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大明的使者到了日本。
这让德川家康和丰臣秀赖双方很警惕!
其实双方都派出过使者,提出购买大明的武器装备的想法,只不过多次被拒绝罢了!
大明使者说如今大明已经把北方的蒙古人打跑了,女真人也主动远遁北方。如今国力鼎盛,想和日本国谈谈让日本纳入大明的朝供体系,言外之意就是打算把日本纳入大明的藩国,享受朝鲜同样的待遇!
消息一出,整个日本哗然。
知道历史的人都清楚,在大明构建的东亚朝贡体系中,日本与明朝的关系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张力。
不同于朝鲜、越南等国主动接受明朝册封,以\"事大主义\"确立明确的宗藩从属关系,日本始终游离于传统华夷秩序的边缘。
两国交往虽以勘合贸易为纽带维持着有限的经济往来,却也因倭寇扰边、壬辰战争等冲突长期处于紧张对立状态。
这种特殊格局的形成,根源在于日本根深蒂固的独立国家意识与扩张野心。自古代起,日本便发展出以\"神国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视自身为独立文明体系,对中原王朝的宗藩从属关系始终持保留态度。室町幕府时期虽短暂开展勘合贸易,但足利义满接受明朝册封的举动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继任者迅速中断官方往来,彰显出日本精英阶层对\"称臣纳贡\"的抵触。到了丰臣秀吉时代,更是公然挑战华夷秩序,企图通过武力征服朝鲜、染指明朝,彻底暴露其政治野心。
相较之下,朝鲜、越南等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历史传统与现实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主动融入明朝构建的朝贡体系。朝鲜以\"小中华\"自居,严格履行藩属国义务;越南虽偶有摩擦,但也通过接受册封获取政治合法性。
这种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国家在东亚秩序认知上的本质差异——日本始终追求对等甚至超越的地位,而传统藩属国则更注重在朝贡体系中寻求安全庇护与文化认同。
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明朝与日本始终未能建立起稳定的宗藩关系。
大明这样的举动,对于日本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和打脸啊!
然而,这仅仅是普通民众的看法而已。对于那些身处政治旋涡中的人物来说,他们的想法可就完全不同了。
其中,老狐狸德川家康的政治嗅觉异常灵敏。他与丰臣秀赖那种直接拒绝大明使者的立场截然不同。
他敏锐地察觉到,大明使者的言辞透露出一种可能性——双方是可以进行谈判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叫做“谈”呢?
这意味着大明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做出让步的,甚至有可能放弃一部分自身的利益!
大明与日本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无非集中在两个关键领域。其一便是双方的贸易往来,其规模之大,不可小觑。大明所出口的瓷器、羊毛制品、茶叶以及丝绸等商品,每年的贸易额至少都有五六百万两之巨!
而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点,则是石见银矿。
德川家康心里很清楚,大明向来以傲慢自居。只要能够满足大明皇帝的要求,将每年一百万两的石见银矿作为谈判的筹码,或许就能在这场博弈中落入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