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青城丹房 朱影初现

清代康熙年间的青城山,云雾总像被丹炉的青烟染过,带着股若有若无的硫磺香。上清宫后的丹房里,烛火摇曳,映着个青袍道士的身影——云水道人正对着丹经皱眉,案上的紫铜丹炉里,朱砂与铅汞正发出\"噼啪\"轻响,却总炼不出他想要的\"九转还丹\"。

\"师父说,丹有内外,外丹易求,内丹难修。\"云水道人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案头的《抱朴子》被翻得卷了边,其中\"仙药篇\"里\"猪苓久服轻身,能避谷\"的字句,被他用朱砂圈了又圈。他总觉得,葛洪提到的猪苓,绝非寻常药铺里的黑褐块茎。

这日清晨,采药的药农老张送来一篓药材,其中有颗猪苓格外惹眼——寻常猪苓黑如墨,这颗却在断面泛着淡淡的朱红,像被丹砂浸过,凑近细嗅,竟有股若有若无的\"丹气\",与丹房里的硫磺香隐隐相和。

\"张老哥,这猪苓从何处采得?\"云水道人眼睛一亮。

老张挠挠头:\"在后山'丹灶坪'挖的,那地方怪得很,土是红的,石头缝里总渗黄水,长出的猪苓都比别处的亮。\"

云水道人取来银簪,轻轻刮了点猪苓的粉末,放在舌尖——初尝微苦,继而回甘,一股暖意从丹田升起,原本打坐时总犯的昏沉,竟消散了大半。他猛地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青城深处有'朱苓',非猪苓,乃丹精所化,得之可助内丹,避谷延年。\"

\"难道这就是朱苓?\"他将猪苓放在月光下,断面的朱红竟泛起微光,像揉碎的丹霞。他取来玉碾,将其碾成细粉,混在晨露中服下,只觉腹内清气流转,往日辰时必犯的饥饿感,竟淡得像缕烟。

\"果然有避谷之效!\"云水道人抚掌大笑,丹房的烛火仿佛也亮了几分。他在丹经的空白处,用蝇头小楷记下:\"朱苓者,猪苓之异品也,色带丹霞,气含丹韵,服食可轻身,助辟谷,盖丹精入草木,化而为苓。\"

二、丹经秘语 朱苓溯源

云水道人开始疯狂查阅道观藏书,终于在一本泛黄的《青城仙迹》手札里,找到了关于朱苓的记载。手札是明代道士张三丰的弟子所书,字迹飘逸如仙:\"永乐年间,吾于青城阴崖得一苓,黑褐而内蕴朱光,服食三月,不食五谷而精神倍长。祖师云:此乃太上炼丹,丹砂余气入地,感枫根之精,化而为苓,名'朱苓',非有缘者不能得。\"

手札里还画着朱苓的图谱:瘤状突起间隐有丹纹,根部缠着银丝般的菌丝,旁注\"需与蜜环菌共生,得阴湿而避烈日,盖丹火需阴养也\"。

\"原来如此!\"云水道人茅塞顿开。普通猪苓生于腐叶,朱苓却需\"丹砂余气\"与\"枫根之精\",这便是为何丹灶坪能长出朱苓——那里曾是历代道士炼丹的弃渣处,土壤里渗透着朱砂、雄黄的气息,恰与老枫树根相感,孕育出这丹精所化的灵苓。

他按图索骥,在丹灶坪的老枫树下细细搜寻。腐叶下的土壤果然带着淡红,像被丹砂染过。用桃木小锄轻轻拨开,竟露出一窝朱苓,最大的那颗拳头大小,外皮黑褐如漆,指腹轻刮,便露出内里的朱红纹路,像极了丹炉里凝结的丹砂结晶。

\"采朱苓需忌铁器,恐伤丹气。\"云水道人想起手札的叮嘱,改用竹刀小心挖取,每挖一颗,便在原处埋入一勺丹砂粉末(按手札所说\"还丹于地\"),再覆以腐叶,像给土地行了个丹礼。

