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依的古城核心与文旅高地
云龙区作为徐州市主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地处江苏省北部、徐州都市圈中心地带,是全市政治、文化、商务与旅游中心。这片被云龙山、云龙湖环抱的土地,既承载着徐州千年的历史积淀,又涌动着现代都市的蓬勃生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秀美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质。
一、区域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基本格局
云龙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5万,人口密度较高,区域内交通网络密集,城市功能完善。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12′-117°22′、北纬34°17′-34°26′之间,东接贾汪区,西连泉山区,南邻铜山区,北靠鼓楼区,是徐州中心城区的交通枢纽与功能核心。境内地势平缓,南部有云龙山余脉延伸,北部为平原地貌,京杭大运河支流贯穿其间,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为区域发展奠定了优越基础。
(二)下辖街道简介
云龙区现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管理处,无乡镇建制,各街道功能定位清晰,特色鲜明:
1. 彭城街道:位于云龙区西北部,是徐州老城区核心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作为商业与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辖区内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聚集大量明清古建筑,淮海路、中山路等商业主干道贯穿其中,传统商铺与现代商场并存,是感受古城烟火气与都市繁华的重要区域。
2. 子房街道:地处云龙区东北部,面积约6.8平方公里,因纪念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字子房)而得名。辖区内以 residential 区域为主,配套设施完善,汉文化氛围浓厚,临近徐州汉文化景区,居民生活与文化体验相得益彰。
3. 黄山街道:位于云龙区东部,面积约8.2平方公里,东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内工业与居住功能分区明确,既有规模以上企业入驻,又有成熟的居民社区,交通便利,是连接主城区与东部产业区的重要节点。
4. 骆驼山街道:地处云龙区东南部,面积约5.6平方公里,因境内骆驼山而得名。辖区内商务商贸产业集中,淮海食品城、徐州国际会展中心等载体在此布局,同时分布多个大型居住社区,是集商贸会展、居住生活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5. 大龙湖街道:位于云龙区南部,面积约28平方公里,是云龙区面积最大的街道。辖区内有大龙湖生态景区,同时是徐州新城区核心区域,市行政中心、商务写字楼群密集分布,现代建筑与生态景观交织,展现出新城发展的活力。
6. 翠屏山街道:地处云龙区东北部,面积约7.3平方公里,北邻京杭大运河,东接贾汪区。区域内工业基础扎实,同时拥有翠屏山等自然景观,近年来逐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推进。
7. 大郭庄街道:位于云龙区东部,面积约12.6平方公里,境内有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城市航站楼,交通区位优势显着。区域内以物流、仓储及配套产业为主,同时规划有城市更新项目,是主城区向东拓展的重要区域。
8. 潘塘街道:地处云龙区南部,面积约32平方公里,南邻铜山区。作为农业与城镇融合发展的区域,潘塘街道既有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又有完善的城镇配套设施,淮海国际陆港部分功能区分布于此,成为区域物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
9. 汉风街道:位于云龙区南部,面积约15平方公里,是徐州新城区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集中了大量行政办公、文化体育设施,同时有多个高品质居住社区,城市规划规整,基础设施完善,是展现徐州现代化城市风貌的核心区域。
10.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负责云龙湖及周边景区的保护与运营,涵盖滨湖公园、苏公岛、小南湖等核心景点,是云龙区乃至徐州市的标志性旅游区域,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在此深度融合。
11. 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云龙管理处:聚焦物流贸易与产业发展,依托淮海国际陆港的平台优势,推进跨境贸易、仓储物流等产业布局,是区域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12.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云龙管理处: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是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发展历程
云龙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从考古发现的陶器、石器等遗存来看,当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夏商时期,此地属古彭国疆域,是徐州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至春秋时期,隶属宋国,战国末期归楚,秦统一六国后,随彭城县划入泗水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
两汉时期,云龙区所在区域成为徐州政治、经济中心。西汉时,彭城县为楚国都城,境内建有大量贵族府邸与祭祀场所,从楚王陵等周边遗存可推断,当时区域内人口密集,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云龙区所在的核心区域屡经战乱,行政区划多次变迁,先后隶属徐州刺史部、北徐州等建制。
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徐州成为南北航运枢纽,云龙区依托运河支流的交通优势,商业贸易逐渐兴起,区域内形成固定的集市与居民区。北宋时期,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对云龙山水进行整治开发,修建黄楼、放鹤亭等建筑,推动了区域文化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此时的云龙区域已成为徐州城的核心居住区与文化活动中心。
