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梦魇,梦中戏 > 药瓶里的月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夏第一次见到周远,是在医院走廊的尽头。

她抱着化疗用的药瓶,头发稀疏得遮住半张脸,而周远正蹲在地上,帮一位老人捡散落的检查单。

他抬头时,眼镜片上沾着灰尘,却笑得像窗外透进来的晨光。

两人都是医学院的实习生,被分到肿瘤科轮转。

林夏总躲着人群,直到周远开始悄悄往她抽屉塞保温饭盒——紫米粥、蒸蛋,偶尔夹着一张便签:

“维生素b群能缓解恶心,试试?”

她不敢问为什么。三个月前确诊淋巴癌时,父母断了她的学费,男友连夜搬走了她的行李。

她蜷缩在出租屋等死,却被医院通知有免费临床试验的机会。

如今每天扎针、呕吐、掉头发,她像一截被虫蛀空的木头,谁靠近都会崩裂。

但周远固执得像块石头。

他会在换药时故意多停留,教她调整呼吸减轻疼痛;

夜班时偷偷调高她的止痛泵剂量;

甚至趁午休带她去天台,指着远处施工楼的塔吊说:

“你看,那些铁架子多像蒲公英,风一吹就能散成满天星星。”

林夏在某个暴雨夜终于崩溃。

她蜷在值班室角落发抖,周远掀开被汗湿的刘海,才发现她高烧到39度。

他背着她冲进急诊室,白大褂下脊梁骨凸得像刀锋。

输液管冰凉地爬进血管时,她听见他对着医生吼:

“她不是试验编号E-17,她叫林夏!”

后来她才知道,周远是主动申请来肿瘤科的。

他父亲死于肝癌,临终前攥着儿子的手说:

“去治好那些不该死的人。”

但林夏的病情在加速恶化,新药试验出现排异反应,她开始咳血,连呼吸都像吞碎玻璃。

最后一次夜班,周远替她值了通宵。

凌晨四点,林夏在病房听见他压低声音打电话:

“教授,能不能再争取一次手术……她已经签了遗体捐赠协议,至少让她的角膜……”

话没说完,她用尽力气按下呼叫铃。

周远冲进病房时,林夏正盯着窗外月亮。

化疗让她瞳孔浑浊,却仍固执地伸手:

“把药瓶给我。”

他颤抖着递过去,塑料瓶映着月光,像一枚薄薄的银币。

“你说过蒲公英的。”

她咳着笑,血沫溅在床单上,“等我死了,你就把骨灰撒到塔吊上,这样……就能变成星星了。”

葬礼那天,周远没出现。

直到一个月后,林夏的父母收到一封医学院的信:

周远放弃留院机会,去了偏远山区的卫生院。

随信附着一张照片——他站在新建的诊所屋顶,远处有座废弃的塔吊,生锈的铁架在夕阳里泛着微光。

肿瘤科护士后来发现,周远抽屉里始终锁着一瓶林夏用过的止痛药。标签上潦草写着:

“E-17临床试验无效,但爱不是药物,没有失效期。”

山区卫生院的条件比想象中更艰苦。

周远每天要走三公里山路出诊,药箱里总带着林夏留下的那瓶止痛药,尽管早已过期。

他学会了用草药缓解村民的疼痛,但每当有人咳血或蜷缩发抖,他总会下意识伸手去调止痛泵——那动作空悬在半空,像被掐断的琴弦。

诊所屋顶的视角正好能望见那座塔吊。

周远攒了三年工资,终于说服施工队将它保留下来。生锈的铁架成了村里孩子的秘密基地,他常看见他们踩着爬梯嬉闹,月光流过铁杆时,恍惚像蒲公英的绒毛飘散。

林夏的角膜移植给了两位失明儿童。周远在信中得知消息时,正给一位胃癌老人换药。

老人颤巍巍握住他的手:

“小伙子,我孙女说能看见星星了。”

他忽然想起林夏最后那句“变成星星”,喉头哽住,转身将药瓶贴在窗边——月光恰好灌满瓶身,亮得像一滴凝固的银河。

卫生院扩建那年,周远在天台建了个小花园。他种满蒲公英,风起时,白絮漫天飞舞,掠过塔吊的骨架。

有村民问为何不拆掉那破铁架,他只笑:

“留着吧,夜里能挂月亮。”

十年后的医学院校友会上,有人谈起周远的选择。教授叹息:

“他本该是顶尖外科医生。”

角落一位老护士却掏出泛黄的便签——是周远当年写的:

“E-17临床试验无效,但爱不是药物,没有失效期。”

她轻声说:“他治好了另一种病,叫‘放弃希望’。”

而周远始终没回过城市。他抽屉里仍存着林夏的药瓶,标签边缘泛黄,字迹却清晰如昨。

每个值班的深夜,他仍会望向塔吊的方向,仿佛那里有星星在微微闪烁——比月光更淡,却恒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