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众人准备将推选晋王李治为储君的初步结果呈给李世民时,突然,吴王的代表站了起来,脸上带着几分犹豫和不甘。

“各位,虽说咱们初步达成了共识,可这事儿如此重大,我觉得还是得再慎重考虑考虑。”吴王的代表说道,“晋王殿下确实有其优势,但我家吴王殿下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啊。吴王殿下英明睿智,心怀大志,这些年在地方上也颇有政绩,对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这么轻易定下晋王殿下为储君,是不是太草率了些?”

这话一出,原本稍微平静的气氛又泛起了涟漪。齐王的代表一听,也跟着附和道:“哼,没错!我家齐王殿下同样是能文能武,之前不过是行事冲动了些,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担当储君之位。就这么把我家齐王殿下排除在外,实在不公!”

房遗爱一听,头都大了。他心说:“好不容易达成的初步共识,可别就这么又给搅黄了。”赶忙笑着打圆场:“两位大人,大家先别急。咱们成立这‘储君参议小组’,不就是为了全面、公正地商讨出最合适的储君人选嘛。刚刚咱们确实是综合各方因素,觉得晋王殿下相对更合适。但如果两位大人有不同意见,咱们不妨再深入探讨探讨。”

李纲也点点头,缓缓说道:“房大人说得对。这储君之位关乎大唐的千秋万代,容不得半点马虎。吴王殿下和齐王殿下的才能,大家也都有目共睹。既然两位大人提出来了,那咱们就再议一议。”

于是,众人又围绕吴王和齐王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

“吴王殿下确实在政务处理上有一定的能力,可他在朝中的根基相对较浅,恐怕难以迅速掌控大局,稳定朝堂。”支持晋王的一位大臣说道。

吴王的代表立刻反驳:“根基浅又如何?只要陛下支持,各位大臣齐心协力辅佐,还怕不能稳固根基吗?而且,吴王殿下没有太多的派系纠葛,说不定能以更公正的态度治理国家。”

齐王的代表也不甘示弱:“我家齐王殿下在军中威望极高,如今大唐虽无大战,但边境隐患始终存在。有齐王殿下坐镇,定能保我大唐边疆安宁。至于之前调兵的事儿,那也是被人逼的,纯属误会。”

房遗爱听着两边的争论,脑子飞速运转,想着如何能再次平衡各方意见。突然,他灵机一动,说道:“各位大人,大家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各位殿下的能力与能否稳定朝堂。依我看,咱们不妨来个折中的办法。”

众人一听,都把目光投向房遗爱,等着他说出下文。

房遗爱清了清嗓子,接着说:“咱们可以向陛下提议,立晋王殿下为储君,但同时给吴王殿下和齐王殿下安排重要的职位,让他们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大唐效力。比如,让吴王殿下主管一些重要的政务,齐王殿下则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这样一来,既确定了储君,又能充分发挥各位殿下的才能,同时也能平衡各方势力,确保朝堂的稳定。”

众人听了房遗爱的提议,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李纲率先点头:“房大人这个提议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如此一来,既顺应了之前大家推选晋王殿下为储君的共识,又能让吴王殿下和齐王殿下各展其长,为大唐贡献力量。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各方势力,避免因储君之位引发更大的纷争。”

一些原本支持吴王和齐王的大臣,听了房遗爱的提议,也觉得有几分道理。

“嗯,这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只要我家齐王殿下能在军事上大展拳脚,保家卫国,我倒是可以接受晋王殿下为储君。”齐王的代表说道。

吴王的代表也犹豫着点了点头:“如果吴王殿下能在政务上施展抱负,为大唐的发展出一份力,这个办法也并非不可行。”

就在众人以为这事儿终于能定下来的时候,又有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

“各位,咱们这提议虽说看起来不错,可陛下如今昏迷不醒,什么时候能醒来还不知道。这提议又该如何呈给陛下呢?万一陛下醒来后,不认可咱们的提议,那可怎么办?”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众人一听,都沉默了。是啊,李世民昏迷不醒,这提议都没办法及时让他知晓,更别说得到他的认可了。

房遗爱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各位,如今陛下昏迷,这确实是个难题。但咱们也不能干等着。我觉得可以先把咱们讨论的结果以及这个折中的提议整理成一份详细的奏疏,等陛下醒来,第一时间呈给他。同时,咱们也安排人在陛下寝宫附近随时待命,一旦陛下醒来,立刻将奏疏呈上。”

李纲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房大人,这奏疏就劳烦你撰写吧。你思路清晰,又参与了整个讨论过程,由你撰写最为合适。”

房遗爱也不推辞:“好,李老夫子放心,我定会尽快把奏疏写好。只是这奏疏呈上之后,陛下的态度如何,咱们谁也说不准。大家还得做好各种准备。”

