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之下
凌晨三点,联合国大厦三层的会议室依然亮着灯。林砚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面前的全息投影还在滚动播放着全球各地的抗议画面——印度农民焚烧基因编辑作物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硅谷的AI工厂外聚集着举着“算法即枷锁”标语的示威者,而在肯尼亚的难民营里,刚刚分发的营养补充剂因为标注着“基因改良”字样,被惊恐的母亲们倒进了泥坑。
“第17版草案,还是没能通过宗教顾问团的审核。”助理小陈把一杯热咖啡放在她手边,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梵蒂冈的代表说,‘人类共同命运’这个词,消解了神权对生命的最终裁决权。”
林砚之端起咖啡杯,指尖传来的温度却暖不透心底的寒意。作为全球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的秘书长,她已经带领团队在这里熬了整整四十天。窗外的曼哈顿夜景璀璨如星河,可这份璀璨背后,是正在撕裂的世界——当基因编辑技术能治愈遗传病却也能定制婴儿,当AI能预测自然灾害却也能操控舆论,当太空采矿能解决能源危机却也点燃了星际殖民的野心,人类第一次站在科技的悬崖边,连呼吸都带着伦理崩塌的危险气息。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俄罗斯代表安德烈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手里捏着份皱巴巴的草案:“中国团队刚传来消息,他们接受‘基因编辑仅用于治疗性目的’的条款,但要求在太空资源分配里加入‘发展中国家优先开发权’。”他顿了顿,指腹划过“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全面禁止”那一行,“但美国那边咬死了要保留‘防御性AI武器’的例外条款。”
林砚之的目光落在投影屏幕角落的实时数据上:全球已有17个国家秘密开展基因增强实验,23家科技巨头的AI系统被曝存在种族歧视算法,月球背面的采矿权争夺已经引发了三次小规模冲突。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日内瓦的那场听证会,一位尼日利亚的环保专家声泪俱下的控诉——西方公司用“气候工程”的名义在撒哈拉上空播撒硫酸盐,却导致下游国家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旱灾。
“也许我们都搞错了。”一直沉默的印度伦理学家阿玛尔忽然开口,他面前摊着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复杂的符号,“我们总在纠结条款的措辞,却忘了最根本的问题——当科技的力量已经能重塑世界,人类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守住底线?”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死水。林砚之想起上周收到的匿名邮件,附件里是某跨国公司的内部文件,他们计划在深海热泉区投放合成微生物开采稀土,却故意隐瞒了这些微生物可能破坏海洋碳循环的风险。而更让她心惊的是,文件末尾的审批人名单里,有三位是各国科技伦理委员会的委员。
“去把第12版草案调出来。”林砚之忽然站起身,全息投影的光芒在她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那版里有段被删掉的序言,关于人类第一次登月时的转播画面——全球六亿人同时抬头仰望,那一刻没有国家,没有宗教,只有‘我们’。”
凌晨五点,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会议室里终于响起了打印机的嗡鸣。新的草案删掉了70%的技术性条款,却用整整三页纸描述了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征服自然,不是垄断资源,而是让每个新生儿都能公平地享有技术进步的红利,让地球的生态链能在科技干预下依然保持平衡,让人类文明的火种既能照亮脚下的土地,也能尊重宇宙间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
当林砚之在宣言的最后一页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手腕忽然传来一阵震动。是女儿发来的全息消息,背景是实验室的培养皿,里面跳动着荧光绿的神经元——那是她参与研发的渐冻症治疗芯片,刚刚通过了伦理审查。“妈妈,”女儿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我们在芯片里加了个小设计,它永远不会读取患者的记忆,只会专注于修复神经。”
上午九点,联合国大会堂座无虚席。林砚之站在发言席上,看着台下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代表们,忽然想起阿玛尔说过的话:伦理不是枷锁,而是人类文明在黑暗中摸索时,彼此传递的那束光。当宣言的内容通过同声传译传遍大厅,当各国代表依次走上前签字时,她注意到一个细节——美国代表在签下名字前,悄悄划掉了“防御性AI武器例外条款”旁的备注;梵蒂冈的主教在签字时,指尖在“人类共同命运”那行字上停留了很久;而肯尼亚的代表,在落笔时眼里闪着泪光。
当天下午,林砚之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反馈:硅谷的科技公司宣布成立AI伦理联盟,月球采矿企业承诺将20%的收益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建设,那个计划在深海投放合成微生物的公司,主动公开了所有实验数据并接受国际监督。最让她动容的是一段来自难民营的视频,一位母亲颤抖着把标注着“基因改良”的营养剂喂给孩子,镜头里,孩子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夜幕降临时,小陈抱着厚厚的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秘书长,已经有127个国家签署了宣言,还有300多家科技企业申请成为观察员。”她指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全球舆情,“社交媒体上,#我们的科技#这个话题已经有50亿次讨论了。”
林砚之走到窗边,此刻的联合国大厦灯火通明,与远处自由女神像的火炬遥相呼应。她知道,这份宣言能解决的问题有限,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技伦理难题出现,但至少在今天,人类证明了一件事——当我们选择相信彼此,相信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世界变得更好时,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分歧。
手机里弹出女儿发来的新消息,是张星空照片,标注着“今晚的猎户座特别亮”。林砚之笑着回复:“因为它知道,人类终于决定要和宇宙好好相处了。”发送完毕,她转身走向会议室,那里还有一堆关于“太空垃圾清理责任划分”的文件等着处理,但这一次,她的脚步格外轻快。
走廊尽头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宣言签署时的画面。在那些不同语言、不同笔迹的签名上方,是一行逐渐放大的字:科技的光芒,永远不该只为一部分人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