明清时期,徐州为徐州府治所,云龙区所在区域作为府城核心,街道格局逐步形成,户部山一带成为富商聚居区,建造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宅院、商铺,形成独特的街巷风貌。民国时期,徐州设市后,云龙区成为城市行政与商业核心,街道设施逐步改善,现代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开始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云龙区的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55年正式定名“云龙区”,因境内云龙山、云龙湖而得名。此后,随着徐州城市扩张与发展,云龙区逐步成为全市政治中心,市党政机关陆续迁入,同时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形成了老城区与新城区联动发展的格局,成为徐州中心城区功能最集中、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文化脉络
云龙区的文化脉络以两汉文化为核心,融合运河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
两汉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根基。作为古彭城的核心区域,云龙区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承载地,汉代的分封制度、丧葬习俗、建筑工艺等在此留下深刻印记。境内及周边的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遗存,印证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与文化艺术的发达,汉代“厚葬为德”的观念催生了大量文物遗存,成为研究两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运河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纽带。云龙区紧邻京杭大运河支流,航运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流通,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形成的商贸集市、码头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饮食、民俗等,都融入了南北特色,使云龙区文化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南方的细腻。
山水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明标识。云龙山、云龙湖的自然景观,孕育了独特的山水文化。从北宋苏轼治理徐州时留下的诗词题咏,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登临抒怀,山水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既体现在文人的诗词、书画中,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崇尚自然、亲近山水的生活理念。
民俗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活体现。作为徐州老城区的核心,云龙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这些习俗既延续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
三、历史人物与近代名人
(一)历史人物
云龙区作为徐州古城核心,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在此任职、活动,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虽祖籍沛县,但早年在彭城(今徐州)活动频繁,云龙区作为彭城核心区域,是其重要活动场所。秦末,刘邦率义军攻占彭城,在此建立军事据点,后以此为根基逐鹿中原,最终建立西汉王朝。其“约法三章”的政治理念与豁达的用人策略,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彭城作为其早期根据地,也留下了诸多与他相关的传说与遗存。
2.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字子房,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云龙区子房街道因纪念他而得名,相传他曾在云龙山区隐居研习兵法,为刘邦出谋划策。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成为后世谋士的典范,区域内相关地名与传说,承载着对他的纪念。
3.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政治家,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任徐州知州。在徐期间,苏轼政绩卓着,带领百姓治理黄河水患,修建黄楼以镇水,同时疏浚云龙湖前身的低洼水域,改善区域水利条件。他多次登临云龙山,与友人饮酒赋诗,写下《放鹤亭记》《登云龙山》等名篇,其中“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诗句,成为描绘云龙山水的千古绝唱。他在云龙区留下的黄楼、放鹤亭等建筑,成为区域重要的文化地标。
4.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曾以彭城为都城建立西楚国。云龙区作为彭城核心,是其定都后的重要活动区域。楚汉相争期间,彭城之战在此爆发,项羽率领楚军击败汉军,虽最终兵败垓下,但他在彭城的经营与征战,为区域历史留下了浓重一笔,相关历史典故在当地广为流传。
5.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刘邦的重要谋臣,虽籍贯为沛县,但长期跟随刘邦在彭城活动,为刘邦治理后方、筹措粮草,为西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云龙区作为彭城行政核心,是萧何当年协助刘邦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其“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功绩,与区域历史紧密相连。
(二)近代名人