回到丹房,他将朱苓分类:断面朱红浓者,留作服食;淡者,研粉掺入外丹;最幼嫩的几颗,用玉盆盛着,埋入丹灶旁的沃土,盼其再长——他觉得,朱苓既是丹精所化,便该如丹药般,能生生不息。

三、辟谷初验 同门生疑

云水道人开始以朱苓辅助修行。每日清晨服一钱朱苓粉,辰时打坐,午时只饮一杯枸杞茶,申时再服半钱,竟真如手札所说,\"不食五谷而不饥\"。更奇的是,往日打坐时总乱窜的杂念,竟如被朱苓的清气包裹,渐渐沉淀,丹田处似有温玉转动,正是内丹初生的迹象。

\"朱苓非药,乃丹之佐也。\"他在《青城朱苓记》中写道,\"外丹以铅汞为体,朱苓以草木为用,一刚一柔,互补相生;内丹以精气神为本,朱苓以清气为助,一内一外,同归大道。\"

这事很快传到同门耳中。掌管道观药圃的明心道长,捧着颗普通猪苓来质问:\"师弟痴迷异术!此乃猪苓,《本草纲目》明载'利水渗湿',何来避谷成仙之说?莫不是被妖物迷了心?\"

云水道人不恼,取来朱苓与普通猪苓,置于玉盘两端:\"师兄请看,朱苓断面有朱纹,气带丹香,普通猪苓则无;朱苓入水,水面浮朱沫,普通猪苓则无。此非妖物,乃天地丹气所钟。\"

他邀明心道长同往丹灶坪,指着淡红的土壤与缠绕枫根的菌丝:\"此处丹砂余气三百年未散,与枫根相感而生朱苓,恰如太上炼丹,炉鼎虽废,丹气犹存。\"

明心道长将信将疑,取了颗朱苓回去试服。三日后,他红着脸来找云水道人:\"师弟所言非虚!老夫服食后,往日诵经时的昏沉竟少了,只是......这朱苓若真能避谷,世人皆弃五谷,岂不乱了天道?\"

云水道人笑答:\"朱苓避谷,非绝五谷,乃减贪欲。如我辈修道,非为不食,为求心清。朱苓者,清心安命之佐也,非贪痴妄念之资。\"

四、药农奇遇 朱苓秘闻

青城山脚下的药农李老汉,世代采苓为生。他知道丹灶坪的猪苓\"带红丝\",药效比别处的好,却不知那就是云水道人视若珍宝的朱苓。

\"那地方邪性,\"李老汉常对儿子说,\"采苓时若见土色发红,得先往土里埋块腊肉,不然准会迷路。\"他说的是三十年前的事——那年他爹贪多,在丹灶坪挖了半篓\"红丝猪苓\",回程时在雾里转了三天,干粮吃完,却不觉得饿,最后被个白胡子道士领出山,道士说:\"那是朱苓,吃多了会'忘谷',非福是祸。\"

\"忘谷?\"云水道人听闻此事,眼睛一亮,\"这便是'避谷'的民间说法!\"他找到李老汉,细细询问,才知朱苓的\"避谷\"之力若用之不当,会让人渐渐失去对五谷的味觉,甚至厌恶饮食,反而伤了脾胃。

\"原来朱苓需'节用'。\"云水道人在《朱苓服食要诀》中补记,\"初服每日不超过一钱,需配山药、黄精同服,以固脾胃;三月后渐增至二钱,仍需七日一食五谷,使阴阳相济。若贪多滥服,轻则厌食,重则伤元,非朱苓之过,人之过也。\"

李老汉还告诉云水道人,丹灶坪的朱苓有\"三现三隐\"——子时现朱光,午时隐;雨前现朱纹,雨后隐;月圆现朱气,月缺隐。\"像活的丹珠,\"他比划着,\"我爹说,那是太上老君在清点他的丹渣呢。\"

云水道人按李老汉所说,子时再往丹灶坪去。月光下,朱苓的断面果然泛着流动的朱光,与天上的月华相呼应,菌丝间似有银丝流转,竟与丹经中\"天地交泰,丹气归元\"的描述完全吻合。他对着朱苓深深一揖:\"非我寻你,乃你择我,谢仙苓赐教。\"

