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诗词一万首 > 第553章 范云《渡黄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

赏析:

《渡黄河》是范云出使北魏途中所作,借渡黄河的所见所感,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清平之世的期盼。

一、整体架构与情感脉络

诗歌开篇描绘黄河水情,中间刻画河对岸荒芜景象,结尾以对河上老人的发问收束。从渡河之景到岸野之象,再到内心感慨,情感层层递进,由对自然险阻的描述,深入到对社会民生的关切,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二、开篇对黄河水势的描绘

1.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诗人起笔便勾勒出黄河湍急浑浊、水势浩大难以跨越的特点。 “迅”突出流速之急,“浊”描绘水质之浑,“汤汤”以叠词强化水势磅礴之感,“不可陵”直言其不可侵犯。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威严,更暗示人生与社会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全诗奠定凝重基调。

2.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进一步渲染渡河艰难。桧木虽好,但做桨却难掌控;松舟坚固,也仅能勉强渡河。借行舟之难,隐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即便自身具备一定才能,也可能面临诸多挑战,有力烘托出环境的恶劣与困境。

三、途中所见荒芜之景

1.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渡河上岸,诗人目睹空荡庭院倒伏旧木,荒芜田野只剩旧田埂。 “空”“荒”二字,直接点明环境衰败,“偃”“余”则细腻呈现事物残破状态,强烈传达出荒芜、死寂之感,暗示此地曾遭战乱或灾祸,百姓流离失所。

2.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进一步强化荒凉氛围。不见行人踪迹,唯有狐兔活跃,以狐兔之“兴”对比行人之“无”,强烈反差深刻反映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让人感受到曾经繁华不再,尽显衰败凄凉。

四、结尾的寄言与深层寓意

1.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诗人向河上老人发问,黄河水何时能澄清。表面询问自然之水,实则以黄河水之浊隐喻社会动荡混乱,借“何当澄”表达对社会清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此问意味深长,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将个人旅途感慨拓展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五、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中对黄河水势与岸边荒芜之景的描写,均融入诗人情感。黄河水的汹涌象征社会混乱,岸边荒芜之景则是社会现实的直观呈现,情景相互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2. 用词精准,感染力强: “迅”“浊”“空”“荒”等词,精准勾勒景象特点,生动营造出艰难、荒芜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诗人心境与社会状况,极具感染力。

3. 象征隐喻,寓意深刻:以渡河艰难象征人生困境,黄河水之浊象征社会动荡,巧妙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深化诗歌主题,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思想性。

……

解析:

1.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 解析:此句生动地描绘出黄河水奔腾呼啸的壮观且险恶之态。“迅”字简洁有力地突出了黄河水流速之快,仿佛瞬息之间便能奔涌向前,展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浊”字则形象地勾勒出黄河水的浑浊特质,这不仅是对其外观的描写,也暗示了其蕴含的复杂与混沌。“汤汤”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黄河水势浩大、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不可陵”直白地表明黄河水的汹涌难以跨越,强调其不可侵犯的威严。诗人开篇以此描绘黄河,不仅呈现出自然景观的雄浑,更借黄河水的湍急与浑浊,象征人生与社会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全诗奠定下凝重、深沉的情感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面对强大自然力量和未知困境时的敬畏与凝重。

2.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 解析:此句紧承上句对黄河水势的描写,进一步阐述渡河的艰难。“桧楫”指用桧木做的船桨,桧木材质优良,然而在如此湍急的黄河水中,却“难为榜”,即难以用作划船的工具,说明即便拥有看似良好的条件,面对黄河的汹汹水势也显得力不从心。“松舟”指松木制成的船,松木质地坚硬,用其打造的船只相对坚固,即便如此,也仅仅是“才自胜”,也就是勉强能够胜任渡河。这里通过对桧楫和松舟在黄河中表现的描述,以具体事物来强化渡河之难的感受。同时,这两句也具有隐喻意义,象征着在复杂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即便自身具备一定的才能与优势(如同桧楫、松舟),在面对诸多困境与挑战时,也会遭遇重重困难,有力地烘托出周围环境的恶劣以及前行的艰辛不易,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坚持。

3.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 解析: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渡河上岸后看到的衰败景象。“空庭”,即空荡荡的庭院,一个“空”字,营造出一种死寂、无人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曾经庭院中或许有过热闹的生活场景,但如今已人去楼空。“偃旧木”,“偃”表示倒伏,庭院里倒伏着旧木头,这些旧木或许是曾经房屋的一部分,如今却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无人收拾,尽显破败。“荒畴”指荒芜的田地,表明曾经肥沃的农田如今已无人耕种,杂草丛生。“余故塍”,“故塍”是过去的田埂,只留下过去的田埂,说明田地已长时间荒废,无人打理。这两句通过对庭院和田野的描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荒芜、凄凉的画面,暗示此地可能经历了战乱、灾荒等变故,导致人们背井离乡,家园破败,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凋敝,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岁月沧桑和衰败的悲哀。

4.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 解析:此句进一步渲染了所见之地的荒凉。“不睹行人迹”,直白地表明看不到行人的踪迹,路上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凸显出这片区域的人烟稀少。“但见狐兔兴”,“但见”表示只看到,只看见狐狸和兔子在肆意奔跑,“兴”字生动地描绘出狐兔活跃的状态。狐狸和兔子通常在无人干扰的荒野中繁衍活跃,这里以狐兔的活跃与行人踪迹的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强化了荒芜的氛围。原本应该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如今却成为狐兔的乐园,暗示着人类社会的衰落,深刻地展现出社会动荡后人们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曾经繁华不再,衰败气息扑面而来,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深深感慨与忧虑。

5.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情感的集中抒发。“寄言”即托人传话,诗人向河上的老人发出询问。“此水何当澄”,表面上是问眼前这浑浊奔腾的黄河水什么时候能够变得清澈。然而,这里的“水”不仅仅指自然中的黄河水,更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时动荡、混乱的社会局势。诗人借对黄河水何时澄清的疑问,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清平、安定的渴望。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巧妙地转化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看似简单的一问,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对美好社会的期盼与忧虑交织的复杂情感。

……

句译:

1.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黄河水奔腾湍急而且浑浊不堪,浩浩荡荡气势汹汹难以跨越。

2.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桧木做的船桨难以用来划水行船,松木造的船只也只是勉强能够渡河。

3.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空荡荡的庭院里倒伏着旧木头,荒芜的田野中只剩下从前的田埂。

4.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看不到行人过往的踪迹,只看见狐狸和野兔活跃奔窜。

5.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托人带话给黄河边的老者,这河水什么时候才能澄清?

……

全译: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