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变故时,也可稳住军心。”
“第七,军事学院的招生首先面向指挥使及更高阶的武官展开,之后逐步扩展,确保其影响渗透到整个明朝军队。”
“为每位武将在学院建立档案并集中培训,朝廷便能更清晰地掌握每位将领的具体状况,这对掌控军队极为有利。”
“第八,凭借有功勋的贵族、高级将领的支持,日后学院招收年轻学员时,就会吸引众多追求者。”
“优秀的青年才俊都能自由挑选。”
“以此为基础,逐步替换军队中的将领。”
“时间久了,天下将领都将出自军事学院,遍布各大军营。”
“有了他们,再有武将企图单独对抗朝廷,就几乎不可能了。”
“第九,可以设立一种新制度,让储君或天子亲自出任军事学院院长。”
“这样一来,即便未来的**没有领兵经验,但由于门生遍布全军,也能在军中拥有深厚根基,从而巩固皇权。”
听完这番话,朱元璋拍手大笑:“妙极!妙极!妙极!确实是个妙计,就这么定了!”
“按照你说的,开办军事学院,并由你担任首任院长。”
朱允熥喜不自胜,连忙说道:“多谢皇祖父!”
他心中还有其他想法,打算以这所军事学院为基础,逐渐构建一支全新的现代军队,使大明的军力超越这个时代。
当然,这些暂时不用告诉朱元璋。
他在朝堂上的根基尚浅,仅靠血缘关系让武将勋贵基于利益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执掌军事学院后,他就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班底。
朱元璋又说:“用功不如用过。”
“听你的,王弼这些人,我不杀他们了!”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如果这样,王弼等人的案件,就不能由你来审理了!”
“今天弹劾他们的人是黄子澄吧?”
“那就把王弼这些武将勋贵,都交给黄子澄去审。”
朱允熥微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
先立威,后施恩。
朱元璋对于驾驭臣下的手段确实炉火纯青。
“皇祖父英明,孙儿明白了!”
朱元璋点头道:“后续的事,我们就不管了,你自己处理吧。”
“记住,一定要借此机会,好好收服他们的心。”
“还有黄子澄,以及朝中的那些文臣们,也可借此机会略作惩戒。”
“他们这般轻视于你,理应让他们明白厉害,让你威名远扬。”
“你是将来要统领大明江山的人,行事需当果断狠厉。”
朱允熥轻轻颔首,“祖父所言极是。”
黄子澄等人如此配合,不断送来助力与厚礼,的确值得好好回馈。
随后,太祖又问:“适才你说双管齐下解决武将权势过大的问题,开办军事学院是个好主意。”
“那么另一条路呢?”
……
pS:先奉上这一章,今晚定会多更。
……
朱允熥的计策让太祖愈发感兴趣。
谁能想到,这个年仅十余岁的少年竟能提出这般妙策。
不过转念一想,这也正是少年的优势所在。
心思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往往能想到旁人无法企及的良方。
大明有这样聪慧的继承者,实乃社稷之幸。
得知太祖采纳了自己的第一项提议,朱允熥内心渐生几分信心。
进言之前,他已经做好被拒的心理准备。
毕竟要让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改变观念,谈何容易。
对此,两世为人经历过的朱允熥再清楚不过。
家中遇事劝说父母,无论道理讲得多么充分,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根本无法沟通!
然而,没料到太祖比自己预料的更加开明,欣然接受了第一项建议。
这让朱允熥颇感意外。
据说越聪明、见识越广的人越容易接受正确建议。
反之则可能变得顽固不化。
甚至完全不愿倾听他人意见。
他记忆中的明太祖朱元璋向来固执,不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谏。
但如今看来,其实不然。
太祖还是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也很正常。
从一开始,太祖就采用了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
后来,刘伯温等人的诸多提议,他大多都欣然采纳。
说到底,老朱一直是个有主意的人,却又很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他并非那种自以为是的人。
只要你讲得合情合理,他就会倾听,并按照你的建议行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建立大明王朝。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军中实行双主管制度。”朱允熥缓缓说道。
朱元璋微微蹙眉道:“如今的五军都督府,已设有左右都督,以此来分散权力,保持平衡。”
“大将在外领军,必要时,朝廷也会派遣监军监督。”
“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并无特别之处。”
“不过,监军对军事并不了解,有时反而会牵制将领,导致战局恶化。”
“你的这个办法,又有什么新意呢?”