近现代以来,云龙区作为徐州的政治文化中心,涌现出一批在各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以自身所长为国家发展与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1. 张伯英:近代着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祖籍徐州铜山,长期在云龙区居住活动。其书法造诣深厚,尤擅楷书与行书,风格古朴苍劲,自成一派,被誉为“彭城书派”代表人物。他致力于金石考据与书法研究,整理出版多部着作,同时热心公益,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其书法作品在云龙区多个历史场所留有遗存,对地方文化传承影响深远。
2. 王子云:现代着名美术史家、雕塑家,出生于徐州,曾在云龙区接受早期教育。他是中国现代美术考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美术史研究与雕塑创作,足迹遍布全国,对中国古代美术遗存的整理与保护作出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与艺术实践,融合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理念,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萧龙士:现代着名画家,擅长花鸟画,与云龙区有着深厚渊源。其绘画风格兼具传统笔墨与生活气息,作品简练传神,富有情趣,是“江淮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长期在徐州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展出,部分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为地方文化艺术发展注入活力。
四、历史遗址与必游景点
(一)历史遗址
1. 下邳故城遗址(云龙段):下邳故城历史悠久,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其遗址范围部分涉及云龙区南部。历史上,下邳故城曾为多国都城、郡治所在地,春秋时期“黄池会盟”、三国时期吕布屯兵等历史事件均与此相关。遗址内发现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建筑构件等,印证了此地历代的繁华与变迁,是研究徐州地区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依据。
2. 户部山古民居群:位于彭城街道,是明清时期徐州富商聚居的区域,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古民居群依山而建,建筑风格融合南北特色,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又有南方园林的精巧,多为二进或三进院落,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建筑格局。其中,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等代表性建筑,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与生活场景,是研究明清时期徐州社会经济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3.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户部山北侧,是徐州老城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街区内街巷狭窄,房屋密集,多为青砖灰瓦的平房与两层小楼,保留了“前店后宅”“上宅下店”的传统格局。这里曾是徐州古城的繁华商业区,如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商铺与手工作坊,展现了老徐州的市井生活风貌。
4. 黄楼遗址:位于彭城街道,是北宋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为纪念治理黄河水患而建。原楼因墙体为黄色而得名,历代屡经损毁与重建,现存建筑为现代复原。黄楼作为苏轼在徐政绩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徐州人民对治水英雄的纪念,同时也是北宋时期徐州城市建设与水利工程的历史遗存,周边配套的文化广场与碑刻,进一步丰富了其历史内涵。
(二)必游景点
1. 云龙湖景区:云龙区标志性自然景观,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8平方公里,与云龙山相依相伴。景区分为滨湖公园、苏公岛、小南湖、水上世界等多个区域,湖面开阔,水质清澈,周边植被茂密。滨湖公园沿湖而建,长廊、亭台错落有致,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苏公岛以苏轼文化为主题,岛上建有苏轼雕像、碑廊等,展现其在徐的生活与创作;小南湖水域蜿蜒曲折,两岸垂柳依依,与亭台楼阁相映,尽显江南水乡韵味;水上世界是国内较大的淡水鱼水族馆,展示各类水生生物,适合亲子游览。
2. 云龙山:位于云龙湖东北侧,海拔142米,绵延约3公里,因山势蜿蜒如游龙而得名。山体植被覆盖率高,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是徐州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上景点众多,主要有放鹤亭、饮鹤泉、兴化寺、观景台等。放鹤亭为苏轼所建,是其与友人饮酒赏鹤、吟诗作赋的场所,现存建筑为明清重建;饮鹤泉位于放鹤亭西侧,泉水清澈甘冽,相传为苏轼养鹤之处;兴化寺依山而建,寺内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大石佛,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之一;登顶观景台可俯瞰云龙湖全景与徐州城区风貌,视野开阔。
3. 徐州汉文化景区:位于子房街道,是集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景区,总面积约1400亩。核心景点楚王陵,是西汉早期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依山凿建,墓室庞大,结构复杂,出土文物数千件,包括金缕玉衣、青铜剑等国宝级文物,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工艺与丧葬文化;汉兵马俑博物馆内,数千件陶俑排列整齐,形态各异,再现了汉代军队的编制与气势;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各类汉画像石精品,题材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是研究汉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
