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海龙的!
“拿来我看看,听说过没见过。”
刘光天把帽子递过去,刘海中研究了一下就扣自己脑袋上了,大小挺合适。
“是挺暖和的,正好我脑袋受风了,借我戴几天。把酒给我拿来,咸菜里再来点香油。”
刘光天:“。。。。。”
阎埠贵进屋第一句就是:“瑞华,花了多少钱啊?”
想一路了,他现在就想知道花了多少钱。
“300块钱!你跟老易、老刘钱一样,傻柱跟贾东旭250,剩下人都是150。”
阎埠贵感觉心被撕裂了,这会儿别说喘气了,耳朵嗡嗡的,眼前都是黑的,那是三百啊~~要了亲命了!让我死去吧!
“老阎,老阎!你可别吓唬我啊,钱是解成掏的!”
阎埠贵瞬间回魂:“你再说一遍,谁?解成?!”
“爹!没错是我,不过你得还我150,我只能出一半。”
艹,果然!一半就一半吧,好受多了。
算你狗东西有良心,阎埠贵深深的看了一眼阎解成,仿佛第一次认识一样。
“过年带着我去于莉家坐坐,商量一下你们婚事。”
易中海跟贾东旭还好,花点钱就花点,听说那帮人下午就要送各街道了,到时候都得挂号,那可是影响一辈子的事。
各家不管什么心思,这事多亏熊光明了。
许大茂听说傻柱回来了,第一时间就窜出来了,顶着一脑袋坑坑洼洼的发型,晃荡着膀子凑近,然后捏着鼻子一脸的嫌弃。
“傻柱!你这身什么味啊!我瞅你被公安给捂了去,我这心里直扑腾!早听我的能栽这面儿吗?非得抖机灵,人家公安那都是火眼金睛!没给你上手段吧?要我说啊,下回见着大檐帽麻利儿服软,较那劲干嘛!”
“滚蛋!你跳粪坑不栽面?蹦粪坑里充什么大个儿,要不是哥们儿眼疾手快吸引公安注意力,你早让人拿胶皮管子呲成糖葫芦了!”
“啥也别说了,这事兄弟记下了,赶紧拾掇拾掇来我这吃,咱俩喝两口啊?我亲自开火给你炒俩菜咋样?!”
“得了吧,我这一天一宿没睡了,以后谁再喊我去黑市,我跟谁急!”
傻柱收拾完,何大清饭也端上了桌,坐在对面看着傻柱吃。
“别着急柱子,慢点吃啊,不够锅里还有!吃完了睡一觉,晚上睡醒了爹给你再炒俩菜,咱爷俩好好喝两口,给你压压惊。”
被自己老爹盯着有点不舒服,长这么大没被父爱迎面痛击过,让傻柱有点不知所措。
“爹,你是不是还有啥事啊?”
“没有,没有,你吃,多吃点啊!看你回来我高兴,呵呵。”
王玉梅也赶紧在旁边给公公说好话:“柱子,爹早上一回来听说你出事了,连屋都没回就忙乎你的事去了。光明说得交罚款,爹连个磕巴都没打就同意了。”
“看你没啥事爹就先回去了,玉梅,八斤我就先领走玩去了啊。”
何大清今天不对劲,很不对劲,虽然傻柱不知道因为什么,但直觉错不了。
王主任头两天给何大清介绍了个媳妇,何大清那是相当的满意,恨不能当天就圆房。
当初是志得意满,到掯节上就开始有点发虚,本来打算今天跟傻柱谈的,结果傻柱昨天去黑市被抓了,这刚回来再说这事~~就傻柱那狗脾气,可不是小时候了,任他摆布。
关键答应人家女方了,明天领证,在家过年。
这事闹的咋开口呢,找熊光明这小子去!
正好熊光明从大斌那里刚回来,合计着晚上去小院给杰公子送钱,想啃羊蝎子了,也不知道傻柱回来没有,找他要个料包去。
正好看见何大清了,俩人一对眼神,不好!这老登绝对没好事!
