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写的内容是什么?

居然说陛下与已故太子关系不好,陛下曾责打过已故太子,还有已故太子教训过他,这些宫廷秘辛怎能随意公开?

“即便他执意撰写,难道就不能记述陛下与已故太子之间和睦美满的故事吗?”

“寻常百姓都懂得‘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

“身为吴王,这点道理难道都不懂吗?”

方孝孺冷笑一声:“他这是专挑软肋下手,自找苦吃。”

“初稿本身就有问题,他描述陛下的过往,尽是些不堪回首的事情。”

“陛下英明神武,功绩无数,他却只字未提,反而提及陛下昔日靠乞讨维生。”

“这刚好可以成为指控他的新证据。”

朱允炆说道:“这份报纸,或许应当呈给皇祖父。”

黄子澄捋须点头:“此建议不错,那就带上宫去吧。”

“时候不早了,我们也该入朝去了!”

三人迅速离开吴王府,径直前往皇宫。

途中,不断有文官上前行礼问询。

自然都是为了昨天蓝玉被捕之事,想探听消息。

黄子澄与方孝孺一一予以答复。

待到达宫门时,离开门时间尚早。

然而,今日文武百官仿佛约好一般,全都提前到场。

看到朱允炆的车驾到来,文官们蜂拥而至。

黄子澄见状,急忙将众人拉开,低声交谈。

虽然需要部署,但不宜太过张扬,以免引起非议。

在朝廷为官,最重要的是谨慎。

这一点,黄子澄非常清楚。

“听说昨晚陛下赐予吴王宝刀,并赋予他指挥百官、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是何意?”

“吴王私自拘捕凉国公,为何不见陛下降旨责罚?”

“三法司昨晚前往吴王府索取嫌犯,却空手而归,陛下到底有何打算?”

“今日上朝,我们该如何应对?”

……

众多官员围住黄子澄,纷纷发问。

尽管黄子澄早已秘密联络了一些官员,但大多是信任的心腹。

并非人人可托。

而这些被联络的人,自然不会对外泄露风声。

因此才有这么多官员前来打听。

当然,这些人全都是文官。

武将勋贵则站在另一侧,冷眼旁观。

“各位大人,安静一下,一个一个说!”黄子澄故意避开问题,转而问众人,“诸位以为如何?”

“未奉圣旨就拘押凉国公,此举实在胆大妄为,我今日定要上书弹劾!”一位官员愤然道。

“皇上都没指责,岂非默认?又如何弹劾?”另一人反驳。

“未必尽然。”又有人插话,“皇上并未明示他没错,我看这是有意让今日朝会公开讨论此事。”

“此言有理。”这意见很快赢得许多人的认可。

能在朝廷任职的,个个都不是简单人物。

很多事普通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却一眼即透。

“然而,他并非储君,却受赐宝刀,被授予重权。今日无论如何,我都会上奏请求陛下收回成命。”有人出声表态。

“此刻最重要的,应先坐实凉国公蓝玉的罪状。”一名官员压低嗓音,担心被旁侧的武将听见。

“说得极是。虽说吴王行事鲁莽,但蓝玉此人骄横跋扈,早该惩处。”许多人附和。

“现在倒是个好机会。”有人提议,“吴王擒拿他,我们便可顺势而为,联手弹劾蓝玉,一举将其扳倒。”

大明建国未久,武将勋贵在朝堂上权重一时,常轻视文官。

因此,但凡有机会削弱武将势力,文官们绝不会错过。

况且,蓝玉一向行事嚣张。

朝堂上对他不满的官员数不胜数。

过去因惧怕他的权势,无人敢发声。

如今却纷纷落井下石。

黄子澄静静听着,未置一词。

这时,有人提及:“今日《大明日报》,诸位可曾看过?”

“看了,文章粗俗至极!”

接着有人回应:“怎可用大白话写作,还敢印行,真是有损斯文!”

“哈哈!”有人打趣,“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殍!”

