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38章 必然是杨士奇的计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章 必然是杨士奇的计策

纸页上字迹工整,将事情始末交代得清清楚楚。

“看来,朱允熥带人捉拿蓝玉,必然是杨士奇的计策。”

洪武帝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光芒。

那位从未考取功名的书生,竟想出了如此奇策,实在令人意外。

最出乎意料的是,朱允熥竟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过,不知允熥是从何处得知杨士奇这个人?还专门派人去找。”

纵使检校的密探无所不能,也无法查到与此相关的情报。

朱元璋将那张纸条丢进旁边燃烧的火盆,很快,纸条化为灰烬。

随后,他拿起另一张纸条。

“当燕王得知吴王指挥锦衣卫包围凉国公府时,立刻秘密派人告知京城的勋贵武将,这才导致王弼带人围攻吴王和锦衣卫。”

“燕王的两个儿子在现场煽风**,企图制造争端。”

接下来,这张纸条上详细记录了朱允熥如何进入凉国公府,傅叶如何率领府中家丁阻挠,蓝玉如何现身,朱允熥如何辱骂蓝玉,蓝玉如何屈服,朱高炽与朱高煦如何挑拨……直至王弼率众试图解救蓝玉等种种经过。

今天发生在凉国公府的所有事情,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其中还有不少朱允熥未曾知晓的内容。

毕竟,即便身处现场的朱允熥,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视角。

而密探们收集的情报则是多方位的。

“老四真是闲不住啊!”

“这次事件,就是他主动挑起的。”

“要不是他故意给允熥透漏消息,允熥大概也不会这样做。”

“安于做一个太平亲王不好吗?这皇位真有那么诱人?”

朱元璋迅速将这张纸条丢进火盆,接着取出第三张纸条。

“京城关于吴王应当被立为储君、登基称帝的传闻,并非出自吴王身边之人,而是由献王的师傅黄子澄、方孝孺所推动。”

“今日吴王抓捕凉国公时,方孝孺在场观望,但并未采取行动。”

“黄子澄去了东宫,会见吕氏。”

“吕氏送给他一件亲手缝制的衣服。”

“吕氏与黄子澄密谈之后,连夜进了皇宫。”

朱元璋盯着纸条,脸上的表情变幻莫测,如晴转阴。

过了许久。

他也将这张纸条投入火盆。

然后,他又展开第四张纸条。

这张纸条上的字寥寥无几。

“秦王暗中豢养着一些不明身份的人。”

这里的秦王指的是朱元璋的次子朱樉。

按照道理讲,朱标去世之后,秦王应当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然而,秦王行事凶狠残忍,老朱对此十分不满。

并且,在这之前,老朱为了拉拢北元的大将王保保,削弱北元的势力,特意安排秦王迎娶了王保保的妹妹王月悯,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观音奴。

若是要立秦王为储君,那么将来他过世之后,大明的继承人就会是观音奴的儿子。

一个汉人的王朝,怎么能够掺杂外族的血统呢?

这是老朱无法接受的事情。

朝廷里的文武官员们也会强烈反对。

仅仅这一点,就已经彻底排除了秦王成为太子的可能性。

在京中为朱标守丧期间,秦王一直表现得比较安分,没有制造任何麻烦。

现在,他是不是按捺不住了?

老朱皱眉轻哼道:“老二这是要做什么?”

随即,那张纸条被投入火盆,又拿起另一张。

“晋王最近在京城,和周王接触频繁,时常私下密谈。”

“晋王与颖国公傅友德,周王与宋国公冯胜,也多次秘密会面,具体内容尚不清楚。”

老朱的脸色微微变化,目光也渐渐冰冷。

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被石化了一样。

时间慢慢流逝。

足足过去了将近一刻钟。

老朱长叹一口气说道:“我的这些儿子,真是没有一个省心的!”

------------

月光游移,烛光摇曳。

夜色渐深,寒意也愈加浓重。

即便亭子四周燃着炭火,但由于是在户外,温度依然在下降。

老朱裹着厚实的毛衣,轻轻咳了一声。

身边伺候的太监急忙上前道:“陛下,夜已深,外面寒冷,请回屋休息吧。”

老朱未作回应,而是缓缓扭头,深深凝视着他。

太监顿时脸色大变,慌忙跪下道:“奴才多嘴,奴才该死!”

老朱不予理会,起身走向凉亭边缘,抬头望向天上的满月,道:“今夜的月色,倒是格外圆满啊!”

话音刚落,手中的纸条悄然滑落,掉进旁边的火盆里。

“派去传旨的人,应该也快回来了吧。”

抬头看了会儿月亮,老朱忽然问道。

话音方落,适才前去宣旨的太监已然步入院中。

“皇上,奴才回来了!”

