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字德信,是巴西阆中人。他小时候在舅舅家长大,姓狐,名叫狐笃,后来才恢复本姓马,改名叫马忠。他曾在郡里当差,建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任命为汉昌县长。
先主刘备东征,在猇亭打了败仗,巴西太守阎芝征发各县五千士兵来补充军队的空缺,派马忠送去。先主已经回到永安,见到马忠并和他交谈后,对尚书令刘巴说:“虽然失去了黄权,但又得到了狐笃,这说明世间不缺贤才啊。”
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开设府署,任命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诸葛亮进入南方,任命马忠为牂牁太守。当时郡丞朱褒反叛,叛乱平定后,马忠安抚体恤百姓,治理地方,很有威望和恩德。
建兴八年,马忠被召回担任丞相参军,协助长史蒋琬处理留府的事务,还兼任州里的治中从事。第二年,诸葛亮出兵祁山,马忠到诸葛亮的军营,参与处理军事事务。军队返回后,他督率将军张嶷等人讨伐汶山郡反叛的羌人。
建兴十一年,南夷首领刘胄反叛,扰乱多个郡县。朝廷征召庲降都督张翼回朝,让马忠代替张翼的职位。马忠率军斩杀了刘胄,平定了南方地区,被加封为监军奋威将军,封为博阳亭侯。
起初,建宁郡有人杀死太守正昂,还把太守张裔捆绑起来送到吴国,所以都督一直驻守在平夷县。到马忠任职时,就把治所迁到味县,处于百姓和夷人中间。另外,越巂郡也长期失去土地,马忠率领太守张嶷收复了旧郡,因此被加封为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亭侯。
延熙五年,马忠回到朝廷,接着到汉中,拜见大司马蒋琬,传达朝廷的诏旨,被加封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七年春天,大将军费祎北上抵御魏国敌军,把马忠留在成都,处理尚书事务。费祎回来后,马忠才回到南方。延熙十二年,马忠去世,他的儿子马修继承爵位。马修的弟弟马恢,马恢的儿子马义,曾任晋朝的建宁太守。
马忠为人宽厚有度量,常常诙谐大笑,愤怒的情绪从不表现在脸上。但他处理事情果断,威严和恩德并存,所以蛮夷既敬畏又爱戴他。等到他去世,人们无不主动来到他的灵堂,痛哭流涕表达哀悼之情,还为他建立庙宇祭祀,直到现在庙宇还在。
张表是当时的名士,名声声望超过马忠;阎宇向来有功劳和才干,做事精明勤奋。他们在马忠之后担任类似的职务,但在威望和功绩方面,都比不上马忠。(《益部耆旧传》说:张表是张肃的儿子。《华阳国志》说:张表是张松的儿子,不太确定。阎宇,字文平,是南郡人。)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小时候过继给外婆家,姓何,后来才改回王姓。他跟着杜濩、朴胡到了洛阳,被临时任命为校尉,跟随曹操征讨汉中,后来投降了先主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王平隶属参军马谡,担任先锋。马谡放弃水源,驻军山上,指挥混乱,王平多次规劝马谡,可马谡不听,结果在街亭大败。蜀军士兵四散奔逃,只有王平带领的一千人,敲着战鼓稳住阵脚。魏将张合怀疑有埋伏,没敢逼近。于是王平慢慢收拢各营溃散的士兵,率领将士撤回。丞相诸葛亮诛杀马谡和将军张休、李盛后,又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唯独王平得到重用提拔,被加封为参军,统领五部兵马并负责军营事务,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包围祁山,王平另外率军驻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懿攻打诸葛亮,张合攻打王平,王平坚守阵地,张合没能攻克。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军撤退,魏延发动叛乱,一战就被打败,这是王平的功劳。之后,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佐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还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他进封安汉侯,代替吴壹都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驻守沔阳,王平改任前护军,处理蒋琬府中的事务。延熙六年,蒋琬返回涪城驻守,王平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务。
