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沈砚,字明远,本是万历年间江南的一个秀才。崇祯十七年的那个春日,叛军破城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我抱着祖传的那方端砚,在祠堂的供桌下躲了三天。第四日晨光透窗时,砚台突然发烫,烫得指尖发麻,再睁眼,周遭的雕梁画栋竟变成了高耸的“石楼”,脚下踩着冰凉坚硬的“石板”,耳边是从未听过的轰鸣。
“老人家,您怎么蹲在这儿?”一个清亮的女声响起。
抬头见个穿短衫长裤的姑娘,手里捧着个发光的小匣子,眉眼间竟有我沈家人特有的那颗泪痣。我攥紧怀里的砚台,拱手道:“在下沈砚,不知此地是何州何府?”
姑娘愣了愣,忽然笑了,那笑眼弯弯的模样,像极了我早逝的小女儿:“您这台词够复古的。这里是苏州,2025年。”她指了指我身上的长衫,“您是拍戏的吧?道具挺逼真啊。”
我听不懂“拍戏”为何物,只觉腹中饥饿,便问:“敢问姑娘,何处可讨碗水喝?”
她带我回了住处,那屋子小得像船舱,却处处透着奇巧——墙上的匣子能映出人影说话,桌上的铁壶不用生火就能出热水。姑娘给我端来一碗“牛奶”,我尝了口,惊得差点打翻碗:“此乃牛乳?竟无膻味!”
“这是巴氏杀菌奶。”她边说边翻出个小本子,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字,“对了,我叫沈华,春华秋实的华。您贵姓?”
“沈砚。”
她猛地抬头,手里的笔“啪”地掉在桌上:“您说您叫什么?”
我再说了一遍,她突然抓起那方砚台,翻到背面——那里刻着我祖父的名讳。“这是……沈家祖传的砚台?”她声音发颤,从抽屉里拿出个红布包,里面竟是一本线装簿子,首页赫然写着“沈氏家谱”,第一行便是“始祖沈砚,字明远,明末避乱南迁”。
“您是……先祖?”沈华的眼泪突然掉下来,“我是您的第二十三代后人。”
我望着簿子里一代代的名字,从“沈砚”到“沈华”,像一串被时光穿起的珠子。她给我看“匣子”里的画,说那是现在的江南,说我的砚台成了博物馆的藏品,又说沈家后人如今多是读书人。
傍晚时,她做了“米饭”,虽不如家里的糙米饭有嚼劲,却也香甜。窗外的“石楼”亮起万家灯火,比当年苏州城的夜市还要璀璨。沈华给我讲“汽车”“网络”,我给她讲万历年间的科举,讲我未写完的那篇策论。
“先祖,您看,”她指着天上的月亮,“四百年了,月亮还是同一个呢。”
我摸了摸发烫的砚台,忽然明白,所谓时光,不过是让有些人走远了,又让有些人在另一个地方,等着与你重逢。
第二天一早,沈华要去“上班”,临走前给我留了些“面包”,又教我如何用“手机”——那个能说话的小匣子。她走后,我在屋里踱来踱去,看着墙上挂着的“画”,画里是一片金黄的稻田,旁边题着“沈华摄于2024年秋分”。我想起年轻时在乡下教书,也曾见过这样的稻田,只是那时的田埂上,常有孩童追逐打闹,而画里的田埂,停着一个四个轮子的铁家伙。
正看得出神,手机突然响了,吓了我一跳。我学着沈华教的样子按下接听,里面传来她的声音:“先祖,您别乱跑,我中午就回来。对了,渴了就喝桌上的水,按那个蓝色的按钮就行。”
我应了声,挂了电话,心里有些好笑。这小匣子竟能隔空传声,比当年的驿站快多了。我走到窗边,看着街上的人来人往,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行色匆匆,手里大多拿着一个和沈华一样的小匣子,低头看着,时不时笑一笑。我想起万历年间的苏州城,那时的人们也很忙,忙着做生意,忙着赶考,忙着过日子,只是那时的人们,脸上的表情似乎更从容些。
中午,沈华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些“菜”。她一边做饭,一边给我讲她的工作,说她是一个“设计师”,就是给人设计房子的。我听着,觉得很新奇,问她:“如今的房子,是不是也像从前那样,有雕梁画栋,有小桥流水?”
沈华笑了,说:“有的有,有的没有。现在的房子,更注重实用和舒服。不过,我设计的房子,都会尽量保留一些古建筑的元素,比如飞檐,比如雕花。”
我点了点头,说:“这样好,不能忘了祖宗的东西。”
下午,沈华带我出去“逛街”。街上的景象让我大开眼界,有会跑的铁盒子(汽车),有会动的画(电视屏幕),还有各种各样的商店,里面摆满了我从未见过的东西。沈华给我买了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说这样穿起来更方便。我穿上,觉得很舒服,只是有些不习惯,总觉得不如长衫自在。
我们走到一个公园里,里面有很多人在散步、跳舞、打太极。沈华指着一个打太极的老人说:“先祖,您看,这位老先生的太极打得真好。太极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打。”
我看着老人慢悠悠的动作,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的武术,也是这样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我叹了口气,说:“没想到四百年后,还有人记得这些。”
沈华说:“当然记得,这些都是我们的根啊。”
晚上,沈华带我去吃“火锅”。那是一个很大的锅,里面装满了汤,旁边摆着各种各样的“菜”,有肉,有菜,有丸子。沈华给我夹了一块“毛肚”,说:“先祖,您尝尝这个,很好吃的。”
我尝了一口,觉得很辣,但也很过瘾。我说:“这东西,比我们当年的麻辣烫好吃多了。”
沈华笑了,说:“那是,现在的火锅,可是有很多种口味的,有辣的,有不辣的,还有酸甜的。”
我们边吃边聊,聊了很多,从古代聊到现代,从生活聊到文化。我发现,虽然时代变了,但是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都渴望幸福,都珍惜亲情,都热爱生活。
回家的路上,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我说:“沈华,你看,天上的星星,还是和四百年前一样亮。”
沈华说:“是啊,星星是永恒的,就像我们的亲情一样,无论过多少年,都不会变。”
我摸了摸怀里的砚台,觉得它又开始发烫了。我知道,我可能快要离开了。我看着沈华,说:“沈华,我可能快要走了。”
沈华的眼圈红了,说:“先祖,您能不能不走?我还想多陪陪您,还想多听您讲讲过去的事情。”
我笑了,说:“傻孩子,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能来到这里,能见到你,已经很满足了。你要好好生活,要记得祖宗的教诲,要做一个好人。”
沈华点了点头,说:“我会的,先祖。您放心吧。”
回到家,我把砚台拿出来,放在桌上。砚台发出越来越亮的光芒,我知道,我该走了。我最后看了一眼沈华,说:“保重。”
然后,我就被一团光芒包围了,失去了意识。
等我再次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祠堂的供桌下,怀里还抱着那方砚台。外面的火光已经熄灭了,天色也亮了。我走出祠堂,看到苏州城已经被叛军占领了,街上一片狼藉。我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时代。
但是,我并不难过,因为我知道,四百年后,有我的后人在等着我,有一个叫沈华的姑娘,会记得我,会把沈家的血脉延续下去。我拿起砚台,擦了擦上面的灰尘,然后转身,朝着南方走去。我知道,我还有未完成的事情,我要去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沈家的血脉延续下去,为了四百年后的沈华,也为了沈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