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05章 烧饭的人不管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条绝望的长龙,如同一条巨大的伤口,蜿蜒在大周王朝衰败的肌体上。

陈默的脚步并未加快,他像一滴水融入溪流,悄无声息地汇入了那支北迁的流民队伍。

他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布衣,脸上风霜刻下的疲惫,让他与周围的人别无二致。

没人多看他一眼,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挣扎求生的影子。

他找了个队伍末尾的位置,默默跟随着,偶尔帮着推一把摇摇欲坠的板车,或是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

几天下来,他已经成了队伍里一个不起眼的“杂役”,一个没人记得住名字,但总在需要时出现的沉默身影。

第七天,天降大雨,队伍被迫停在一个破败的野庙里。

最后的口粮也已耗尽。

“粮绝了!”

一声绝望的嘶喊,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死水,激起了所有人的恐慌。

队伍的头领,一个满脸横肉的汉子,咬牙让人抬出最后的一点存货——半麻袋已经霉变发黑,散发着刺鼻酸味的杂豆,以及一些晒干的草根。

“这……这怎么吃?吃了会死人的!”有人当场崩溃,嚎啕大哭。

“扔了吧,留着也是个祸害!”更多的人附和,眼中满是嫌恶与恐惧。

就在那汉子准备下令将这最后的“粮食”倒掉时,一个沙哑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

“还能救。”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杂役陈默,正缓步走出。

“你疯了?”头领瞪着他,“吃了这东西,不用等饿死,今晚就得全都躺下!”

陈默没有争辩,只是走到那袋霉豆前,抓起一把,在鼻尖嗅了嗅,平静地说道:“淘洗三遍,洗去浮霉。取灶膛灰烬溶于水,用灰水浸泡一个时辰,可去其毒。再以文火慢熬成糊,最后,寻些野蒜,切碎拌入,可提味,亦可杀菌。”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镇定。

众人面面相觑,将信将疑。

死亡的威胁下,一丝渺茫的希望也足以让人抓住不放。

“就听他的,死马当活马医!”头领一跺脚,嘶吼道,“按他说的做!”

几个妇人半信半疑地开始忙碌。

淘洗、浸泡、熬煮……当那锅黑乎乎、黏糊糊的东西终于出锅,拌上野蒜后,一股奇特的、夹杂着豆香与辛辣的香气,竟真的压过了那股霉味。

没人敢第一个尝试。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颤颤巍巍地走上前,用破碗舀了半勺,吹了吹,送入口中。

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滚下两行热泪。

“这味道……”她哽咽着,声音嘶哑,“像……像极了二十年前,在北境逃难时,官兵施舍的那碗‘活命羹’!一模一样!”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疯了似的涌了上来。

一碗热糊下肚,暖意从胃里升起,驱散了连日的饥寒与绝望。

陈默低头搅动着锅底,不让其粘黏。他心中毫无波澜。

二十年前?

不,那是他还在边关死士营时,为解决腐败军粮问题,首创的“腐粮再生法”。

没想到,这门为了战争而生的苟活之术,竟早已通过无数张嘴,口口相传,流落到了天涯海角。

“小兄弟,你这法子是跟谁学的?”头领端着碗,满脸敬畏地凑过来。

陈默抬起头,脸上古井无波:“坏了的东西,只要心不死,还能救一口是一口。”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江南,两支为争夺上游水源而械斗数代的宗族,正被请到了一座新建的书院内,接受调解。

调解人,正是受邀在此讲学的苏清漪。

双方族长各执一纸泛黄的祖约,寸步不让,言语间火药味十足。

苏清漪静静听完,却不谈条文,不议对错,只是提议:“今日恰逢初一,不如在此共建一座‘共炊亭’,两族轮流掌勺,每月同食一餐,如何?”