延熙七年春天,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十多万步兵骑兵进攻汉川,前锋已经到了骆谷。当时汉中守军不到三万人,将领们都很惊慌。有人说:“现在兵力不足以抵抗敌人,应该坚守汉、乐二城,让敌人进来,等涪城的军队赶来就能救援关口了。” 王平说:“不对。汉中离涪城将近一千里,敌人如果夺取关口,就会酿成大祸。现在应该先派刘护军、杜参军占据兴势,我来担任后援;如果敌人分兵进攻黄金,我就率领一千人亲自去对付,这段时间里,涪城的军队就能赶到,这才是上策。” 只有护军刘敏和王平想法一致,马上按这个计策行动。涪城的各路军队以及大将军费祎从成都相继赶到,魏军撤退,一切都像王平谋划的那样。当时,邓芝在东边,马忠在南边,王平在北边边境,都立下了显着的功绩。
王平在军队里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他口述让别人代写的文书,都有条有理。他让人读《史记》《汉书》等史书,听完后,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大意,谈论起来也能抓住要点。他遵守法度,说话严肃,从早到晚,整天端坐着,没有武将那种粗犷的样子。不过他性格狭隘多疑,常常看轻自己,这是他的缺点。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当初,和王平同郡的汉昌人句扶(“句” 读古候反),忠诚勇敢,为人宽厚,多次立下战功,功名爵位仅次于王平,官至左将军,封为宕渠侯。(《华阳国志》说:后来张翼、廖化都担任了大将军,当时的人说:“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张嶷,字伯岐,是巴郡南充国人。(《益部耆旧传》说:张嶷出身贫寒低微,却在年轻时就有通达豪壮的气节。)二十岁左右时,他担任县里的功曹。先主刘备平定蜀地的时候,山里的贼寇攻打县城,县长丢下家人逃跑了,张嶷冒着刀光剑影,背起县长的夫人突围,使夫人得以幸免。凭借这件事,张嶷名声远扬,州府征召他担任从事。当时郡里的士人龚禄、姚伷官至二千石,在当时很有名望,他们都和张嶷关系很好。
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广汉、绵竹一带的山贼张慕等人抢劫军用物资,掠夺官吏百姓,张嶷以都尉的身份率军讨伐他们。张嶷考虑到山贼像鸟一样分散,很难通过战斗擒获,于是假装和他们讲和结亲,约定日期摆设酒宴。酒喝到正酣时,张嶷亲自率领手下,趁机斩杀了张慕等五十多人,贼寇的头目被全部消灭。接着追查残余的贼寇,十天之内就平定了当地。后来张嶷得了重病,病情严重,家里一向贫穷,广汉太守蜀郡人何祗,以通达宽厚闻名,张嶷向来和他关系疏远,却亲自乘车到何祗那里,托付他治疗疾病。何祗拿出全部钱财为他医治,几年后张嶷痊愈了。他坚守道义、讲信用的行为都像这样。
张嶷被任命为牙门将,隶属于马忠,向北讨伐汶山叛乱的羌人,向南平定四郡的蛮夷,常常有出谋划策、作战取胜的功劳。(《益部耆旧传》说:张嶷接受三百名士兵,跟随马忠讨伐叛乱的羌人。张嶷另外统领几个营的士兵走在前面,到达他里。那里地势高耸险峻,张嶷沿着山路向上攀登了四五里。羌人在险要的地方修建石门,在门上放置坐榻,把石头堆在上面,路过的人就从上面推石头砸击,没有不被砸得粉碎的。张嶷估计无法强攻,就派翻译告诉羌人说:“你们汶山各部落反叛,伤害善良的人,天子命令将领讨伐消灭你们这些恶人。你们如果叩首归顺军队,供给粮食费用,就会永远福禄昌盛,回报会有百倍。如果始终不顺从,大军前来诛杀,会像雷电一样迅猛,到时候即使后悔,也没有用了。” 羌人的首领接到命令后,立即出来拜见张嶷,供给粮食让军队通过。军队前进讨伐其他部落,其他部落听说他里已经投降,都惊恐不安,有的迎接军队出来投降,有的逃到山谷里,张嶷出兵攻击,军队取得胜利。后来南夷刘胄又反叛,朝廷任命马忠为庲降都督讨伐刘胄,张嶷又隶属于他,作战时常常冲锋在前,最终斩杀了刘胄。平定南方的事情结束后,牂牁、兴古的獠人部落又反叛,马忠命令张嶷率领各营前去讨伐,张嶷招降了两千人,把他们都送到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