妪,而是放进个陶碗,加了些生姜、桂枝,用涧水煮了。\"你的病是寒湿痹阻,\"先生解释,\"五气丹性偏凉,得用生姜、桂枝的辛温佐之,这叫'寒者热之'。\"

药汤熬得浓浓的,老妪喝了一口,觉得一股暖流从喉咙直窜到脚尖,冻僵的腿肚渐渐舒展,肿处也开始发痒——那是湿气在往外排。\"真暖......像揣了个炭盆......\"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滚出泪来。

先生又给了她些猪苓、茯苓,教她配伍:\"猪苓配白术,能健脾祛湿;配附子,能温阳散寒。冬三月,此谓闭藏,服药要顺应天时,早晚喝,别贪凉。\"

老妪的病渐渐好了,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到山外的镇子。来太初观求药的人越来越多:有冬天冻裂手脚的猎户,先生用五气丹的余渣配猪油,调成药膏,一抹就好;有产后缺乳的妇人,先生用猪苓配通草,煮水喝,三日便乳水充盈;还有个赶考的书生,积劳成疾,潮热盗汗,先生用猪苓配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让他得以带病赴考。

先生从不收礼,只让求药人带些山外的种子:谷种、菜籽、药种,种在观前的空地上。开春后,那里竟长出片小小的菜园,青菜碧,豆花黄,与崖上的云气相映,像幅流动的画。

四、石壁留谜 苓肖炉纹

太初观的云气,在第三年的秋天变了颜色。往常是白中带青,那年却透着点灰,像蒙了层尘。先生的咳嗽也多了起来,有时坐在丹房里,咳得直不起腰,咳完了,就望着石壁上的《五运六气图》发呆,眼神里带着点不舍。

少年已经长成了壮实的青年,按先生的吩咐,每月都来采苓、晒药。他见先生日渐消瘦,心里着急:\"仙长,您也服点五气丹吧?\"

先生摇摇头,指着炉里的药渣:\"丹是济世的,不是延寿的。我修的是'与天地同寿',不是'一己之寿'。\"他拉着青年的手,走到丹房最深处的石壁前,\"你看这壁,能凿字吗?\"

石壁是整块的青石,坚硬如铁,却透着点温润,像是被人摸了千百年。青年用手敲了敲,发出\"咚咚\"的闷响:\"怕是难。\"

先生却从丹炉下摸出把青铜凿,凿头磨得雪亮,上面刻着\"太初\"二字。\"帮我扶着灯。\"他站在石壁前,深吸一口气,凿子落下,火星四溅——他要把五气丹的秘方刻在壁上。

\"五气丹,用猪苓、灵芝、茯苓三味为主......\"先生一边凿,一边念,声音有些发颤,\"猪苓得壬癸水气,茯苓得戊己土气,灵芝得丙丁火气......\"凿痕深而有力,笔画间带着云气的流动感,\"配伍需应五运:木运太过加防风,火运太过加栀子,土运太过加苍术,金运太过加杏仁,水运太过加桂枝......\"

青年扶着油灯,手心里全是汗。他看见先生的白发上沾着石屑,道袍被火星烧出了洞,却浑然不觉。凿到\"七情配伍\"时,先生的咳嗽突然加重,凿子一抖,笔画歪了,溅起的火星落在他手背上,烫出个水泡,他也没吭一声。

\"相须者,猪苓配茯苓,利水而不伤脾;相使者,灵芝引猪苓入经络,猪苓助灵芝散瘀......\"先生的声音越来越低,凿子落下的速度也慢了,\"相畏者,猪苓畏肉桂,恐其温燥伤阴;相杀者,茯苓杀猪苓之寒,使其利水而不峻......\"

整整三天三夜,秘方才刻完。石壁上的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却像活的,在油灯下闪着光。先生放下凿子,瘫坐在地上,指着最后几句模糊的字迹:\"这里......是炼丹的火候......我老了,手不稳了......\"

青年这才发现,最后几句的笔画确实乱了,\"文火\"写成了\"文火\",\"武火\"的\"武\"缺了最后一笔,像是被什么东西打断了。

\"仙长......\"

先生摆摆手,让他扶自己起来。他走到猪苓坡,采了最后一次苓。这次采的猪苓,比往常的都小,却格外圆,外皮的瘤状突起排列得极有规律,像是人工刻的。先生把猪苓捧在手里,对着光看,突然笑了:\"原来如此......原来你才是最后的答案......\"

青年凑过去看——猪苓的形状,竟与紫铜炉的纹路一模一样!瘤状突起是炉沿的回纹,凹陷处是炉底的八卦,连大小都不差分毫,仿佛这猪苓就是丹炉缩成的。

\"丹炉的纹路,是模仿猪苓长的啊。\"先生喃喃自语,\"道教讲'道法自然',原来炼丹的秘诀,早藏在草木里了......\"

他把这颗猪苓放在石壁前的凹槽里,猪苓一落,石壁上模糊的字迹突然亮了亮,\"文火\"的\"火\"字添了点红,\"武火\"的\"武\"字补了笔锋,像是被猪苓的气脉补上了。

