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唐代秘史 > 第48章 边疆烽火第一章 :战云压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8章 边疆烽火第一章 :战云压境

陇右道的深秋裹挟着砂砾与寒意,枯黄的芨芨草在狂风中弯折,仿佛随时会被折断。永昌城外的了望塔上,戍卒王二眯起眼睛,将青铜望远镜抵在眼前。镜筒里,西方地平线处腾起滚滚烟尘,铁甲与弯刀在日光下折射出森冷的光芒,无数牦牛与骆驼组成的辎重队伍蜿蜒如长蛇,正朝着大唐边境逼近。

\"咚!咚!咚!\"梆子声骤然响起,惊飞了城头栖息的寒鸦。王二的手剧烈颤抖,几乎握不住梆子,沙哑的喊声撕破天际:\"吐蕃人!吐蕃大军压境!\"

梆子声以惊人的速度传递,从永昌城到秦州,十二座烽燧接连燃起黑烟。陇右节度使李朔正在校场练兵,看见天边扭曲的烟柱,握着长枪的手青筋暴起。这位征战半生的老将转身对副将喝道:\"立刻召集各部,清点粮草军械!传信长安,就说吐蕃赞普亲率五万铁骑,已过青石关!\"

长安城内,太极殿的蟠龙柱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皇帝李忱批阅奏章的手突然顿住,目光死死盯着陇右加急军报上的朱批。\"啪\"的一声,玉制笔搁被拍得粉碎,惊得一旁伺候的宦官扑通跪地。

\"五万大军?\"皇帝猛地起身,龙袍扫落案上文书,\"去年刚签的《清水盟约》,吐蕃竟如此背信弃义!\"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如铅。兵部尚书张延龄颤声进言:\"陛下,陇右兵力不足三万,且粮草储备仅够支撑月余。若不速速增援,恐...\"话音未落,礼部侍郎陈启贤便厉声打断:\"此时出兵,岂不是正中吐蕃下怀?应先遣使议和,拖延时日!\"

\"议和?\"李朔之子李昭突然出列,甲胄上的狮头吞口随着动作发出轻响,\"父亲在前线浴血奋战,朝廷却要议和?儿臣愿领三千骑兵,驰援陇右!\"

争论声此起彼伏之际,工部员外郎苏砚悄然出列。这位出身应天书院的机关术奇才,此刻神色沉静:\"陛下,臣虽不通军事,但工部可加急打造军械。若能借鉴'震地玄枢'原理改良投石机,或可解陇右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长安城西南角的沈府内,沈清霜正将软剑插入剑鞘。这位将门虎女的耳坠随着动作轻晃,却难掩眼中的锐利。她接过管家递来的密信,展开后目光如炬——正是皇帝命她率轻骑驰援陇右的手谕。

而在太医院深处,裴云舟的白大褂上沾满药渍。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支缴获的吐蕃毒箭,在显微镜下观察箭头泛着幽蓝的粉末。\"这毒性...\"他眉头紧锁,\"与寻常见血封喉之毒截然不同,倒像是融合了西域蛊虫之术。\"

陇右前线,永昌城的百姓们已经开始收拾家当。老妇人们将祖传的银镯子塞进陶罐,年轻男子握紧农具,眼神中满是恐惧与不甘。城楼上,李朔望着城外逐渐清晰的吐蕃营帐,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雪夜。那时他还是个百夫长,跟随老节度使在青海湖畔击退吐蕃骑兵,马蹄踏碎冰面的声音,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将军,斥候回报!\"一名亲兵疾驰而来,\"吐蕃人在黑水河畔扎营,还建起了箭塔和拒马桩。他们的投石机比我们的高出三丈,射程怕是...\"

李朔抬手止住亲兵的话,转身望向城中最高的鼓楼。鼓楼上的\"大唐\"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角处因常年日晒雨淋已经发白。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令下去,拆了城中庙宇的梁柱,加固城墙。所有百姓迁入内城,能拿动兵器的,都来帮忙!\"

夜幕降临,永昌城陷入一片昏暗。只有零星火把在城头摇曳,宛如暴风雨前最后的微光。吐蕃军营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篝火照亮了赞普达玛的脸,这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正把玩着手中的狼头权杖。

\"大唐以为靠几座城墙就能挡住铁骑?\"达玛冷笑一声,\"明日一早,用新制的毒箭攻城。我要让陇右的百姓知道,背叛盟约的代价!\"他身旁的巫医躬身呈上一个木盒,盒中密密麻麻排列着淬毒的箭矢,箭头泛着诡异的青芒。

而在长安皇宫,皇帝李忱彻夜未眠。他望着墙上的《陇右地形图》,手指在秦州与永昌之间来回移动。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他终于下定决心,提笔写下一道道诏令:命苏砚即刻启程前往陇右,调拨关中精锐骑兵支援,同时密令沈清霜率领轻骑绕道突袭吐蕃粮道。

黎明时分,三支队伍分别从长安三个城门出发。苏砚的马车装满了机关图纸与铸铁,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沉重的声响;沈清霜的骑兵身着黑衣,马蹄裹着棉布,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晨雾中;而裴云舟的医官队伍,则载着成箱的药材与实验器具,朝着陇右疾驰而去。

此时的陇右,永昌城的百姓们在城墙上搬运石块,孩童们则负责传递消息。李朔站在城头,望着东方天际,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即将来临。而来自长安的三支奇兵,或许将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狂风呼啸,战云压境,大唐与吐蕃的命运,即将在这片广袤的西北大地上,迎来惊心动魄的碰撞。

成为了后世学子争相传颂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