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诸位都是体面人,何苦与这些水耗子同流合污?”

李承乾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堂下每一个角落。

他端着茶杯,指腹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并未看那几个抖作一团的盐商头目,也没瞧一眼旁边捆得跟粽子似的翻江龙。

长史府衙的大堂有些空旷,更显得那几个平日里养尊处优的盐商此刻狼狈不堪。

“殿下饶命!殿下饶命啊!”

磕头声杂乱无章,有人额头都见了红印子。

“我等也是一时糊涂,受了奸人蛊惑啊!”哭喊声带着颤音。

李承乾终于抬了抬眼皮,茶杯“咯”的一声轻放回桌上。

“奸人?”他尾音微微上扬,“本宫瞧着,你们才是道地的奸商。勾结水匪,囤积居奇,侵吞国帑,桩桩件件,哪一件够得上‘糊涂’二字?”

常胜面无表情,将一叠厚厚的账册和供词,重重摔在他们面前。

纸张散落,墨迹刺眼。

那几人瞬间没了声息,面如土色。

“不过,”李承乾语气忽地缓和下来,“本宫向来赏罚分明。若肯主动交代,戴罪立功,兴许能从轻发落。若还想着负隅顽抗……”

他没再说下去,堂上的空气却骤然冷了几个度。

威逼利诱之下,这些盐枭哪里还敢嘴硬,争先恐后地将多年来的腌臢事一股脑儿全倒了出来,连带着攀咬出扬州官场上一批平日称兄道弟的“自己人”。

扬州官场因此迎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

刘仁轨趁此机会,迅速提拔了一批在清剿行动中崭露头角、真心实意拥护新政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寒门出身的士子。

衙门里换了新鲜血液,整个扬州的行政效率都透着一股新气象。

刘仁轨看着那些新晋官员眼中热切的光,对太子的手段愈发钦佩。这位殿下,行事雷厉风行,用人却又独具慧眼,当真有明主之风。

没过几日,漕运总办衙门和扬州商会的牌匾,就在一片喧闹的鞭炮声中高高挂起。

新的漕运管理办法,彻底打破了旧有豪强的壁垒,引入了活水般的竞争,运河上的船只往来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效率更是今非昔比。

盐政试点也紧锣密鼓地推开,官府统一调控,允许部分有实力、有信誉的商人参与经营。

消息一出,扬州盐价应声而落,街头巷尾一片叫好之声,百姓们脸上的愁云散了不少。

扬州的商贸秩序焕然一新,各项税收自然水涨船高,府库也日渐充实起来。

扬州局面初定,李承乾却没急着走。

他心里清楚,商业要兴旺,离不开稳固的农业。

他打算借鉴登州的成功经验,在扬州周边地区推广高产稻种、桑蚕养殖这些新玩意儿。

苏家在江南早有布局,此刻更是鼎力相助,一个个农技推广站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在推广农技的过程中,李承乾敏锐地察觉到,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比他预想的还要棘手,远超北方。

大片大片的良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无数农民失去土地,只能给那些豪强地主当佃户,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肚子都填不饱,怨气越积越深。

“民无恒产,则无恒心。土地问题若是不解决,咱们这些新政,怕是立在沙滩上的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府衙后园,李承乾与刘仁轨相对而坐,石桌上清茶尚温。

刘仁轨神色颇为沉重:“殿下所言甚是。江南士族,田产广袤,名下佃户动辄数以万计。若要动他们的根基,恐怕阻力非同小可。”

“怕?”李承乾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本宫连魏王那块硬骨头都啃下来了,还会怕这些只晓得在乡里作威作福的土财主?”

他话语轻松,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意味。

“不过,此事确实急不得,得一步一步来。本宫打算,先在扬州试点均田新策。”

他将自己的盘算细细道来:这次查抄的叛乱豪强土地,一部分收归国有,作为官田;另一部分,则以极低的价钱,或租或卖给那些没有地、或者地不够种的农民,官府还会提供农技指导和低息农贷,帮他们尽快恢复生产。

刘仁轨听得是热血沸腾,这法子要是能成,那可是天大的功德。但他也明白,这事儿的推行难度,比之前的商业改革要大上百倍。

果不其然,均田新策的风声刚一放出去,整个江南士族地主圈子就炸了锅。

他们不敢明着跟太子叫板,暗地里的小动作却是一波接一波。

扬州城内外一时间谣言满天飞,说什么“太子爷要抢光大家的田产,搞什么共产共妻”,“新政就是刮地三尺,不给活路”,企图煽动百姓的恐慌,抵制新政。

“哼,跳梁小丑,也敢在本宫面前耍这些不入流的把戏?”李承乾对此不屑一顾。

他立刻着手,宣传和示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苏家那张遍布江南的商业网络再次派上了大用场。

一批能说会道的文人墨客被组织起来,编了许多简单易懂、念着上口的小册子和歌谣,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传唱。

什么“太子均田为百姓,耕者有其乐融融”,“旧时地主狠如狼,今朝翻身把歌唱”,这些歌谣通俗直白,很快就在老百姓中间流行开来,谣言的势头被压下去不少。

另一边,李承乾下令,用最快的速度,在查抄来的田产上建起几个大型示范农庄。

选用最好的稻种,用上最新的农耕技术,雇佣那些积极响应新政的无地农民来耕种。

官府不仅提供农具、耕牛,还派了农技官员全程蹲点指导。

不过短短数月,示范农庄便是一片喜人的景象,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丰收已是板上钉钉。

那些原先还在观望、疑虑的农民,亲眼看到新技术和新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哪里还坐得住。

一时间,前来长史府衙门前排队申请租种官田的农户,几乎要把门槛给踏平了。

一些脑子活络的士绅和中小地主,在见识到新政带来的商业红利和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后,心思也活泛起来。

他们渐渐发觉,与其死守着那点盘剥佃户得来的蝇头小利,不如顺应大势,把银子投到新兴产业里去,或者引进新技术改良自家的田产,收益反而更高。

甚至有几家主动派了子弟去农技推广站学习,寻思着怎么跟官府合作一把。

登州港口日新月异,扬州漕运百舸争流。

两地试点成功的消息,以及太子在两地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像雪片一般通过各种明里暗里的渠道,迅速传回了长安。

朝堂之上,为之震动。

李世民的龙案上,相关的奏报堆成了小山。他逐一批阅,脸上神情变幻,时而露出欣慰的笑意,时而又陷入沉吟。

太子这趟差事办得,远超他的预期,只是这股锐气,也让他这位乾纲独断的帝王,心中平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

李承乾站在扬州城楼上,望着脚下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他清楚,登州和扬州的这点成绩,不过是开了个头。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书案前,提笔给远在长安的父皇写了一封长信。

信中,他详尽地陈述了登州、扬州两地新政的推行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波折,字里行间皆是对大唐未来的擘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