\"青年,记住,\"先生的声音带着释然,\"五气丹的真意,不在秘方,在'天人合一'——猪苓顺水性,茯苓顺土性,灵芝顺火性,人顺药性,药顺天性,方能成丹。\"

话音刚落,栖云涧的云气突然涌起,像潮水,把太初观裹得严严实实。青年只觉得眼前一暗,再亮时,先生已经不见了,只有石桌上的青铜凿还在,道袍搭在凿上,带着淡淡的药香。

石壁前的猪苓,依旧躺在凹槽里,外皮的纹路在云气中流转,与丹炉的影子重叠,分不清哪是苓,哪是炉。

五、观空人去 云气传薪

先生走后的第一个冬天,栖云涧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雪没到观门,把青石板上的药渣都埋了,却独独没埋石壁前的凹槽——那里的雪一落下就化了,像是有团看不见的火在烤。青年按先生的吩咐,守着太初观,每日打扫丹房,晒制药材,只是再也没人能炼出五气丹。

有回他按秘方炼丹,猪苓、茯苓、灵芝一样不缺,火候也照着石壁上的字来,可炉里的药汤始终凝不成丹,只浮着层散不去的黑雾。青年急得直跺脚,无意中碰掉了石壁前的猪苓,黑雾突然散了,露出清澈的汤面——原来这颗猪苓,是炼丹的\"镇炉石\"。

他把猪苓放回凹槽,汤面立刻浮起微光。虽然没炼成丹,药汤的效力却比往常强,村里得了水肿的孩童喝了,当天就消了肿。青年这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只是秘方,还有这颗\"活丹\"。

来求药的人,青年都一一应了,像先生那样分文不取,只教他们认猪苓、种茯苓。有个懂医的老秀才,见了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惊叹道:\"《神农本草经》说猪苓'利水道',却没说它有'合丹气'之能。这是自然的启示啊!\"

老秀才想把猪苓画下来,收入医书,青年却摇了摇头:\"它得留在这儿,守着石壁,守着太初观。\"

日子一天天过,青年的头发也添了霜,成了新的\"云先生\"。他收了个徒弟,是当年那个痨病患者的孙子,教他辨认\"炉纹猪苓\"——只有栖云涧的猪苓,才会长出这样的纹路,别处的要么瘤状突起杂乱,要么形状歪斜。

\"师父,先生真的成仙了吗?\"徒弟问。

青年望着云气缭绕的崖壁,指着一株刚冒头的猪苓苗:\"你看这苗,芽尖带紫,是先生的气脉。他没走,化成了云,化成了苓,化成了这栖云涧的风。\"

有年春天,山外来了个道士,自称是终南山楼观台的,想借太初观的秘方一观。青年引他到石壁前,道士看了半晌,指着\"炉纹猪苓\"说:\"这才是丹经的总纲啊!道家讲'内丹外丹',外丹炼药,内丹炼身,猪苓的纹路,不就是人体经络的缩影吗?\"

青年茅塞顿开。先生说的\"天人合一\",不仅是药与天合,更是药与人合——猪苓的纹路对应丹炉,丹炉的纹路对应经络,经络的流转对应五运六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道士临走前,在观门补了块新匾,上书\"云苓丹社\",说要让太初观的药术传出去。青年没拦着,只是在匾旁挂了串猪苓,瘤状突起的纹路在风中轻响,像是先生在说:传吧,只要根还在,道就不会灭。

太初观的云气,依旧每日从拔仙台流下来,裹着猪苓的香,裹着丹房的暖,裹着石壁上的字。青年知道,先生留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石壁上的秘方还有未解的谜,炉纹猪苓的药性尚未全显,而山外的世界,正等着这云气里的药香,去治愈更多的疾苦。

上卷终时,青年站在崖上,望着山外的炊烟。那里的人或许不知道太初观,不知道云先生,却可能正喝着猪苓汤,披着茯苓膏,感受着那份来自栖云涧的暖意。而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在石壁前的凹槽里静静躺着,外皮的纹路随着云气流转,像是在写一封给后世的信,信里藏着道家的玄机,藏着草木的灵性,也藏着那句永远说不完的\"道法自然\"。

上卷终

栖云涧的云,还在流。太初观的门,还开着。石壁上的秘方,被云气舔得愈发温润,那些曾经模糊的字迹,在月圆之夜会透出微光,像是先生的手,在轻轻描摹。

青年渐渐明白,先生的\"炼丹\",从来不是为了长生——他炼的是\"济世丹\",传的是\"仁心术\",留的是\"自然道\"。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是钥匙,也是镜子,照见了药材与天地的默契,也照见了医者与苍生的缘分。

下卷的故事,将从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开始。山外的镇子流行\"时疫\",高烧、呕吐、便血,郎中们束手无策,青年带着炉纹猪苓下山救人,却发现秘方的最后几句藏着更大的秘密——先生当年未写完的火候,竟与瘟疫的五运六气暗合。而太初观的石壁,在某个雨夜突然渗出药汁,勾勒出一幅新的图谱,将猪苓与道家的\"内丹术\"连在了一起。

云气又开始躁了,崖上的野山羊望向观外,这一次,青年知道,该轮到他走出栖云涧,把先生的道,传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