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 第176章 汴京风闻格致事 万家灯火议皇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汴京风闻格致事 万家灯火议皇恩

皇榜一张,墨迹未干,却已在汴京城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自打那“格致院招贤纳士”的御笔榜文,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从宫门飞出,贴遍了宣德楼前、州桥之上、东西两市乃至各个坊巷的醒目之处,整个汴京城,便彻底被这桩前所未闻的新鲜事给点燃了。

清晨的甜水巷,包子铺的热气尚未散尽,隔壁磨镜的李老儿就已经端着个豁口的海碗,蹲在自家门槛上,跟对面打草鞋的赵三郎聊开了。

“三郎,你听说了不曾?昨儿个官府贴了新榜,说是官家要办个什么‘格致院’,招天下的能工巧匠!”李老儿喝了口粟米粥,压低了声音,眼神却亮晶晶的。

赵三郎停下手里的活计,黝黑的脸上满是惊奇:“招匠人?还…还能做官?李公,你莫不是眼花了,看错了榜文不成?”

“呸!我这双招子,磨镜子都磨了几十年,还能看错字?”李老儿脖子一梗,“千真万确!榜上写得清清楚楚,什么营造军械、琉璃火药,只要有真本事,就能去工部报名!做得好了,官家直接赏官做!乖乖,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端的如此?”赵三郎瞪大了眼睛,手里的草鞋都忘了编,“那……那咱们这些做手艺的,岂不是也有出头的日子了?”他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谁说不是呢!”李老儿叹了口气,又有些患得患失,“就是不知,那些官人们能不能瞧得上咱们这些使力气的。我这磨镜子的手艺,怕是入不得那格致院的法眼喽!”

“李公也莫灰心,官家既然贴了榜,总得给条活路不是?”赵三郎安慰道,心里却也活泛起来,琢磨着自家那手编织的绝活,能不能也去试试。

日上三竿,大相国寺前的万姓交易市场,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几个平日里靠着撮弄百戏、贩卖膏药糊口的江湖汉子,此刻也顾不上招揽营生,正围着一个刚刚从榜文处回来的货郎,七嘴八舌地打探。

“小郎君,那榜上究竟是怎地说的?当真招匠人做官?”一个耍猴的精瘦汉子急吼吼地问道。

货郎喝了口瓦罐里的凉茶,抹了把汗,眉飞色舞地说道:“正是!正是!小人可是亲眼所见!那榜文,金边大字,据说是御笔亲批的!说是官家要集天下巧匠,改良军械,好去打那些北边的金狗子!还说,只要技艺出众,不问出身,皆可重用!什么琉璃高手、火药行家,都要哩!”

“火药?”旁边一个使棒的黑壮汉子眼睛一亮,“洒家当年在军中,也曾摆弄过几下发石车,对那火药的威力,倒是略知一二。不知……这算不算本事?”

“这你须得去工部问问吕尚书了!”货郎笑道,“不过洒家瞧着,官家这回是下了大决心的!你们若真有本事,可千万莫错过了这个好机会!”

人群中,一个穿着细布衣衫,像是某个富户家管事模样的中年汉子,听着众人的议论,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低声对身边的随从道:“哼,一群使力气的贱坯,也想一步登天?官家怕是被前些日的胜仗冲昏了头,竟想出这等不着调的勾当!”

随从连忙附和:“管事说的是,这工匠之流,安分守己做些活计便罢,若真让他们入了官场,岂不乱了体统?”

而在那些文人雅士常去的樊楼、潘楼等高档酒肆的阁子间里,关于“格致院”的议论,则更添了几分引经据典的酸味与杞人忧天的愁绪。

“诸位听闻否?陛下竟要效仿前唐,重开匠作之门,甚至许以官爵!”一位身着宽袖儒袍,手持湘妃竹扇的年轻士子,面带忧色地对同席的几位同年说道。

“唉,此事愚兄亦有所耳闻。”同桌一位年长些,已中了举人的吴姓士子叹了口气,端起面前的玉春酒,却无心饮下,“陛下自亲政以来,屡有惊人之举。先前设立凌烟阁,表彰武功,已然有重武轻文之兆。如今这格致院一出,更是将工匠之流与我辈读书人相提并论,长此以往,圣贤之道何存?礼崩乐坏,莫此为甚也!”