“据说这报纸是吴王殿下所创。”

“或许他见陛下发布圣旨也用大白话,才故意模仿,意在取悦陛下吧。”

“殊不知,陛下只有给近臣或家眷下中旨时才这样。”

“真正的全国旨意,断不会这般草率。”

“这家伙倒是厉害,整篇文章全是大白话,还印了整整一万份,这不是要闹出天大的笑话吗?”群臣哄笑一片。

等到笑声渐息,黄子澄才缓缓开口:“诸位大人,今日早朝,非同小可。”

“这关乎我大明江山的前途命运。”

“希望各位大人能在朝堂之上齐心协力。”

“切莫再瞻前顾后,不然悔之晚矣!”话音刚落,原本轻松的气氛瞬间凝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一名官员忍不住问:“黄大人此言何意?请直言无妨。”其他官员也纷纷投来目光。

黄子澄淡然一笑:“昨日出了那么大的事,诸位今早为何都赶得这般早,还需要我多解释吗?《大明日报》为何偏选今日发行?各位大人皆是聪明人,何必明知故问呢?有些话我不方便明说,但我相信你们心里清楚得很。”

“此时此刻,不要再想着置身事外、明哲保身了。不然对谁都没有好处。是非曲直,我想诸位心中自有一杆秤。”

“好了,我的话已至此,就此告退。”

---

黄子澄转身离开,留下一群表情复杂的官员。

很快,众人各自散去。

有人拿起《大明日报》,细细品味其中深意;有人低声与他人商议;还有人独自沉思利弊。

所有人脸色沉重,平日里只是寒暄问候,今日却人人忧心忡忡。

另一边,武将和贵族们的神情更加凝重。

偶尔有人小声交谈,但更多的人则是踮脚张望。

朱允熥的马车缓缓靠近。

武将们顿时蜂拥而上。

尽管这些粗人不如文官那般心思复杂,但能建功立业者也绝非庸碌之辈。

昨日初次听说朱允熥捉拿蓝玉的消息,众人无不惊愕,更觉难以理解。

怎么会有自己人对付自己的事情?

到了此时,大家渐渐明白了。

这是打着捉拿的幌子,实际上是在保护蓝玉。

只可惜那些文臣们,恐怕不会就此罢休。

“参见吴王殿下!”

武将和功臣们齐齐行礼。

朱允熥微微颔首,说道:“诸位不必拘礼。”

“今日本王要带凉国公前往金銮殿,请求父皇降罪。”

“诸位正好都在这里,不妨一同前来,以儆效尤。”

与每日必须上朝的文官不同,在京城的武将和功臣大多赋闲在家,暂时没有领军任务。

战事结束,交回兵符后,便可先行归家休憩。

待日后若有战事,再领命出征。

所以他们其实并不一定非得上朝。

很多人因此常常称病不来。

今日因为蓝玉的事情,大家都来了。

此刻,众人看着走在马车后的蓝玉,他被五花大绑,**着身子,背后插着荆棘,表情各异。

有人想上前问候,又担心不妥,怕坏了吴王的计划。

听闻朱允熥所说的话,领头的常升便问:“吴王殿下,今日到底要如何处置?”

此话一出,在场的武将和功臣们都竖起耳朵,这正是他们最关切的问题。

朱允熥向皇宫方向拱手说道:“本王所为,不过是尽忠尽孝,哪有什么章程。”

“诸位只需一心忠于皇祖父,皇祖父怎会亏待你们?”

“无论是恩惠还是惩戒,都是天赐。”

“一切还需皇祖父独断。”

说完,便不再多言,回到马车里。

众勋贵见状,也只能各自离去,又各自寻找亲近之人低声商议。

不久后。

宫门发出“吱呀”的声音,缓缓打开……

……

皇宫内。

朱元璋依旧坐在亭子里。

自从朱标去世后,他仿佛一下子老了许多。

也有许多个夜晚,整夜未眠。

好不容易这段时间休息稍有好转,昨夜却再次失眠。

年纪大了,身体自然不如从前。

发如霜雪,岁月的沟壑悄然爬上他的眉宇眼角。

“陛下,时辰已到,该升朝了!”

站了一夜的太监毕恭毕敬地提醒道。

随即。

宫女伺候着他梳洗更衣。

“今日早朝,诸臣可都到齐了?”老朱漫不经心地问。

“回禀陛下,奴才得知,今日上朝的官员比往常多出许多。平日总爱告假之人,也都齐聚而来。”首领太**罢,忙不迭地回话。

老朱叹了口气。

“有些事,也该尽早决断了。”

“江山未稳,人心难安啊!”

首领太监垂首敛目,装作没听见,一言不发。

老朱洗漱完后,便欲前往前殿议事。

此时,有急报传来。

“陛下,吴王殿下创办的《大明日报》今日正式刊印发行。”

“吴王殿下特意派人送来一份,请陛下审阅。”

老朱一听,顿时来了兴致,说道:“呈上来吧。”

太监双手奉上报纸。

老朱接过一看,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这文章写得不错,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比起朝中那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所写,好太多了。”

他连连称赞,又道:“不错,不错!我年轻时,也便是这般。”

“那时日子苦,常常吃不饱,整天饥肠辘辘。”

“身上穿的是破衣烂衫,寒冬腊月冻得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