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设立皇家格物院”的圣旨,如同一场甘霖,彻底浇熄了所有潜在的、对张家的觊觎与敌意,也让整个青石村,都沉浸在了一种与有荣焉的巨大喜悦之中。
然而,对于张大山而言,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圣旨,给的是“名分”与“权力”。
而如何,将这份前所未有的恩宠,转化为一个真正能引领帝国未来的、不朽的基业,才是他接下来,所要面临的、真正的考验。
……
送走了前来宣旨的内侍队伍之后。
新上任的“皇家格物院监正”刘庸,这位帝国的工部尚书,并没有急于返回京城。
他,以一种近乎“迫不及待”的热情,拉着新上任的“格物院督造”张大山,一头,便扎进了那间,如今已挂上了“皇家格物院·总督造公事房”牌子的巨大工房之内。
这里,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官场客套。
只有,一张张画满了各种复杂图形的图纸,和两位,对“技术”,有着同样狂热追求的同道中人。
“张督造。”刘庸看着墙上,那张由柱子,初步绘制的学院选址地形图,抚须赞叹,“此地,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确实是做学问的好地方。不知,对于这学院的总体布局,督造大人心中,可有腹稿了?”
张大山笑了笑,他知道,这位雷厉风行的尚书大人,是在“考校”自己了。
他也不藏私,直接,将他早已在心中,推演了无数遍的宏伟蓝图,和盘托出。
他没有用笔,而是直接,拿起几块木炭,和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石子,在那巨大的沙盘之上,开始勾勒、布局。
“尚书大人请看。”
“学生以为,这格物院,当分为四大区域,方能,各司其职,又互为表里。”
“其一,为‘文理区’。此乃学院之‘大脑’,主司教化与理论。学生们,将在此,学习算学、物理、化学、几何等基础‘格物之学’,以及,由周先生他们教授的、同样不可或缺的‘经史子集’。为他们,打下最坚实的理论根基。”
“其二,为‘实验区’。此乃学院之‘心脏’,主司研发与创新。学生们,将在完成基础学业之后,根据各自的兴趣与天赋,分别进入‘冶金’、‘机械’、‘化学’、‘热机’等不同的研究所,由铁牛、柱子他们,亲自带领,去将那些理论,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技术与发明。”
“其三,为‘工坊区’。此乃学院之‘手脚’,主司生产与实践。咱们村现有的所有工坊,都将进行扩建与升级,与‘实验区’,紧密结合。实验区有了新成果,立刻,就能在工坊区,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和测试。而工坊区,也将成为学生们最好的‘实习’之地。”
“其四,为‘生活区’。此乃学院之‘血肉’,主司后勤与安居……”
张大山,侃侃而谈。
他所描绘的,早已不是一座简单的“学院”。
而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充满了现代大学城与高科技产业园理念的…科学之城!
刘庸,这位执掌了帝国所有营造工程的二品大员,听得,是心神激荡,热血沸腾!
他,虽然,听不懂那些“物理”、“化学”的深奥道理。
但他,却能清晰地,从这个宏伟的蓝图之中,看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了逻辑与智慧的……**“系统”**之美!
“好!好一个‘产学结合’!好一个‘功能分区’!”刘庸重重地一拍大腿,眼中,充满了对张大山那超越时代眼光的……深深折服!
“张督造,你这蓝图,若是能建成,莫说是引领大宁百年,便是流芳千古,亦是绰绰有余啊!”
然而,激动之余,他,也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只是,此蓝图,太过宏大。其所需之人力、物力、财力,怕是……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光是这不同区域之间的道路规划与管线铺设,便是一项,极其浩瀚的工程啊。”
张大山,赞许地点了点头。
“尚书大人,所言极是。”
“所以,此事,还需,我等二人,以及柱子、铁牛他们,通力合作,将这张‘概念图’,细化为,一张张,可以真正用来施工的工程图!”
……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整个“蒸汽机研制所”,便彻底,变成了一个“皇家格物院总体规划设计院”。
张大山,与刘庸,这两位身份天差地别,却又志同道合的“忘年交”,几乎是日夜,都泡在了一起。
张大山,负责提出一个个,超越时代的“构想”。
——比如,用“主干道”与“次干道”,来规划整个学院的交通网络。
——比如,用“上水”与“下水”两套独立的管道系统,来解决数万人的给排水问题。
——比如,用“集中供暖”的方式,来度过北方寒冷的冬季。
而刘庸,则负责,用他那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和对帝国官僚体系的熟悉,来将这些“构想”,一一地,转化为,可以被执行的、具体的、符合大宁朝现实的……方案。
铁牛和柱子,则带领着各自的团队,将这些方案,再细化为,一张张,精确到每一颗螺丝,每一块砖瓦的……施工图纸!
一个月后。
当那份厚达数百页的、堪称“鬼斧神工”的《皇家格物院一期工程总体规划及施工蓝图》,最终,被敲定时。
所有参与了这份蓝图设计的人,都感到了一阵,因为过度消耗心神,而带来的……深深疲惫。
和,一种,即将亲手,创造历史的……巨大幸福感!
……
那一天,傍晚。
夕阳,将整个山谷,都染成了一片金色。
张大山,没有举行任何盛大的仪式。
他只是,将刘庸、周文轩、以及自己的几个儿子,这些格物院真正的“创始人”,叫到了一起。
他带领着他们,来到了那片,早已被规划为,未来学院“藏书楼”所在地的、平整的土地之上。
他,亲自,拿起了一把,由铁牛,用最好的“神钢”,为他打造的、崭新的铁锹。
他又将另一把,递给了身旁的刘庸。
“尚书大人。”他的声音,很平静。
“图纸,终究只是图纸。”
“便让我们,为这座,将要矗立千年的科学圣地,亲手,奠下它的……第一块基石吧。”
刘庸,看着眼前这个,明明身负“亚卿”之尊,却依旧,保持着农人本色的年轻人。
他,这位年近古稀的帝国尚书,第一次,发自内心地,对他,产生了一种,近乎“仰视”般的……敬佩。
他,接过铁锹,重重地点了点头。
“好!”
在夕阳的余晖之下。
没有锣鼓,没有鞭炮,没有万众瞻仰。
只有,这几个,代表着帝国未来的男人。
他们,同时,挥动了手中的铁锹。
用尽全身的力气,铲起了,第一铲,混合着希望与汗水的泥土。
奠基之时,已到。
一座,将要彻底,改变这个世界面貌的伟大建筑,就在这一天,就在这片寂静的山谷里。
正式,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