熊光明连招呼都没打,一搬自行车,转身就要走,被何大清窜上去一把给车后座抓住了。
“呵呵,光明啊,刚回来怎么就要出去呀,去叔那坐坐,喝口热水。”
“何叔,我突然想起来媳妇孩子落丈母娘家了,我得再回去接一趟。”
“不急这一会儿,吃过晚饭再去,叔这弄了两斤虾,晚上给你做个干烧大虾!”
就这么熊光明被拽到何大清屋里。
这老小子赶紧关上门,抓着熊光明的胳膊。
“十万火急啊!你可得帮帮叔!”
“到底什么事啊,柱子还没回来?”
不能吧,孙局长不是说很快就放吗。
“回来了回来了,不是柱子的事,是我自己的事。嘿嘿,王主任给我介绍了个对象,我相上了!”
“恭喜何叔了!哪家的?是咱们这片儿的吗?”
“呵呵,不是,是逃难过来找亲戚的。结果亲戚一家子头几年就去南方了。”
能让何大清看上的那差不了,老何家人毛病不少,但是对待另一半长相方面,要求还是很严格的。
逃难找亲戚的。。。。那真是家里过不下去了,到了四九城得惨成啥样,就这能让何大清看上,那颜值这一块得多能打,关键何大清都五十了,这个就算40?
这可不是后世有那么多护肤品,这时候老百姓家40岁女人已经显得就不年轻了。
“这不挺好吗,找着了还让我帮什么忙?婶子多大了,家里什么情况,您可得打听清楚了,别又跟~~那什么,是吧,呵呵。”
何大清知道熊光明说的是当初的事,讪笑两声。
“内个~~这都过去了可不能再提了!你婶子28年生人,呵呵。”
熊光明一口水就喷出去了,呛的他差点给自己送走。
你是真牲口啊!知道你奔着美色去的,没想到纯下半身支配上半身啊。
何大清找的这个叫王令仪,家在河南郑州,过来找大哥的,结果一家子头两年都搬到南方了。
就去街道打听,结果街道也没联系方式,就知道去了广州。
这下崩溃了,这可怎么是好,王主任看她气质不像一般人家的,还是本家,就拉着她问问情况,你这口音不像是河南的啊?
王家以前是河南的大地主,到了她爹那辈觉得靠土地家族已经发展到极限了,虽然也有不少买卖,但都仅限在当地,连县城都没出去。
北上,去四九城发展!咱们一步到位,正好那边有朋友,也有个照应。
然后带着她大哥就来四九城了,经过几年打拼也站稳了脚跟,36年把老婆孩子也接过来,这可比老家强。
结果到了37年,一看路子不对,大哥守着四九城的买卖,全家人去了上海。
接着就是淞沪会战,还是回老家种地吧,然后就是38年蒋光头炸了花园口大堤。。。。
最后就她跟着家里一个老仆到了四九城大哥这。
大哥待她也不错,供她读书上学。
好的是家里人又联系上了,爹妈都在,42年老娘病重她回去陪陪吧,还没住两月呢,河南大饥荒。。。。又是老仆死保才逃回四九城,这下老实了,家里就剩大哥这一个亲人了。
后来嫁给了一个同乡的医生,生了个儿子。
结果入朝时候还牺牲了,又在四九城住到了55年。
公公婆婆岁数大了,就不想在四九城待了,变卖家产回老家郑州。
之前公公是大学老师,算是略有家资,到了郑州还给她还在中学找了个老师的工作,到底是女高出来的,这时候算是高学历知识女性了,家里条件着实不错。
结果58年时候,婆婆病了,花不少钱治好了,接着公公又病了,又赶上灾年。
河南灾情尤为严重,还得花钱吃药买营养品,眼瞅着好转了,家里没钱了,这可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