五、诗咏朱苓 仙凡共赏

云水道人的事迹渐渐传出青城山,连成都府的文人墨客都来寻访朱苓。有个叫王士祯的诗人,在道观住了半月,亲眼见云水道人服食朱苓后辟谷静坐,下笔成诗:\"青城深处有朱苓,服食能令谷不零。莫道丹砂能驻景,一苓已胜九还经。\"

诗中\"谷不零\",正是\"避谷\"的雅称,把朱苓与九转还丹相提并论,引得更多人对朱苓心生向往。云水道人却忧心忡忡,对王士祯说:\"朱苓是药亦是劫,能助修行,亦能滋贪欲。愿先生笔下留情,莫让俗人只知'避谷',不知'修心'。\"

王士祯颔首,又作一诗:\"朱苓非异术,守中是真诠。辟谷非绝粒,心空自忘筌。\"意为朱苓的真谛不在不食五谷,而在内心的空明,恰合云水道人的心意。

这年秋天,青城山举办\"丹道会\",各地道士云集。云水道人当众演示朱苓服食:辰时服朱苓粉,午时饮清泉,申时打坐,至酉时仍神采奕奕,应答如流。众人惊叹,唯有个来自武当的道士质疑:\"此乃小术,吾辈修道当求金丹大道,何恋草木微功?\"

云水道人取出朱苓与丹炉并置:\"金丹如日,朱苓如月,日月同辉方为天地之道。若弃草木之性,独求金石之烈,恰如焚林而猎,非长久计。\"他指着丹灶坪的方向,\"你看那朱苓,生于丹砂余气,却需枫根滋养,这不正是'刚柔相济'的道吗?\"

武当道士默然良久,最终取了少许朱苓粉,说:\"愿携此苓归,试观草木中藏何大道。\"

丹道会后,云水道人将朱苓的图谱与服食要诀,刻在青城山的\"丹经崖\"上,旁题王士祯的诗句,供后人参悟。他知道,朱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不仅是丹房里的灵苓,诗卷里的雅咏,更该是修道人心中的一面镜,照见贪嗔痴,也照见清静心。

上卷终

云水道人依旧每日在丹房打坐,朱苓粉与丹炉的青烟相伴,内丹日渐充盈。他的《青城朱苓记》被弟子抄录,在道教各派中悄悄流传,有人奉为圭臬,有人斥为异端,却都绕不开\"朱苓\"二字。

李老汉的儿子继承父业,在丹灶坪采苓时,总会特意留下些幼苓,埋入丹砂粉末,他说:\"云水道长说了,朱苓是山的丹,咱得敬着,不能挖绝了。\"

成都府的药铺里,开始出现\"青城朱苓\"的招牌,虽多是普通猪苓染色冒充,却也从侧面印证了朱苓的声名。有个游方郎中,用朱苓配伍黄精,治好了知府公子的\"消渴症\"(糖尿病),竟也写出\"服食属朱苓,黄精啖避榖\"的诗句,把朱苓的药用与修仙功效融在一起,流传更广。

云水道人看着案上的朱苓,知道这颗丹精所化的灵苓,早已不只是一味药材。它是丹道与草木的对话,是修仙与生活的桥梁,是诗人笔下的雅韵,也是药农手中的生计。而关于它的秘密,远未揭开——手札中提到的\"朱苓百年一结丹核\",是否真有其事?丹灶坪的土壤里,除了丹砂,还藏着何种天地玄机?

某个月圆之夜,云水道人梦见自己化作一颗朱苓,扎根在丹灶坪的枫根下,丹砂的热气从土中涌来,枫根的津液从旁滋养,头顶的月光化作清露,竟在体内凝结出一颗米粒大的丹珠。醒来时,他发现案上的朱苓断面,真的多出一点晶莹的核,像梦中的丹珠。

\"朱苓的道,才刚显露出一角啊。\"云水道人对着月光微笑,丹房的烛火映着他的身影,与丹灶坪的朱苓、崖上的诗刻、案头的丹经,构成一幅流动的画——画的下卷,正等着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