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过后,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兴奋劲儿稍稍平息,两人开始仔细地、带着主人翁眼光重新审视这个新家。
“这墙得重新粉刷,灰扑扑的不好看,刷个白墙,亮堂!”
林素素规划着。
“对,我看市场那边有卖石灰和涂料的,这就去买!”
安青山接口:
“还有这地板,好几块都松动了,得找钉子加固一下,不然容易绊着孩子。”
“窗户纸也破了,得糊新的。门轴好像有点涩,得上点油。”
“最要紧的是这个,”
安青山指着那个窄小的木头楼梯。
“得上阁楼看看,以后存货主要就靠它了。得检查结不结实,不行得加固。”
两人一边说,一边沿着吱呀作响的楼梯爬上低矮的阁楼。
阁楼空间不大,高度也仅容成人弯腰站立,但用来堆放货物却是绰绰有余。
“不错不错,”
安青山用力踩了踩楼板。
“还挺结实!回头把东西搬上来,码放整齐就行。”
林素素则打量着小小的天井。
“这儿能拉根铁丝,晾衣服。还能摆几个瓦盆,种点葱蒜小菜,自己做饭也方便。”
他们又回到楼下,林素素比划着。
“这里,靠墙可以搭一个简单的砖灶,搞个小煤炉子,烧水做饭。这里放一张折叠桌子,吃饭、理货都能用。那边角落拉个布帘子,后面能放一张架子床,咱们自己住或者以后谁来都能睡。”
她思路清晰,早已在心里规划好了每一个角落的用途。
安青山听着妻子的规划,频频点头,补充道。
“还得买把结实的大锁,换掉门上这个旧的。安全第一。”
规划得差不多了,两人立刻行动。
锁好门,直奔附近的杂货店和市场。
买了石灰粉、刷子、几块新木板、钉子、锤子、一小桶桐油、新的窗户纸、糨糊,甚至还买了一个便宜的旧煤炉子和一口小铁锅、几个碗盘。
又去布店扯了一大块最便宜的厚实蓝布,准备做隔断帘子。
回到小屋,两人卷起袖子就干。
安青山负责体力活。
叮叮当当地加固地板、修理楼梯、给门轴上油。
林素素则负责细致的活儿。
清洗地面、糊窗户纸、和石灰水。
空气中弥漫着石灰的味道、木材的清香和桐油的特殊气味。
两人忙得满头大汗,灰尘沾满了脸颊和衣服,却丝毫不觉得累,反而干劲十足,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每一点改变,都让这个小窝更像一个家。
“等下次来,咱们从家里带床被褥来,再买床席子,就更像样了。”
林素素一边刷着墙一边说。
“嗯,等咱们收拾好了,再让卫东两口子和孩子们来,让他们也看看海市的‘家’!给一个惊喜!”
安青山也笑道。
简单的修缮整理一直忙到傍晚夕阳西下。
虽然只是初步打扫和最基本的修补,但小屋已然焕然一新。
雪白的墙壁让空间显得亮堂了许多,结实的地板不再吱呀乱响,干净的窗户纸透进柔和的光线,小小的煤炉子安静地蹲在墙角,预示着未来热饭热菜的温暖。
两人累得腰酸背痛,看着彼此的“花猫脸”,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坐在刚擦洗干净的门槛上,看着天井上方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青山,”
林素素思忖着开口。
“咱们这房子,好是好了,可咱们人不常在这边,总得有人帮忙照看一眼才行。不然心里不踏实。”
安青山正拿着抹布擦桌子,闻言点头。
“是这么个理儿。人生地不熟的,找谁照看呢?”
他皱起眉,这确实是个难题。
林素素擦干手,目光投向窗外邻居家隐约透出的灯光。
“远亲不如近邻。我看这巷子里住的,多是些老住户,看起来都挺面善的。咱们是不是该去走动走动?打个招呼,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安青山有些犹豫。
“这……贸然上门,人家能搭理咱们吗?”
北方人的直爽让他对这种需要刻意经营的人际关系有点发怵。
“礼多人不怪。”
林素素却有她的主意。
“咱们刚安家,去买点小礼品点心,上门认个门,打个招呼,显得咱们懂礼数。以后真有什么事,也好开口不是?”
“行!”
于是两人趁着天色还早,急匆匆的去了附近的供销商店,买了几包点心。
“东西不多,就是个心意。”
说干就干。
两人收拾利索,锁好自家门,先来到了左手边紧挨着的邻居家。
敲开门,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阿婆。
“阿婆,您好!”
林素素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用略带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道。
“我们是刚搬到隔壁的,姓安,从北边来的。以后就是邻居了,过来认个门,这点老家带来的土产,您尝尝鲜。”
说着把一包点心递过去。
阿婆显然有些意外,推着老花镜上下打量他们,看到两人笑容和善,手里拿着东西,语气也缓和下来。
“哎呦,是新邻居啊?快请进快请进!太客气了,还带什么东西……”
话虽这么说,还是侧身让他们进了屋。
屋里陈设简单却干净。
闲聊中得知,阿婆姓张,一个人住,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
林素素和安青山也没多待,简单介绍了自家情况,只说偶尔来做点小生意,会过来住住。
“以后我们要是不在,房子空着,还得麻烦张阿婆您帮忙多留意着点,要是看到有啥不对劲的,或者有啥通知贴门上,麻烦您帮着记一下。”
林素素顺势提出请求。
张阿婆是个热心肠,一听这话立刻点头。
“放心放心!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是应该的!你们尽管忙你们的,门口我天天打扫的,会帮你们看着!”
离开张阿婆家,两人又去了对面一家。
这家住着一对中年夫妇,姓陈,男人在附近工厂上班,女人在家接点缝纫活。
同样,送上剩下的特产,说明来意。
陈师傅话不多,但看起来很实在,女人则很热情,连声说。
“没问题!远亲不如近邻嘛!有啥事喊一嗓子就行!”
最后一家是斜对面一个带着孙子的老太太。
把点心送给了小家伙,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更是满口答应会帮忙看着。
一圈走动下来,虽然东西送出去不少,但林素素和安青山心里踏实多了。
这些老邻居看起来都很和善朴实,有了他们的口头承诺,这房子就像多了几双眼睛帮忙看着。
回到自己小屋,林素素又想起一件事。
她找来一张红纸,让安青山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两行字。
【安家 临时住处】
【急事可联系:xx省xx县副食品厂 安红英(转) 电话:xxxxx】
这是安红英单位的电话。
林素素想着,真要有万分紧急的事情,可以通过厂里找到大姑姐,再由安红英联系他们。
虽然周转麻烦,但总算留下了一条紧急联系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