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460章 蒸汽轨车,新型棱堡(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0章 蒸汽轨车,新型棱堡(三)

不过,枕木的制作却让众人颇为难受。

烟墨不够,需要使用替代品。

好在枕木的要求相对容易满足,无非就是防腐、防蛀、防火、防水。

露天木台早在千年以前就有成熟的处理办法;

况且秦驰道的圆木到了卫青征匈奴时依然能使用,其圆木处理方法流传了下来。

众人略一思索,决定采用传统的处理方法,对枕木进行防腐防蛀防火防水处理。

而焦炭渣也不够,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使用碎石打底。

铺设钢轨地基的意见很快统一了。

陈大匠将方案交给韩赞周,详细地向他说明。

先铺设出地基,路线就从轨车工坊到研究院,三十里的距离正好合适。

这条路线不仅能够满足轨车试验的需求,还能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更方便地参与到轨车的改进工作中来。

韩赞周听完方案,点了点头,开始安排人手准备材料和工具。

工坊里的人们又忙碌了起来,有的去寻找碎石,有的去准备制作枕木的材料,整个工坊再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尽管前方还有很多困难,但众人都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

轨车的轨道一定能够顺利铺设,轨车也一定能够早日驶上这四十里的试验路线。

朱有建看着复刻清晰且参数标注完备的轨道图纸,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他深知,这些图纸承载着轨车发展的希望,是未来交通变革的关键所在。

随后,他果断下令,皇庄所有炼钢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都集中精力炼制轨道所需的钢材。

随着这一指令的下达,整个皇庄的炼钢炉迅速运转起来,仿佛在宣告着轨车时代的即将到来。

朱有建心情大好,哼着小曲儿回到西苑。

他怀中抱着心爱的猫儿,轻轻抚摸着它柔软的毛发,猫儿舒服地眯起眼睛,发出欢快的叫声。

突然,猫儿叫了一长段,那声音清脆而悠长。

朱有建半猜半闷,有些摸不着头脑,他隐约觉得猫儿似乎在表达着什么意思,大致好像是“遇到高山阻道能绕过去吗” 。

当然,他也只是猜测,不确定猫儿是否真有这层意思,但他心里却也正琢磨着类似的问题。

回到西苑后,朱有建立刻召集曹化淳和方正化前来商议。

他假设前方出现一座大山横亘在轨车行驶的路线上,问道:

“若遇此山,需弄出通道来,且要求与地面平齐,诸位可有良策?”

方正化不假思索地说道:

“炸山!

直接用震天雷将山炸开,开辟出一条通道,简单直接。”

他的想法很粗暴,认为这是解决高山阻道最有效的方式。

曹化淳却摇了摇头,说道:

“此法不妥。

一座大山,要完全炸开不知需要多久。

而且炸出来的土石方数量巨大,需要耗费多少人力才能运走?

这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这时,一直在旁边倾听的王承恩似乎明白了朱有建的心思。

他思索片刻后,给出建议:

“咱们炸个洞出来如何?

在山体中开凿一条通道,让轨车从洞中穿过,这样既不用大规模炸山,也能实现与地面平齐的通道需求。”

王德化听后,立刻提出疑问:

“若炸洞,如何支撑长洞?

长洞若没有稳固的支撑,极易坍塌,这可如何是好?”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长洞的支撑问题确实是开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众人陷入沉思,都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而朱有建则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等待着他们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轨车的顺利通行扫除这一巨大障碍。

王承恩微微眯起眼睛,陷入对历史的回忆之中,缓缓开口说道:

“北宋初年,雄县到永清曾有一百六十里的地下通道。

这通道离地面距离足有五丈,内部宽达两丈,高一丈,皆由砖石垒固而成,当时连战马都可以通行。

即便处于水网纵横的地带,这条通道依旧稳固,维持了一百多年之久。

如今要在山体里钻洞,与之相比又有何困难呢?”

曹化淳和方正化听闻,皆陷入沉思,随后脑海中渐渐浮现出相关记载。

他们齐声说道:

“宋史里确实有此记载,雄县、霸州、永清的县志也有明确记录。

这通道乃是宋军对抗辽军时所建,对后来促成‘檀渊之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有建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此前对这段历史竟一无所知。

此刻,他内心对宋人的土建能力简直叹为观止。

在那个完全依靠人工挖掘,仅靠砖石做支撑的年代,宋人究竟是如何挖出这一百多里长,离地好几丈的运兵通道的?

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壮举,朱有建心中满是钦佩。

方正化兴致勃勃,又提起更为久远之事:

“汉初之时,韩信与项羽在江边作战。

韩信曾挖了一个藏兵洞,就在应天府南京的江北浦子市南门外‘中敌台’,此洞直通乌江边。

这藏兵洞同样可行马,战车也能顺畅通过,长度达二百余里。”

众人听闻方正化所言,皆露出惊叹之色。

朱有建更是满脸震撼,他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古人挥舞着工具,在地下艰难挖掘的场景。

这些伟大的工程,不仅是古人智慧与毅力的象征,更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且建设工期不会太长,毕竟楚汉战争不可能打了几十年。

曹化淳沉思片刻后说道:

“这些历史事例表明,无论是雄县的地下通道,还是韩信的藏兵洞,都证明了古人在地下工程建设方面有着卓越的能力。

如今我们在山体里钻洞,虽面临一些困难,但借鉴古人的经验,再结合当下的技术,定能找到解决之法。”

方正化点头表示赞同:

“没错,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工程中汲取灵感。

比如雄县通道的砖石垒固方式,或许能为我们在山体洞穴的支撑加固提供思路。

而韩信藏兵洞的长度与通行能力,也让我们对挖掘长距离通道充满信心。”

朱有建目光坚定,扫视众人说道:

“既然古人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我们更不应退缩。

大家要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山体钻洞方案。

这不仅关乎轨车的建设,更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众人听后,皆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为轨车的顺利通行开辟道路。

王承恩、曹化淳与王德化听闻朱有建提及山体钻洞之事,皆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了然之色。

王承恩率先开口说道:

“太祖朝时,宋翰林宋濂曾对藏兵洞地下通道进行过探寻。

那洞上下极宽,呈下行内道,以青石铺就,条石支撑垒筑。

然而,众人进入十六丈后,便只觉寒风刺骨,隐约还能听到兽吼阵阵,众人心中恐惧,便退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