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王妃起初被明皎这番夹枪带棒的话激怒,差点拍案而起,可转念一想:他们诚王府若是白得了全掌柜这一家十几口的身契,也没什么不好的。
于是,她收敛了怒容,也看向了侯夫人,似笑非笑道:“全掌柜、全大娘一向能干,也不知大嫂可愿割爱?”
有那一瞬,侯夫人几乎要怀疑这对姑侄是一唱一和,眼底掠过一抹阴鸷的寒芒。
但她立刻按下了这个念头,告诉自己:不可能的。
萧云庭爱慕卿儿,与明皎退亲的事做不得假。
这会儿,以明皎的气性,怕是恨死诚王府,以后只会老死不相往来,所以才会令下人敲锣打鼓地去找萧云庭讨东西。
侯夫人维持着雍容的浅笑,当起了二人的和事老:“王妃,你还不知道皎姐儿的性子吗?她这不过是在赌气罢了。”
“皎姐儿,你尽管与我说,是不是全掌柜有什么言辞无状的地方惹你不快了?”
“全掌柜是个粗人,心直口快,你别与他计较……就像你姑母方才说的,他怎么说也是你祖父的救命恩人,你就当看在你祖父的面子上。”
侯夫人一边说,一边将左手置于身后,对着跪在地上的全浩使了个手势。
全浩心领神会,对着明皎重重地磕了个头,发出“咚”的一声重响。
“大小姐,小人代家父给大小姐赔不是了。”
“若是家父有什么得罪您的地方,小人回头一定让他给您赔罪。”
“家父都一把年纪的人,一条腿又残着,这京兆府大牢阴湿得很,他老人家哪里受得住啊!”
他又连续给明皎重重磕了两个头,将额头磕得一片红肿,让在场的女眷不禁都有些动容。
侯夫人见常氏跟个木头人似的,便道:“静怡,你也劝劝皎姐儿。”
常氏本想渔翁得利——没准她能白捡颐和堂的这个便宜,这会儿见侯夫人发话,也不敢得罪她,便也劝起明皎:“妹妹,无论怎么样,你还是先把全掌柜从京兆府大牢弄出来吧。”
“有什么话,我们关起门来好好说,何必闹得人尽皆知。”
听到这句话,连太夫人、诚王妃也微微点头,的确是这个理。
明皎笑盈盈地环视众人,慢条斯理地对侯夫人与常氏说:“母亲和大嫂这么为全掌柜美言,是因为你们觉得全掌柜大善,还是因为你们与他……”
顿了顿,她吐出四个字:“沆瀣一气?”
屋里静了一静。
侯夫人眼底掠过一抹恼意,随即是轻蔑,心道:这丫头才看了一天的账,就这般沉不住气,怕不是见颐和堂这些年颗粒无收,就动了气……
她刚要开口,就被后方一道怒气勃勃的少年音抢在了前面:
“大姐,你太过分了!”
门帘被人粗鲁地掀开,一道蓝色的单薄身影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少年看着才十来岁,那张清秀的脸庞与侯夫人有四五分相似。
四少爷明迹甚至没给太夫人行礼,径直走到了明皎跟前,怒气冲冲道:“我母亲这些年兢兢业业代管着大母的嫁妆,没有功劳,总也有苦劳吧。”
“沆瀣一气?她十年心血倒是喂了白眼狼,只换来大姐你一句轻飘飘的‘沆瀣一气’?”
明迹越说越气,重重拂袖,又往前走了两步,拉住太夫人袖子摇了摇,半是撒娇地求她主持公道:“祖母,您好歹为我母亲说句公道话啊。”
太夫人半垂着眼眸,以大拇指攥住了佛珠手串,摩挲半晌后,抬眼又看向了明皎。
她心里也认定大孙女是为了颐和堂的账目,暗叹:这世上哪有经得起查的账。
就是明皎真要清算,也不是这么个清算法。
太夫人心思飞转,很快有了决定,幽幽道:“皎姐儿,也是我与你爹怜惜你自幼丧母,将你惯坏了。”
“就算今天全掌柜有什么得罪你的地方,你也不该迁怒你母亲……家宅不宁是大忌。”
“还不给你母亲赔不是!”
“否则,别怪我家法伺候!”
最后一句话太夫人冷硬地加重了音量。
那双浑浊的老眼再无一丝慈和,只余下不容人驳斥的威仪。
诚王妃在一旁说风凉话:“娘,你早该将皎姐儿锁在府中好好管教了,她这张狂没边的样子实在是无法无天了!”
明皎看也没看诚王妃,目光直直地望着罗汉床上神情端肃的太夫人,一动不动——既没有认错,也没有跟侯夫人赔罪。
见她油盐不进,太夫人不快地蹙起了眉心,威逼道:“皎姐儿!你连我的话也不听了吗?”
她抬手做了个手势,方嬷嬷便捧着足有一寸宽的戒尺朝明皎一步步逼近。
明皎面不改色,依然看着太夫人,缓缓道:“祖母一向公道,有功赏,有过罚,不偏不倚。”
诚王妃以为明皎是怕了,撇撇嘴,觉得无趣得很。
她还以为这丫头会犟到底,就是领罚也不认错呢,终究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
她抬手去端茶盅,只等着明皎给卢氏赔完不是,再来给自己赔不是,可茶盅才凑到唇边,就听明皎蓦地话锋一转:
“祖母,我本想请母亲为我主持公道,可今天出了这么大的事,全掌柜又是母亲举荐的,是十年的亲信,母亲方才又百般为他说话。”
“我心里实在很乱,真不知道还能信谁。”
“不仅是母亲……连大嫂,我也不知能不能信了。”她轻飘飘地斜了常氏一眼。
啊?常氏一愣:怎么连她也被攀扯上了?!
诚王妃见明皎似要放大招,没心思喝茶了,手中才沾唇的茶盅又放下了一些……
明皎对着太夫人屈膝福了福:“还请祖母为我做主,倘若今天祖母觉得我在理,就令‘卢氏’将我娘的嫁妆统统交出来,交由我与舅父盘查。”
常氏一不小心被转移了注意力,眼睛一亮,急急问:“舅舅要来京城了?”
楚家舅舅为人一向最是阔绰,不仅从来不空手来,一年四季的节礼年礼更是从未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