4. 彭祖园:位于云龙区南部,占地面积约1200亩,是为纪念彭祖而建的综合性公园。彭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长寿始祖,相传曾在徐州一带活动。园内分为彭祖祠、樱花园、动物园、游乐区等多个区域,彭祖祠内供奉彭祖塑像,祠前有彭祖井,相传为彭祖炼丹取水之处;樱花园内种植大量樱花树,春季花开时节,粉白相间,景色宜人;动物园饲养各类珍稀动物,是亲子游的热门选择;游乐区设有多种娱乐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
5. 戏马台:位于户部山山顶,是历史上项羽定都彭城后,构筑高台操练兵马的场所,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主要有山门、戏马台碑廊、项羽雕像、乌骓马雕像等景点。山门古朴典雅,碑廊内陈列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诗词碑刻,项羽雕像英姿飒爽,再现了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戏马台地势险要,登临其上可俯瞰徐州老城区全景,是感受楚汉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
6. 大龙湖景区:位于大龙湖街道,是徐州新城区的核心景观,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景区以大龙湖为核心,周边建有滨湖步道、生态湿地、城市公园等设施,湖面碧波荡漾,岸边草木繁茂,是市民休闲度假、户外健身的理想场所。景区内设有游船码头、亲水平台、儿童游乐区等,配套设施完善,同时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展现徐州新城风貌的重要窗口。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
1. 兴化寺:位于云龙山北麓,始建于北魏时期,原名石佛寺,因寺内有依山而凿的大石佛而得名,是徐州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殿宇错落有致,与云龙山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山为寺之基,寺为山之魂”的独特格局。核心景观大石佛高11.5米,开凿于北魏晚期,为释迦牟尼坐像,面部丰满,神态安详,衣纹流畅,是中国北方早期石刻佛像的代表作,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禅院等,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殿内雕梁画栋,香火旺盛;藏经阁收藏大量佛教经典与文物,兼具宗教与文化价值。兴化寺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建,保留了传统佛教寺院的规制与风格,是感受佛教文化与石刻艺术的重要场所。
2. 宝莲寺:坐落于云龙区汉风街道,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龙华寺,历史上曾是徐州地区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后因战乱多次损毁,2009年重建并恢复原名。寺庙建筑群气势恢宏,采用唐代风格设计,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钟楼、鼓楼、禅房、斋堂等附属设施。其中,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2100平方米,为国内现存最大的大雄宝殿之一;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坐像高21.9米,为国内最大的室内锻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庄严。宝莲寺还拥有国内最高的佛阁——通天阁,以及独特的鳖形塑像,整体建筑既彰显佛教文化的庄严神圣,又融入现代建筑的精湛工艺,是苏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与文旅景点。
3. 玉皇宫:位于云龙区南部四堡区域,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由朱棣下令重建并赐名,此后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道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灵官殿、三清殿、玉皇殿等主体建筑,两侧设有偏殿、禅房、斋堂等。核心建筑玉皇殿为清代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屋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形制仅次于故宫重檐庑殿顶,彰显皇家道观的威严气派;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左右分列四大天师、二十八星宿等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灵霄殿、三清殿等建筑同样工艺考究,殿内雕梁画栋,壁画精美,展现了道教建筑的艺术魅力。玉皇宫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还定期举办国学讲座、传统民俗活动等,传承道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三清观:地处云龙区老城区,临近徐州博物馆,始建年代众说纷纭,有唐代、东汉、明代等多种记载,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建与扩建,是徐州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道观占地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建筑精巧,分三层递进式结构,一层为山门与灵官殿,二层为主殿三清殿,三层为玉皇阁与配殿。三清殿供奉三清四御神像,塑像古朴庄重,殿内悬挂多块明清时期的匾额与楹联,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配殿设有龙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满足信众不同的祈福需求。观内保存多块明清古碑,记载了道观的历史沿革与修缮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今,三清观作为徐州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设有大风书画研究院、抄经室、道医馆等,提供素面等素食,将道教文化与书法、医学、饮食等生活元素相结合,展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云龙区作为徐州老城区核心,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这些习俗融合南北特色,延续千年,成为区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庙会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其中以玉皇宫庙会、泰山庙会(部分区域涉及云龙区)最为热闹。庙会多在农历正月、三月等传统节日举办,为期数天,期间周边群众纷纷前往,现场人头攒动,充满生活气息。庙会上,除了祈福祭拜仪式,还有徐州梆子、柳琴戏等传统戏曲表演,艺人登台献艺,唱腔高亢婉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民间艺人现场展演剪纸、面塑、糖画等手工技艺,一把剪刀、一团面泥在艺人手中变幻出各种造型,吸引孩童驻足围观;各类小吃摊、手工艺品摊沿街摆放,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热闹非凡的市井图景。