朱允熥解释道:“我所说的双主管制度,要深入到基层,直至百户级别。”
这是后世的成功经验,基于连队设立,恰好对应百户这一层级。
老朱吃了一惊,说道:“不行,军队作战,首要的是令行禁止,权力必须集中于一人。”
“上面有个监军,打仗时已经多有约束,但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若再深入下去,就会形成双重指挥,士兵们不知该听谁的命令了。”
朱允熥摇头道:“虽然是双主管,但各自职责分明,互不影响,并不会形成双重指挥。”
“其中一个主管,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指挥和训练,士兵听他调度。”
“另一位则侧重于监控将士的思想动态,进行纪律检查以及人事安排、将领任命前的考核等事务。”
“如此就能很好地掌控军队。”
“千户以上的级别,再增设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
“特别重要的事项,由多人共同决定。”
“若是军情紧急,负责指挥的人可以即时决断,事后汇报。”
“因为有双主管及参谋等多人共同决策,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互相配合。”
“既能防止将领长期统领一军而导致专权,又避免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
他仔细整理话语,将此方法详细解说了一遍。
老朱起初眉头紧锁,渐渐舒展开来,最终满面惊讶。
“好!好!好!”
听完朱允熥的话后,朱元璋连连夸赞。
“熥儿,这般精妙的主意,你是如何想到的呢?”
凭朱元璋的见识,自然明白,若按此法施行,虽不能彻底根除武将专权、尾大不掉的问题,但已极为接近。往后武将专权的风险,能降到最低。
那个负责监督军队思想动态、执行纪律检查并参与人事调配之人,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常驻的“文官”或“监军”,但又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
同属军方部署,彼此却不互相牵制,且成为常规,形成制度。
由此,武将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巧妙。
若朱允熥不是自己的孙子,而是某个大学问家,朱元璋恐怕都要当场拜服了。
他自己也曾为此绞尽脑汁,却始终未能想出良策,如今被朱允熥轻轻一句话点破。
此刻,朱元璋内心既激动又高兴。
朱允熥垂首,再次露出一丝悲伤,说道:“父亲在世时,总是在皇爷爷面前监国理政,常常忧虑不已。”
“孙儿想替父亲分忧,便时常在屋内胡思乱想。”
“这些办法,都是那时想出来的。”
朱元璋叹了口气,再度将他搂入怀中。
“好孩子,真是个好孩子!”
朱元璋的眼眶再次湿润。
还是儿子朱标看得清楚啊。
难怪他会立熥儿为继承人。
他如此出色,又是嫡长子,不立他还能立谁呢?
自己差点看走眼,差点选错了人。
那才是真的后悔莫及!
爷孙二人就这样**许久。
朱元璋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
尽管今日之前哭过几次,但此刻他的心情却从未如此舒畅。
“你四叔对你这样,确实是他不对,但他终究是你四叔。”
朱元璋提到朱棣。
过去他对这个儿子还是颇为满意的。
此时想起,却十分生气。
他怎么能这样对待熥儿呢?
不知不觉间,朱元璋已经忘了,是他纵容并默许,刻意制造机会。
换个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正是他在促使朱棣行动,考验朱允熥。
“孙儿明白,皇爷爷,孙儿并不怪四叔。”
朱允熥心中迅速思索,说道:“四叔性情良善,昨日之事,定非出自他意。”
“孙儿听闻,四叔身旁有一妖僧姚广孝,法名道衍,此人诡计百出,居心叵测。”
“四叔昨日所为,必是他**所致。”
听到这话,老朱勃然大怒:“此妖僧竟敢挑拨朕的亲子之情,立刻降旨,将他凌迟处死!”
朱棣是亲生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杀。
但若不杀此僧,岂不是留着祸患?
朱允熥连忙劝道:“皇爷爷,此事不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