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公那场石破天惊的“开工第一课”,如同一场思想上的甘霖,彻底浇醒了清溪城营造总署内所有人的迷茫与困惑。原本还对安国公这套“慢工细活”心存疑虑的学子与工匠们,如今眼中都燃烧起了前所未有的、参与一项开创性伟大事业的熊熊火焰。
他们终于明白,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仅是一座新城的建设。更是一场关乎帝国未来、关乎“人与天地如何共存”的伟大实验。
于是,在黑水镇那边的高炉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日夜不停地喷吐着浓烟与铁水,向京城炫耀着其惊人“效率”的同时。清溪城的建设,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近乎于“逆行”的方式,拉开了它宏伟的序幕。
清溪城动工的第一项工程,既不是开挖地基,也不是修路建厂。而是,植树。
一场规模空前、组织严密、堪称“移山填海”般的植树造林运动,在安国公张大山的亲自指挥下,于清溪城规划的、那片宽达数里的巨大“涵养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五行之道,木为生发之始,亦为百工之基。”
张大山站在一处新开垦出来的缓坡之上,对着他麾下那支由数千名工匠、农夫以及格物院学子组成的庞大队伍,声音洪亮地阐述着他的理念。
“黑水镇之弊,在于只见‘火’之烈,而不知‘木’之养。烈火无木,则为焚天之灾;百工无木,则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浮萍。我清溪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先为这座未来的百工之都,种下一片能够涵养它、庇护它、并与之共生共荣的……肺叶!”
他的命令,通过早已建立起来的层层管理体系,被迅速而又精确地传达下去。
第一步,是选种与育苗。
张大山没有选择那些生长缓慢的珍贵木材。而是根据格物学院农学司早已完成的土壤和气候勘探报告,亲自挑选了十几种最适合本地生长、且具有不同特性的乡土树种。
有生长迅速、能快速形成林荫的杨树、柳树和槐树,它们将构成防护林带最初的骨架。
有根系发达、能深深扎入土层、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松树和柏树,它们将被种植在那些地势较为陡峭的山坡之上。
有能开出美丽花朵、吸引蜂蝶鸟雀的桃树、杏树和梨树,它们将被点缀在林间,为这片未来的工业之城,增添一抹自然的诗意。
更有一些他根据《天工开物》记载和自身经验,特别挑选的、具有极强吸附烟尘、净化空气、甚至能分泌特殊气味驱赶害虫的“功能性”树种,如臭椿、皂角、苦楝等。
这些树种的种子和幼苗,通过青石商会的庞大网络,从帝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抵清溪城。格物学院的学子们,则在张大山的指导下,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临时苗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催芽、育苗,确保每一棵即将被种下的树,都拥有最强的生命力。
第二步,是规划与分区。
植树,并非简单的挖坑埋树。
张柱子,这位如今已对营造法式颇有心得的年轻人,带领着营造科的学子们,将那片巨大的“涵养区”,根据地形、风向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成了数十个不同的“林区”。
紧邻“百工区”下风口的,是“防尘林区”,主要种植那些枝叶茂密、能有效阻挡和吸附烟尘的速生阔叶树。
靠近水源和溪流的,是“水源涵养林区”,主要种植那些根系发达的深根性树种,以稳固河岸,净化水质。
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则是“水土保持林区”,通过乔木、灌木、草本的立体化种植,形成一个能有效抵御雨水冲刷的生态系统。
甚至,在规划的居民区和工坊区之间,他们还预留出了大量的“隔离绿化带”,准备将来种上既美观又能吸收噪音的花草灌木。
这种精细到“一草一木皆有其用”的生态规划理念,再次让所有人大开眼
界。
第三步,便是全民动员,协力栽种。
张大山知道,光靠营造总署这几千人,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植树工程,是远远不够的。
他再次展现出了他那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强大的民心号召力。
他通过官府,向附近几个县的百姓,发布了“以工代赈,植树换粮”的告示。
承诺凡是愿意前来清溪城参与植树的百姓,不仅每日能领到足额的口粮,还能根据其栽种树木的数量和成活率,在秋后获得额外的粮食或现金奖励。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了周边地区数万名在之前的旱灾中受损严重、正愁缺少营生的百姓的踊跃响应。
一时间,通往清溪城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张大山将这些涌来的百姓,与原有的工匠、学子进行混编,组成了一个个百人“植树队”。
由格物院的学子担任技术指导,负责讲解挖坑的标准、栽种的深度、以及后续浇水、固定的要领。
由经验丰富的老农担任队长,负责监督进度和质量。
而那些身强力壮的汉子,则成了植树的主力军。
整个清溪城的工地上,呈现出了一幅与黑水镇截然不同,却同样热火朝天、充满了希望的壮丽画卷。
没有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只有铁锹入土的“吭哧”声,和人们劳作时高亢的号子。
没有遮天蔽日的黑色浓烟,只有蓝天白云之下,那无数挥汗如雨的、朴实的身影。
张大山,这位堂堂的安国公,也没有待在舒适的总署大堂里指点江山。
他每日都和普通的百姓一样,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土地上。
他会亲自拿起锄头,为学子们示范如何挖出一个标准的、能让树苗根系充分舒展的树坑。
他会耐心地,向那些第一次见到“嫁接”技术的果农,解释如何能让一棵普通的桃树,结出更甜、更大的果实。
他甚至会在午间休息时,和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啃着同样的杂粮饼子,听他们讲着家里的难处,聊着对未来的期盼。
他的这份亲力亲为、与民同劳的姿态,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
在他们的心中,这位安国公,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传说中的“圣人”。
而是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疾苦、愿意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自家人。
就这样,在安国公的亲自引领和数万军民的共同努力下。
清溪城那片广阔的“涵养区”里,一排排,一列列,整齐的树坑被挖开。
一棵棵带着泥土芬芳的、充满了生命希望的嫩绿树苗,被小心翼翼地栽种下去,填上土,浇上水。
它们,如同一个个绿色的卫兵,在这片土地上,迅速地集结、列阵。
虽然,它们现在还很弱小,还很不起眼。
但所有人都相信。
用不了几年,这里,就将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望不到边际的绿色海洋。
它,将成为清溪城最坚固的生态屏障,最美丽的风景线。
更将成为,安国公张大山那超越时代的环保理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