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唐代秘史 > 第49章 南水北患第六章 :功成泽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南水北患第六章 :功成泽世

咸通十年的春风掠过长江黄河,曾经肆虐的洪水早已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两岸复苏的生机。黄河开封段,新筑的堤坝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铸铁水闸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闸门开合时齿轮咬合的声响,成了守护百姓的晨钟暮鼓。长江荆江段,鱼鳞坝与分水鱼嘴静静卧在江心,将奔涌的江水化作平缓的碧波,沿岸的稻苗随风摇曳,重又泛起层层绿浪。

苏砚站在荆江新修的观澜阁上,望着江面往来的商船,手中的图纸已被岁月磨得起了毛边。自水利工程竣工以来,他已在此驻守半年,每日清晨必沿江巡查,查看水闸运转、堤坝状况。此时一名小吏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一卷文书:\"大人,漕运司传来消息,长江航道疏通后,商船通航效率提升三成,荆州码头单日吞吐量创了新高!\"

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曾经被迫背井离乡的灾民陆续返乡,在退去洪水的土地上重建家园。黄河沿岸的村落里,老人们围坐在新修的石亭下,向孩童讲述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之战;长江边的私塾中,先生们将苏砚治水的故事编入教材,\"机关巧匠战洪魔\"成了最受学子欢迎的篇章。

长安皇宫内,皇帝李漼展开苏砚呈上的治水奏章,看着字里行间详细记载的机关数据与民生成效,不禁抚掌赞叹:\"昔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苏卿以机关之术定江河!\"当即下旨,擢升苏砚为工部侍郎,主管全国水利事务,并命画师绘制《治水图》悬挂于凌烟阁。

应天书院内,学子们听闻苏砚事迹,纷纷以他为楷模。算学课上,先生指着墙上的水闸图纸讲解:\"苏大人改良的齿轮组,将墨家'倍力原理'运用得炉火纯青;那自动泄沙装置,更是巧借水力,化害为利。\"曾经被视为杂学的机关术,如今堂而皇之地登上讲堂,引得学子们争相钻研。

然而,苏砚并未沉醉于赞誉之中。他深知,治水工程虽已告一段落,但后续维护同样重要。他亲自编写《河防要略》,详细记录水闸检修周期、堤坝加固方法,甚至精确到每个齿轮的润滑频率;又在黄河、长江沿岸设立专门的河务衙门,培训出一批精通机关维护的\"河工技师\"。

这年秋收,苏砚收到各地送来的粮册,眼眶不禁湿润。黄河两岸的麦田金黄如海,长江流域的稻穗压弯了秸秆,曾经的灾区如今成了粮仓。更让他欣慰的是,百姓自发在江边修建生祠,供奉着他的画像。当地方官员将此事上奏朝廷,他却连夜修书恳请皇帝禁止:\"治水利民,乃臣分内之事,岂敢贪天之功?\"

但民间的传颂并未因此停歇。说书人将他的故事编成话本,从长安茶馆到江南酒肆,处处都能听到\"苏侍郎巧设机关退洪水\"的精彩唱段。更有能工巧匠根据他的图纸,在其他流域仿造水闸,黄河支流渭水、长江支流湘江,都建起了坚固的水利设施。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苏砚如往常般巡查水闸。行至荆江一处弯道,忽见岸边聚集了不少百姓,正围着什么指指点点。他快步上前,却见一位白发老者跪坐在地,面前摆着一碗清水、三炷清香。

\"老人家,这是为何?\"苏砚赶忙扶起老者。

老人老泪纵横:\"恩人呐!三年前那场洪水,我家破人亡,只剩这小孙儿。若不是您修了这水闸,我们哪有今日的安稳日子!\"说着,他拉过躲在身后的孩童,\"快给苏大人磕头!\"

苏砚连忙拦住,望着老人身后新盖的砖瓦房、田地里忙碌的农人,心中百感交集。此时江风拂面,远处水闸传来熟悉的机械运转声,那声音不再是紧张的战鼓,而是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伴奏。

又过数年,苏砚主持编纂的《天下河渠志》完成,书中不仅记载了南北治水的全过程,更将墨家机关术与水利工程的结合心得倾囊相授。他在序言中写道:\"治水之道,非蛮力可胜,需借天时、用地利、巧施机关。然机关之妙,终不及民心之固——民安,则江河安;民心定,则天下定。\"

这份凝结着智慧与心血的典籍,连同他的治水传奇,一同流传后世。每当后人站在黄河长江之畔,望着坚固的堤坝、运转的水闸,总会想起那个以机关为剑、以智慧为盾,力战洪水的身影。苏砚用行动证明,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还是波涛汹涌的江河,心怀苍生者,皆可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泽被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