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唐代秘史 > 第49章 南水北患第四章 :筑闸抗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南水北患第四章 :筑闸抗洪

晨雾未散,黄河开封段的工地上已人声鼎沸。数百民夫赤着膀子,在泥泞中拖拽着巨型青石,号子声此起彼伏。苏砚踩着齐膝深的淤泥,手持图纸来回奔走,目光不时扫过正在搭建的闸基。青铜水准仪折射着晨光,将每一块基石的角度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

\"停!\"苏砚突然挥手。工人们喘着粗气放下肩头的绳索,只见他蹲下身,手指抠进两块基石的缝隙,\"榫卯接口差了半寸,这可不是儿戏!\"说着从腰间摸出墨斗,重新弹出精准的标线,\"墨家机关讲究严丝合缝,今日的疏漏,明日就是决堤的祸根!\"

铸铁工坊内,熔炉喷出的热浪让人睁不开眼。老炉匠王大锤抡起十二斤重的铁锤,火星四溅中,陨铁与青铜熔成的合金逐渐成型。苏砚捏着淬火后的齿轮仔细端详,齿牙间寒光凛凛,\"硬度够了,但还要再做防腐处理。\"他转头吩咐学徒,\"取三份丹砂、两份松脂,按墨家秘方熬制涂料。\"

当第一扇铸铁闸门成型时,难题接踵而至。闸门重达三千斤,如何将其精准吊装到位?苏砚盯着滔滔河水,突然想起墨家\"车梯\"的升降原理。他连夜绘制图纸,指挥工匠打造出特制的起重架:以绞盘为动力,配合滑轮组与杠杆,二十名壮汉便能轻松吊起巨型闸门。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首次合闸时降临。八月十五,新一轮洪峰裹挟着冰凌呼啸而来。苏砚站在闸楼上,手心沁出冷汗。随着他一声令下,绞盘转动,齿轮发出沉重的咬合声,闸门缓缓下沉。但当浸入水面三分之一时,湍急的水流突然形成漩涡,将闸门冲得剧烈晃动。

\"快!启动缓冲弹簧!\"苏砚大喊。工匠们手忙脚乱地转动控制轮,弹簧装置发出吱呀声响,缓缓吸收着洪水的冲击力。可就在闸门即将闭合时,右侧的泄沙孔突然被一根巨木卡住,水流顺着缝隙疯狂倒灌。

\"用钩索!\"苏砚抄起一根长杆,带头冲向闸室。冰冷的江水瞬间漫过腰际,他与几名工匠死死拽住钩索,在漩涡中奋力撬动巨木。泥浆糊住了眼睛,洪水呛进喉咙,苏砚却咬着牙不松手,直到巨木终于被冲出泄沙孔。

这次险情让苏砚意识到设计的缺陷。他召集工匠们连续三昼夜研讨,将泄沙孔改为可自动开合的百叶窗结构,遇到大型杂物时能自动关闭。改良后的水闸在第二次洪峰中经受住了考验,当闸门精准闭合,将咆哮的洪水拦腰截断时,工地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与此同时,长江荆江段的筑闸工程同样惊心动魄。这里水压巨大,普通木桩根本无法固定闸基。苏砚借鉴墨家\"水战钩拒\"的原理,设计出螺旋状的铸铁地锚。三百斤重的地锚在人力绞盘的牵引下,如巨大的螺丝钉般旋入江底,将闸基牢牢固定。

但施工过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数万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直奔正在浇筑混凝土的闸室。险情发生时,苏砚正在对岸指挥材料运输,看到漫天尘土,他立即跳下渡船,冒雨冲向工地。

\"所有人听令!\"他挥舞着沾满泥浆的图纸,\"启动应急预案!甲组用沙袋构筑临时堤坝,乙组转移施工器械!\"自己则带领一队精壮汉子,用墨家发明的\"连弩式抛石机\",将巨石抛向滑坡体,减缓土石冲击速度。

暴雨中,苏砚的嗓子喊得嘶哑,衣裤被泥浆与汗水浸透。当最后一车混凝土安全转移,他累得瘫倒在泥地里,却仍强撑着检查受损情况。看着被土石砸出深坑的闸基,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幸好地锚没受损,工期最多延误三天。\"

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南北水闸终于全部竣工。当秋汛来临,黄河水闸自动调节流量,将泥沙顺利排出;长江水闸则如钢铁巨人般屹立江心,承受住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冲击。苏砚站在荆江闸楼上,望着平稳流淌的江水,眼眶不禁湿润——那些在泥浆中熬过的日夜,那些被洪水打湿的图纸,终于化作守护苍生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