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上,皇帝宁宣宗那声威严无比的“国策”宣告,如同春雷滚滚,不仅彻底震慑了朝堂之上所有心怀异议的声音,更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大宁帝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了远见卓识的绿色方向。
然而,皇帝的金口玉言,固然能一锤定音。
但如何将这份高瞻远瞩的“帝王意志”,转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覆盖全国、并足以传承百代的具体“政令”与“法度”,却是一项更为艰巨,也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个重任,毫无疑问,再次落到了安国公张大山,以及他那位如今已是帝国政务中枢核心的内阁首辅,张小山的肩上。
……
朝会散后,钱益谦等一众在“两镇之约”中惨败的“唯利派”官员,被皇帝下旨申斥,降级罚俸,暂时投闲散置,已是掀不起任何波澜。
而安国公府的书房内,却再次灯火通明,进入了新一轮的不眠不休。
张大山父子知道,他们必须趁热打铁。
趁着皇帝的决心最大,朝野的震撼最深,将“清溪城模式”的成功经验,迅速地、系统地,固化为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制度。
否则,一旦时过境迁,利益的博弈再次抬头,今日这来之不易的“环保共识”,便很可能再次被人遗忘或阳奉阴违。
“小山,”张大山指着那张巨大的、铺满了整个书桌的清溪城营造总图,神情凝重地说道,“陛下今日之决断,乃是万世之幸。但,光有‘国策’二字,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为这份‘国策’,配上一套完整、细致、且不容任何人钻空子的‘枷锁’。”
“否则,再好的理念,到了下面,也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张小山深以为然地点头:“父亲所言极是。孩儿以为,当务之急,是需尽快拟定一份《大宁帝国营造及百工环保章程》,以圣旨之名,颁行天下,作为未来所有相关工程的最高准则。”
“好。”张大山赞许道,“那这份章程,你认为,该从何处着手?”
“依孩儿之见,”张小山早已成竹在胸,侃侃而谈,“当以‘清溪城’为蓝本,立足于‘防’,辅之于‘罚’,奖惩并举,方为长久之道。”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天半月里。
一场围绕着帝国未来环保法案的“顶层设计”,便在安国公父子的主导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他们将清溪城那套经过了两年实践检验的“格物风水”营造理念,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化的梳理与总结。
并将其,一条条地,转化为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条文。
其一,是“规划先行,一票否决”。
章程草案的第一条,便以不容置疑的强硬姿态,规定:
“凡,帝国境内,所有新建之城镇、工坊、矿山、水利等重大工程。动工之前,必须,先由‘皇家营造司’与‘格物学院’共同派出之勘探队,对其选址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年的水文、地质、风向及生态环境评估。”
“凡,评估认定,该工程可能对周边重要水源、良田、山林造成不可逆转之重大破坏者。无论其能带来多大的经济之利,一律……不予批复!”
这条“环保一票否决制”,无疑是从源头上,杜绝了类似黑水镇那样,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环境的愚蠢行为。
其二,是“标准明确,责任到人”。
章程草案中,详细地,将清溪城模式中的各项环保措施,都制定成了可以量化的、必须严格遵守的“硬性指标”。
比如,高炉烟囱的高度,必须达到多少丈以上。
“水幕除尘”装置的规格,以及每日的运行时间,都有明确规定。
排入河流的废水,其清澈度、酸碱度、甚至“毒性”(用清水养鱼法测试),都必须达到某个具体的“甲等”或“乙等”标准。
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与填埋,也都有了一整套细致的操作流程。
并且,每一项指标,都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人”。
从工坊的坊主,到地方的工部官员,再到巡查的御史。
层层监督,环环相扣。
一旦发现有违规排放、偷工减料之行为,不仅要对工坊处以巨额罚款,甚至勒令停产。
相关的监管官员,亦将受到“失察”之罪的严厉问责。
其三,是“税赋调节,奖惩分明”。
为了鼓励各地推行环保新政的积极性。
张小山,还在父亲的授意下,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与环保绩效直接挂钩的“税赋调节”机制。
“凡,能严格遵守环保章程,甚至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突出创新之工坊。经‘质检司’评定之后,可享受为期三年的‘环保税赋减免’。”
“而那些,屡教不改,污染严重之企业。则将面临逐年递增的‘惩罚性排污重税’!”
“如此,以税赋为杠杆。则守法者,利上加利;违法者,寸步难行。长此以往,则优胜劣汰,青山绿水,自然可期。”
……
当这份厚达数十页,内容详尽、逻辑严密、几乎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漏洞都考虑在内的《大宁帝国营造及百工环保章程(草案)》,最终呈递到皇帝宁宣宗的御案之上时。
即便是早已对张家父子之才华有所预料的皇帝,也不禁再次为之深深震撼。
这份章程,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法令的范畴。
它,简直就是一部,关于如何治理工业时代环境问题的……百科全书!
它里面,不仅有宏观的理念,更有微观的标准。
不仅有严厉的惩罚,更有巧妙的引导。
其远见,其周密,其可行性,都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为之叹服。
“好!好!好啊!”
皇帝宁宣宗龙颜大悦,连说三个“好”字,抚掌赞叹。
“有此章程在,朕,再无后顾之忧矣!”
他当即便召集内阁六部,对这份章程草案,进行了最后的审议。
虽然,依旧有那么几个代表着旧有利益集团的官员,试图在某些条款上讨价还价。
但在皇帝那不容置疑的意志,和安国公父子那无可辩驳的“清溪城”实证面前。
所有的反对,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最终,这份章程,以极高的效率,被全票通过。
并由皇帝,亲自加盖传国玉玺,以“最高等级”的帝国法令形式,昭告天下!
从此,环境保护,不再仅仅是安国公张大山个人的“理想化”坚持。
它,被正式地,写入了帝国的法典。
成为了,每一个大宁子民,都必须一体遵行的……神圣国策!
这份“环保新政”的颁布,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之前的“北伐大捷”和“铁路兴建”。
它或许在短期内,会适当减缓帝国工业化狂飙突进的速度。
但从长远来看,它却为这头刚刚苏醒的东方巨龙,套上了一个最重要、也最理性的“缰绳”。
让它在奔向富国强兵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稳,更远,也……更健康。
安国公张大山的声望,也因为这份泽被子孙、功在千秋的“远见之明”,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近乎于“圣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