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财戒 > 第121章 明代田黄石印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迫不及待地接过,仔细打量。

这是一方田黄石印章,在昏暗而昏黄的灯光下,它仿佛被一层柔和的光晕所笼罩,通体散发着蜜蜡般的色泽,质地凝腻,触手生温,仿若冬日里捂热的羊脂,给人一种温润而舒适的感觉。

这方印章呈方形,高约6厘米,长宽各4厘米,重量适中,握在手中颇具分量,仿佛握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其材质当属田黄石中的极品“田黄冻”,石质晶莹剔透,肌理中隐约可见细密的萝卜丝纹,如冬日暖阳下融化的蜜糖,丝丝缕缕,自然流畅,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

印身四周,雕刻着精妙绝伦的薄意纹饰。

一面是“松鹤延年”图,老松苍劲虬曲,松针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条雕琢,根根分明,仿佛能感受到松针的坚韧与挺拔;仙鹤身姿优雅,或引颈长鸣,或低头理羽,羽毛的层次感与飘逸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下一秒,仙鹤就会振翅高飞,直入云霄。

另一面则是“山水雅趣”,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近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山石的皴法细腻入微,树木的枝叶栩栩如生,仿若能让人置身于那宁静而优美的山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印钮处,盘踞着一只螭龙,身形矫健,龙首高昂,双目圆睁,龙须飞扬,身上鳞片排列整齐,雕刻者巧妙地利用田黄石天然的纹理,将螭龙的威猛与灵动展现得恰到好处。

整只螭龙似欲腾空而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它随时都会冲破印章的束缚,飞向天空,展现出龙的威严与霸气。

翻转印章,印面以篆书镌刻“明德惟馨”四字,字体古朴苍劲,笔画粗细均匀,转折处圆润流畅,尽显金石韵味。

这四字印文,布局严谨,疏密得当,既有篆书的端庄典雅,又不失灵动之气,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田黄本就稀有,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这般通透纯净的田黄冻,更是千金难寻。这般材质上乘、雕工精湛、篆刻精妙的田黄石印章,在当今古玩市场极为罕见。

它不仅是田黄石材质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承载着明清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在近年的拍卖会上,类似品质的田黄石印章,成交价屡屡突破千万元大关。而这方“明德惟馨”田黄印,无论是从材质、工艺还是文化价值上,都堪称稀世珍品,其价值远超千万。

想到此处,我的心剧烈地颤抖起来,仿佛要跳出胸膛。

这家伙不愧是给盗墓贼销赃的,否则怎会有如此珍宝?

尽管我心中已经判断这宝物价值极大,但我还是将中指点上印章。

刹那间,一股庞大而雄浑的灵气从印章中汹涌而出,如同一股奔腾的洪流,快速地涌入财戒,让财戒中的灵气瞬间浓郁了三分。

“明朝螭踞明德田黄冻印,原主人,沈墨轩,价值巨大,值得你拥有。”

“螭踞明德田黄冻印?沈墨轩?”

我的眼睛亮起,我恰好就阅读过一本沈墨轩的人文传记,对沈墨轩有一定的了解。

沈墨轩,生于明嘉靖年间的江南世家,自幼便在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他的家族世代书香,祖辈皆在朝廷为官,且家中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金石字画。

成年后的沈墨轩,不仅在书画、篆刻方面造诣颇深,更是一位品德高尚、志趣高雅之人。

他常与文人雅士交往,吟诗作对,品鉴古玩,相互切磋书画篆刻技艺,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种有来历的宝物,当然更是提升了价值,我强压下内心的狂喜,凑近摊主耳边小声问道:“你要价多少?”

摊主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装钱的箱子,贪婪的目光仿佛要将箱子看穿,他毫不犹豫地说道:“两百万。”

我微微蹙眉,心中快速地盘算着,表面却不动声色地还价:“100万。”

实际上,我内心早已乐开了花,这价格实在是太低了,或许摊主根本不知道印章的真正价值,甚至可能没认出这是田黄;又或许他深知此物珍贵,却因这是墓葬中的宝物,急于脱手,换成钞票才觉得安全。

“两百万一分钱都不能少。”摊主态度强硬,语气冰冷如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无奈之下,我咬咬牙:“150万,这已经是我能承受的最高价了。而且你还要送我一个陶俑。”

“成交。”摊主答应了。

交易迅速完成,我急忙掏出150万塞给他,抓起印章和一个唐代陶俑转身就走,三步并作两步,脚步匆匆,心中充满了紧张和兴奋。

没走出多远,我敏锐的听觉便捕捉到身后细微的脚步声——有人在跟踪我,根据脚步声判断,估计是警察。

尽管对方蹑手蹑脚,尽量不发出声音,但每一个脚步声都清晰地传入我的耳中。

我加快了脚步,在错综复杂的坟茔间穿梭,很快就摆脱了跟踪。恢复了容貌,也换回了衣服。

继续在鬼市上溜达,不再鉴宝捡漏,因为我的精神力消耗得差不多了。

灰蒙蒙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浓稠的晨雾如同未散尽的夜霭,将乱葬岗的轮廓裹得影影绰绰。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停车的地方,每一步都像是灌了铅,鞋面上还沾着坟茔间潮湿的泥土,裤脚被露水浸得发凉,寒意顺着脚踝一路往上攀爬。

路灯在雾气中晕开朦胧的光圈,恍若昨夜鬼市忽明忽暗的灯泡,此刻却照不亮我满脸的遗憾——整整一夜的搜寻,那两个盗墓贼如同人间蒸发,而那些在黑暗中惊鸿一瞥的宝物,此刻成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出昨夜的画面:在鬼市西北角一座爬满青苔的坟茔前,摊主小心翼翼地展开泛黄的油纸,半卷水墨山水在昏黄的灯光下若隐若现。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可那笔力苍劲的远山轮廓,分明是明清大家的手笔;

还有个戴着斗笠的神秘人,用黑布半掩着一只青花缠枝莲纹梅瓶,瓶身上那抹幽蓝,在手电筒的光束下泛着宝石般的光泽,瓶底隐约可见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直觉告诉我,那极有可能是清代官窑瓷器。

然而当我中指点上去,却提醒我精神力不足鉴定失败。

所以,我只能放弃。

因为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