“嗯!”老朱回应了一声后问,“你已将旨意传达,也赐下了朕的赏赐,允熥如何应对?”

太监答道:“回禀皇上,吴王殿下甚是欢喜!”

老朱沉默片刻,再次开口:“就这样?”

声音虽低,却震撼无比。

太监愣了一瞬,随即忙跪地道:“启禀陛下,吴王殿下还额外赏了奴才一沓宝钞!”

他毕恭毕敬地从怀中取出宝钞,因激动而微微颤动的手,将它高举过头。

“这既是允熥所赐,你就收下吧。”老朱淡然说道。

“奴才多谢皇恩浩荡。”太监本以为刚拿到的宝钞又要上交,没想到竟不用,顿时满心喜悦。

“俗话讲‘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你得了允熥这么多宝钞,就没跟他说说宫里的事?”

太监脸色瞬间煞白,连连磕头道:

“请陛下明察,奴才只告知吴王殿下今日圣上心情不佳,曾发怒,嘱咐他明日入朝务必谨慎行事。此外,再未多言一句。”

“谁说朕今日心情不好?”老朱原本平静的声音陡然提高数分。

“朕今日甚是畅快!”

“奴才知错了,知错了,今后绝不敢妄语,求陛下宽恕!”

太监磕头如擂鼓,咚咚作响。

不久,额头上便满是血痕。

“你知道允熥为何给你赏赐?”

老朱斜视着他,平静地问道。

太监愣住,抬头看向皇帝,满脸惊愕。

“奴才……奴才不知!”

“不,你知!”老朱说道,“你以为知道,实则完全错误!”

他缓步踱了几步,说道:“三法司虽掌有审理案件之责,但若无人告发,是不会主动干预的。”

“况且一边是威望极高的亲王,另一边则是权势滔天的凉国公。”

“三法司避之唯恐不及,怎会平白无故介入此事?”

“更何况,这般急切,连一夜都不愿等待。”

“甚至不惜调动兵力,预备强行攻打亲王府。”

那只能表明,上三法司告状的人,身份非同小可。

朱老太爷说话慢条斯理,说到此处忽然停下,转身面向对方说:“就凭袁泰、杨靖、周志清,哪怕带着刑部的兵将,也绝不可能闯入吴王府。”

“定是有别人在他们身后。”

“那个人本该露面了,但你及时出现,宣旨给允熥,于是成功阻止了那个人的现身。”

“咱说的对吧?”

砰!

传旨公公以头撞地,力度远胜从前。

他痛哭道:“陛下开恩,奴才万死!”

“别急,先听完咱的话。”朱老太爷兴致未减,“允熥对你的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

“你以为他给你赏赐,是为了讨好你。”

“因为你是在咱身边的。”

“允熥这样做,是想从你这里打探咱的情况,才给了你赏钱。”

“殊不知这是个极大的误解。”

“允熥给你赏赐,其实是给你的背后主子看的。”

“也是借由你,给咱传递一个信息。”

“告诉你,咱身边有人被收买了。”

“你却自作聪明,以为他在讨好你。拿了钱后,还跟他讲宫里的事,实在可笑。”

传旨公公的磕头动作戛然而止,只剩下满面惊惧。

朱老太爷背着手,再次望向天上的明月。

四周一片寂静。

唯有偶尔拂过的夜风,掠过亭外树枝时,发出轻微的颤响。

“指使你来办事的是献王吗?”

良久,朱老太爷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得像夜风轻抚。

“是!”传旨公公抽泣着回答,语气中惊恐难掩。

他低声说道:“献王殿下待奴才极好,从未在他面前摆过架子。”

“连奴才在京中的家人都受过献王殿下的关照。”

“献王殿下从未要求奴才做过任何事。”

“但奴才知恩图报,一直想着如何回报献王殿下。”

“所以今日,奴才特意抢在献王殿下之前宣旨。”

“这些话句句属实,还请陛下明察。”

朱洪武缓缓扭头,目光落在他身上,嘴角含笑:“可有求我做什么事情?今日傍晚,他入宫寻你时,不是已经向你询问过宫中是否曾向吴王传旨,让他去缉拿蓝玉了吗?”

那位传旨的太监顿时面色大变,悲从中来:“圣上!”

“奴才万死,只盼圣上念及多年服侍之恩,赐个痛快的死法。”

得知献王曾探问此事的**已被皇帝知晓,他已不敢再乞怜。

能免于凌迟碎剐,便是莫大的幸运。

“够了!”朱洪武语气温冷如霜。

“朕不会取你性命!”

“既然献王对你恩重如山,你对他也心存感激。”

“那么,从今以后,你就到献王府上供职吧。”

传旨太监猛然抬头,愣在原地。

实在没料到皇帝会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