婚嫁习俗方面,云龙区保留了诸多传统礼仪,流程完整且寓意吉祥。男方提亲时需携带烟酒茶糖等礼品,双方商定婚期后,男方要准备“聘礼”,女方则筹备“嫁妆”,嫁妆多包含被褥、家具等生活用品,象征婚后生活富足。迎娶当天,新郎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途中有“拦门酒”“猜灯谜”等互动环节,增添喜庆氛围;新娘出门时要跨火盆、踩米袋,寓意“驱邪避灾”“传宗接代”;婚礼现场,拜天地、敬父母、夫妻对拜等仪式必不可少,亲友邻里齐聚一堂,举杯祝福,场面温馨热闹。如今,婚嫁习俗虽有所简化,但核心礼仪依然保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传统节庆习俗同样丰富。春节期间,全家团聚,贴春联、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平安顺遂;元宵节时,市民会前往灯会观赏花灯,花灯造型多样,有传统的宫灯、生肖灯,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意灯组,同时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增添节日乐趣;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佩香囊,吃粽子,艾草与香囊用以驱蚊虫、避邪气,粽子则有甜、咸两种口味,满足不同喜好;中秋节,家人围坐赏月,品尝月饼,畅谈家常,传递团圆之情。
民间艺术方面,徐州梆子、柳琴戏在云龙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徐州梆子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粗犷豪放,多演绎历史题材故事,演员身着传统戏服,动作刚劲有力,极具感染力;柳琴戏语言通俗易懂,唱腔婉转悠扬,贴近生活,常用徐州方言演唱,多反映民间生活场景,深受市民喜爱。此外,苏北琴书、快板等说唱艺术也常在庙会、集市等场合表演,艺人手持乐器,说唱结合,内容风趣幽默,为群众带来欢乐。
(二)特色美食
云龙区的美食融合南北风味,形成了咸鲜醇厚、口感丰富的饮食风格,既有北方面食的扎实,又有南方菜肴的细腻,多款特色美食成为当地名片。
1. 地锅鸡:徐州经典名菜,也是云龙区宴席与日常饮食中的常客。选用散养土鸡,切块后用葱姜爆香,加入料酒、酱油、香料等调料翻炒,随后加水焖煮,待鸡肉半熟时,在铁锅边缘贴上薄薄的玉米饼,盖上锅盖继续慢炖。鸡肉炖至软烂入味,玉米饼吸收了汤汁的鲜香,口感外酥里嫩,咸香可口,是兼具主食与菜肴的特色美食,体现了北方饮食的豪放与实惠。
2. 羊方藏鱼: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道菜”。制作时将羊肉切块焯水,鲫鱼处理干净后放入羊肉腹中,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姜片、葱段、料酒及适量清水,小火慢炖数小时。羊肉酥烂不腻,鱼肉鲜嫩无腥,汤汁浓郁鲜美,营养丰富,将羊肉的醇厚与鱼肉的清甜完美融合,展现了古代烹饪的智慧。
3. 把子肉:云龙区街头巷尾常见的特色菜肴,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大块,放入锅中焯水去除血沫,随后加入酱油、冰糖、八角、桂皮等调料,小火慢炖至酥烂。炖好的把子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咸甜适中,常搭配米饭食用,是上班族与学生党的便捷选择,也是徐州人记忆中的家常味道。
4. 烙馍:徐州传统面食,在云龙区流传甚广,制作工艺简单却颇具特色。用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醒发后揪成小剂子,擀成薄如纸张的圆饼,放入鏊子上烙熟,无需放油,烙好的烙馍口感筋道,略带麦香。可卷菜、卷肉、卷馓子等食用,搭配灵活,既能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是徐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体现了北方面食的质朴与多样。
5. 蛙鱼:夏季特色小吃,深受市民喜爱。以山芋淀粉为原料,加水调成糊状,倒入沸腾的开水中煮熟,随后通过漏勺挤压成蝌蚪状的凉粉,放入凉水中冷却定型。食用时,将蛙鱼盛入碗中,加入醋、酱油、蒜泥、辣椒油、香菜、榨菜等调料,搅拌均匀,口感爽滑q弹,酸甜麻辣俱全,清热解暑,是夏季街头的热门小吃。
6. 小儿酥糖:传统糕点,也是云龙区特色礼品之一。以芝麻、麦芽糖、花生等为原料,经熬糖、搅拌、压制、切块等多道工序制成,制作工艺精细。成品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甜,入口即化,不粘牙、不腻口,老少皆宜,承载着徐州人童年的甜蜜记忆,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7. 辣汤:徐州传统早餐,在云龙区的早餐摊点随处可见。以猪骨、鸡架等为原料熬制高汤,加入面筋、海带丝、豆腐皮、花生米、鸡蛋花等食材,再调入胡椒粉、盐、酱油等调料,煮至沸腾即可。辣汤色泽红润,味道鲜香麻辣,香气浓郁,搭配油条、烙馍食用,暖心暖胃,是徐州人开启一天生活的经典搭配。
七、旅游指南攻略(极简实用型)
(一)交通
1. 外部交通:高铁优先选徐州东站,换乘地铁1号线可直达云龙区核心景点;徐州站距老城区更近,出站后乘公交或打车10-15分钟可达户部山、回龙窝等景点;观音机场乘机场大巴至市区,转地铁或公交前往。
2. 市内交通:地铁1、2号线覆盖核心景点(如云龙湖、汉文化景区、户部山);公交多线路可达各景点,可刷交通卡或手机支付;短途可选共享单车、电动车,灵活便捷。
(二)住宿
1. 核心区域:优先选云龙湖周边、户部山\/回龙窝附近,步行可达多个景点,生活便利。
2. 性价比之选:老城区连锁住宿密集,新城区住宿环境整洁,按需选择即可。
(三)注意事项
1. 参观汉墓、古民居时,遵守景区规定,不触摸文物、不攀爬古建筑。
2. 品尝街头小吃时,选择人流量大、卫生状况良好的摊位。
3. 春季踏青、秋季登山注意防晒,夏季高温备好防暑用品,冬季注意保暖。
4. 庙会等民俗活动期间,保管好个人财物,遵守现场秩序。
5. 景区周边停车位紧张,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