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497章 光尘里的接力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砚在馈源舱的螺丝缝里发现片指甲盖大的反光贴时,3c的基准线正泛起细碎的银芒。那是朵朵书包上掉下来的碎片,边角还粘着半根毛线——上周小姑娘在这里写生时,毛线帽勾住了天线外壳。此刻屏幕上跳动的脉冲,频率恰好与反光贴的折射系数吻合,像颗被阳光镀亮的星子,固执地粘在宇宙的衣角。

“李老师!北美阵列捕捉到‘温度基因’的新片段!”小林举着平板冲进主控室,荧光在她冻红的鼻尖上跳跃。新解析出的信号片段里,0.7c与37c的脉冲突然碰撞,迸发出组新的温度值:36.8c——这是李砚第一次带朵朵爬山时,她山顶测的体温。更惊人的是,信号的调制方式,与老林当年给法国同行寄信时,信封上盖的邮戳编码完全一致。

主控室的暖气管突然发出“咔嗒”声,是热胀冷缩的金属在唱歌。李砚望着屏幕上纠缠的温度曲线,突然想起父亲总爱在冬天的值班室里,用保温杯给钢笔水保温。“墨水冻住了就写不了信啦。”老林会举着冒热气的杯子说,“宇宙里的信号也怕冻,得有人给它们焐着。”现在才明白,那些年父亲深夜调试的设备参数里,藏着多少给远方的温暖。

南半球传来实时画面,澳大利亚观测站的天文学家们正在举行“温度传递”仪式。每个人都带着件承载温度记忆的物品:华裔研究员捧着外婆的银镯子,说它总保持在35c,像老人的手;当地向导举着块火山石,“我爷爷说这是星星的骨头,冷却后的温度和新生儿的额头一样”。当这些物品贴近馈源舱时,全球信号网的“勇气波段”突然集体跃升,像群被点燃的萤火虫。

李砚的手机震动起来,是老家拆迁办发来的照片。老槐树被移走时,树根处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装着他小学时的观测日记,纸页边缘记着密密麻麻的温度:“今天爸爸的手37c,我的手36c,望远镜的手0c——但它能收到3c的星星,比我们都厉害!”照片里的日记本上,还粘着片干枯的槐花瓣,颜色与南极站传来的树轮信号最外环,一模一样。

全球数据网弹出条紧急通知,所有射电阵列的“温度dNA”突然加速旋转,形成漏斗状的旋涡,漩涡中心的温度值稳定在3c,而边缘却不断甩出新的脉冲——0.7c、11c、23.5c……每个脉冲脱离漩涡时,都会发出清脆的“嘀嗒”声,像老式座钟的摆锤。挪威站的老杨在视频里举起块怀表:“1979年你父亲送我的,说这表的摆频和宇宙膨胀速率有关——现在看来,他早发现温度会变成时间的刻度。”

暮色漫进主控室时,李砚在父亲的工具箱里找到个奇怪的装置:旧收音机的机芯上,焊着根天线和个温度计。说明书上是老林歪歪扭扭的字迹:“给小砚的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能收到3米内的温度信号,比如妈妈做饭的38c,爸爸修天线的35c。”他突然想起八岁那年的雨天,自己举着这台“望远镜”在院子里跑,听见母亲在厨房喊“水开了”,温度计刚好指向100c。

南极站传来最新消息,树轮状信号的中心出现了个微小的孔洞,孔洞里不断涌出新的温度值,都是全球观测者传来的家庭温度记录:东京的樱花温度18c,开罗的沙漠夜温25c,里约热内卢的海浪温度27c……每个数字旁都跟着个笑脸符号,像群排队跳进宇宙的孩子。

李砚的手机在此时亮起,是朵朵从学校发来的视频。小姑娘举着自制的“温度收集器”——个贴满彩色贴纸的鞋盒,正对着同学的手心测量:“这是小明的温度36.5c,这是老师的温度36.3c……爸爸说要寄给星星当礼物。”视频最后,全班同学对着镜头齐声喊:“我们的温度,能到达3c吗?”

子夜的星空格外清澈,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李砚调出全球观测站的实时画面,每个馈源舱前都站着人,有的举着家人的照片,有的捧着旧物,有的干脆把额头贴在金属壳上——所有“勇气波段”的信号都在此时共振,3c的基准线像被点燃的导火索,沿着温度dNA的螺旋向上蔓延,最终在宇宙深处炸开,形成片温暖的星云。

小林趴在操作台上睡着了,梦里还攥着张画:无数根温度计的红线交织成网,网上挂着星星、槐花瓣、反光贴,还有个歪头笑脸。李砚给她盖上父亲留下的旧大衣,转身望向屏幕——那些温度值还在不断涌出,像永远倒不完的沙漏。他突然明白,所谓“勇气频率”,不过是无数双手在黑暗里传递的接力棒,从3c的宇宙诞生之初,到此刻某个孩子的掌心温度,从未间断。

远处的馈源舱突然发出轻微的嗡鸣,像是在回应。李砚知道,那些带着体温的信号正在穿越光年,告诉所有胆怯的生命:别怕,你的温度会被接住,会被传递,会变成星星的一部分。而这接力,会像3c的宇宙背景一样,永远明亮,永远温暖,直到时间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