于是,房遗爱立刻着手撰写奏疏。他把各方讨论的过程、各位皇子的优缺点、最终推选晋王为储君的理由以及给吴王和齐王安排职位的折衷办法,都详细地写了进去。

就在房遗爱奋笔疾书的时候,宫里又传来了消息,说是李世民的病情有了些许好转,已经微微转醒,但还十分虚弱,只能短暂地说几句话。

众人一听,都觉得这是个机会。房遗爱赶紧拿着写好的奏疏,和李纲以及各方代表一起匆匆赶往皇宫。

到了李世民的寝宫,众人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李世民躺在龙床上,脸色苍白如纸,眼神也十分疲惫。看到众人进来,他微微动了动嘴唇,虚弱地问道:“你们……何事……”

李纲上前一步,跪地说道:“陛下,如今朝堂因储君之位争论不休,为了大唐的稳定,我们成立了‘储君参议小组’,经过多方商讨,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特来奏明陛下。”

说完,李纲示意房遗爱把奏疏呈上去。房遗爱赶紧上前,将奏疏递给了旁边的太监,太监又转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奏疏,费力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众人都紧张地盯着李世民,大气都不敢出,整个寝宫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看完了奏疏,他缓缓放下奏疏,喘了几口气,虚弱地说道:“你们……费心了……这提议……朕……需再……考虑……”

众人一听,心里都明白,李世民没有当场拒绝,这就还有希望。

房遗爱赶紧说道:“陛下,如今大唐局势复杂,储君之位关乎江山社稷。还望陛下能尽快做出决断,以安民心,稳朝堂。”

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朕……明白……你们……先退下……容朕……想想……”

众人无奈,只好退出了寝宫。

从皇宫出来,众人的心情都十分复杂。虽然李世民没有明确表态,但好歹没有直接否定他们的提议。

“看来陛下还是很慎重啊,这事儿恐怕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有结果。”褚遂良说道。

房遗爱点点头:“是啊,陛下向来谨慎,储君之位又如此重要,他确实需要好好考虑。咱们也只能耐心等待了。不过,在这期间,咱们还得密切关注朝堂的动向,防止再生变故。”

然而,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在众人等待李世民决断的时候,朝堂上又传出了一些风言风语。有人说李世民根本不认可这个提议,是房遗爱等人擅自做主,想强行拥立晋王为储君;还有人说吴王和齐王对这个结果十分不满,正在暗中谋划着什么。

这些谣言越传越离谱,朝堂上又开始人心惶惶。大臣们之间互相猜疑,原本因为“储君参议小组”而稍微缓和的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

房遗爱得知这些谣言后,气得直跺脚:“这些人真是唯恐天下不乱!这关键时刻,怎么能传出这些谣言呢?”

褚遂良也忧心忡忡地说:“遗爱,这谣言恐怕是有人故意放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扰乱朝堂,破坏咱们好不容易达成的共识。咱们得想办法澄清这些谣言,不然这事儿又得黄了。”

房遗爱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褚兄说得对。我觉得咱们可以召集大臣们开个会,把整个商讨的过程和陛下的态度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让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褚遂良点点头:“这个办法可行。事不宜迟,咱们赶紧去安排吧。”

于是,房遗爱和褚遂良立刻着手安排会议。他们广发请帖,邀请朝中大臣们参加。

到了开会的日子,大臣们陆陆续续来到了会议室。房遗爱看着下面交头接耳、满脸猜疑的大臣们,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各位大人,今日把大家召集过来,是想澄清一些谣言。关于储君之位的商讨,我们是经过了充分的讨论,综合各方因素,才得出了推选晋王殿下为储君,并给吴王殿下和齐王殿下安排重要职位的提议。而且,这个提议已经呈给陛下,陛下虽然没有当场决断,但也表示会慎重考虑。所以,大家不要轻信那些谣言,一切以陛下的决断为准。”

然而,还是有一些大臣对此表示怀疑。

“房大人,口说无凭啊。你说陛下会慎重考虑,可谁知道陛下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而且,这提议真的是大家一致通过的吗?会不会有人是被迫同意的?”一位大臣阴阳怪气地说道。

房遗爱一听,心中恼火,但还是强忍着怒火,耐心解释道:“这位大人,整个商讨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每位代表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终的提议也是大家经过反复权衡后达成的共识。至于陛下的态度,我们确实无法左右,但我们相信陛下一定会以大唐的江山社稷为重,做出正确的决断。”

就在房遗爱努力解释的时候,又有大臣站出来说:“房大人,就算你说的都是真的,可如今这局势,万一陛下迟迟不做决断,咱们该怎么办?大唐可不能一直这么乱下去啊。”

房遗爱看着这位大臣,坚定地说:“这位大人说得对,大唐不能一直乱下去。所以,在陛下做出决断之前,咱们更应该齐心协力,稳定朝堂局势。大家各司其职,不要被这些谣言影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大唐就不会乱。”

经过房遗爱的一番努力解释,大臣们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但房遗爱心里清楚,这些谣言的影响还在,要想真正稳定朝堂,还得等李世民尽快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