“吴兄此言,恕小弟不敢苟同!”邻桌一位面容俊朗,神采飞扬的太学生霍然起身,朗声道,“当今之时,金虏未灭,国仇未报,正需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降人才!百工技艺,亦是国之利器!若能改良军械,使我大宋兵锋更盛,何愁不能收复燕云,洗雪靖康之耻?依小弟浅见,陛下此举,乃是深谋远虑,我等读书人,当体察圣心,而非一味抱残守缺,空谈误国!”

“哼,黄口孺子,晓得甚么国家大政!”那吴举人被一个太学生当众反驳,脸上有些挂不住,冷哼一声,“奇技淫巧,终非大道!若人人皆去钻研此等末技,圣贤经义谁来传承?礼乐教化何以推行?莫忘了,我大宋乃是以文德治天下!”

“以文德治天下,却险些国破家亡!”太学生毫不示弱,声音也高了八度,“若非将士用命,汴京早已不存!与其在此空谈礼乐,不如思量如何富国强兵!我看那格致院,便是一个好兆头!”

一时间,阁子内外,引经据典者有之,慷慨陈词者有之,窃窃私语者亦有之,好不热闹。

新任工部尚书兼格致院提举吕颐浩,此刻正坐在工部衙署那间刚刚收拾出来的临时值房内,只觉得一个头比两个大。

“启禀尚书,这是今日送来的第五批应募者名录了。”一名工部主事躬着身子,将一叠厚厚的纸张放到他的案头,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下官已经着人初步筛选过了,大多……大多言过其实,所献技艺也……也多是些寻常之物,不堪入目者亦不在少数。”

吕颐浩拿起最上面的一份,那是一个自称能造“踏水无痕莲花舟”的落魄书生,图纸画得七扭八歪,旁边还配了几句酸腐不堪的歪诗。他强忍着没把这玩意儿当场撕了,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陛下有旨,凡来应募者,皆需登记在册,不可怠慢。”吕颐浩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声音沙哑,“只是,这般下去,何时才能寻到真正能为格致院所用,堪当陛下重托的栋梁之才?”

“尚书所虑极是。”主事苦着脸道,“下官也派人去军器监和将作监那边知会过。那两处的匠头们,大多心高气傲,或是得了上官的招呼,对来格致院之事,多是推三阻四,言辞闪烁,不甚热心。”

“不热心?”吕颐浩眼中闪过一丝冷厉,“这是陛下的旨意!是关乎大宋国运的大事!他们敢不热心?”

“尚书息怒,”主事连忙道,“他们倒也不敢公然违拗,只是都说自家监内事务繁忙,人手紧缺,或是说格致院初创,章程未明,想再观望观望。”

“观望?哼!”吕颐浩冷笑一声,“一群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私利之辈!陛下要的是能开天辟地,创制神兵利器的真龙!不是那些只会在泥潭里打滚,不思进取的泥鳅!”

他猛地站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心中烦躁不已。陛下的三大要务——火药增威、铜管火枪、琉璃明镜,哪一件是易事?若是连得力的人手都招揽不到,这格致院岂不成了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不成!”吕颐浩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不能再这般坐等下去了!传我的话下去,明日起,本官要亲自去军器监、将作监,还有城中那些老字号的营造行、铁器行、琉璃坊巡视!本官倒要亲眼瞧瞧,是哪些人,敢当面推诿塞责!”

“另外,”他语气一转,带着一丝期盼,“你即刻派几个精细伶俐的吏员,携我的名帖,去拜访城中几家世代相传,颇有令名的营造行、铁器行、琉璃坊的东家和老师傅,就说本官不日将亲自登门请益。还有,京郊那些以某种特殊手艺闻名的村坊,也派人去细细查访。告诉他们,只要身怀真才实学,格致院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陛下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位有功于国之人!”

“喏!下官遵命!”主事见吕颐浩终于有了决断,精神也为之一振。

吕颐浩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