众人愕然,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碍于苏清漪“国士之妻”的身份,两族只得应下。

首日宴席,由苏家指派的厨娘掌勺。

不多时,一道“三层炖菜”便香气扑鼻地端了上来。

众人好奇看去,只见巨大的陶锅之内,最底层是耐煮的土豆、山药等根茎;中层是腌制的腊肉与风干的豆角;最顶上,则铺着一层刚断生、碧绿欲滴的青蔬。

一锅炖菜,层次分明,既省了柴火,又保证了营养与口感的丰富。

一顿饭吃得众人满嘴流油,气氛竟缓和了不少。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族长放下碗筷,长叹一声:“这么吃饭过日子的人,又怎么会真想着打打杀杀?”

一场剑拔弩张的争端,竟在一顿饭后,有了和解的曙光。

事后,有好奇的学子追问那厨娘炖菜的诀窍。

厨娘憨厚地摇摇头:“这是我家婆婆传下来的老法子,听她说,早年间有个叫阿默叔的,在难民营里天天这么熬大锅饭,省事又好吃。”

苏清漪立于灶前,望着锅中余温袅袅,轻声自语:“原来,最坚固的盟约,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藏在锅底,用最寻常的烟火,一层层慢慢煨出来的。”

西北,叛乱四起的混乱地带。

柳如烟一身难民装扮,成功潜入一处由多个敌对部族组成的临时聚居地。

她本以为这里会是弱肉强食的修罗场,眼前的一幕却让她心头剧震。

聚居地的中央,竟设有一个“轮值灶台”。

每日由不同的家族提供食材与人力,负责所有人的伙食。

开饭时,伤员和病患优先取食,孩童们则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分汤。

她亲眼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战士刚端起一碗粥,见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走来,便主动将碗递了过去。

老人推辞,战士竟伸出了手。

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剪刀、石头、布”这种最简单的孩童游戏,决定了这碗粥的归属。

胜者吃饭,败者大笑,周围人习以为常。

柳如烟如遭雷击,猛然醒悟。

这不正是当年陈默在整编降军时,提出的“饥者为先,弱者优先”的原则吗?

只是,那生硬的军令,在这里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礼俗!

她放弃了用笔记录这一切的打算,只是默默地走过去,加入排队的行列。

一碗温热的米粥滑入腹中,暖意流遍四肢百骸。

她仿佛又听见了多年前,在那个冰冷的校场之外,那个男人低沉而坚定的声音:

“吃饱了,才配谈和平。”

京畿之地,程雪正为一起棘手的集体腹泻事件而奔波。

追根溯源,她查到了一处民间自发组织的“应急炊事点”。

当她看到那里的炊夫们处理问题食材的流程时,不由得愣住了。

清水粗洗、灰水浸泡、沸水猛焯、酸醋浸润、通风晾晒。

这精准的“五步消毒法”,其核心逻辑与结构,竟与她珍藏的那本陈默亲笔手书的《军中炊律》别无二致!

只是,所有的军事术语和署名,都已消失不见,彻底变成了一套民间匠人的土办法。

她在结案报告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一种救命之法,变得像每日洗手一样自然而然时,它所承载的文明,才算真正成熟。”

当晚,她将家中那本孤本《默式炊疗谱》小心翼翼地取出,连夜复印了十份,用最普通的油纸包好,匿名寄往了各地新开的烟火学堂。

在寄送登记卡的“流转者”一栏,她只填了两个字:

无名。

归乡途中,李昭阳被一场山火引发的塌方困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

断粮三日,村民们绝望之下,准备宰杀仅剩的几头耕牛充饥。

“住手!”

李昭阳一声暴喝,制止了众人。

他指导村民们搭建起一种“双膛灶”,一膛烧火,另一膛利用余热和烟道高温,可以持续温食、烘烤干粮,节省了近七成的柴薪。

他又教众人将所有能吃的边角料,碎骨残肉,熬制成胶,再搓成丸子,极大地延长了口粮的保存时间。

村民们惊为天人,纷纷询问这位豪侠此等神机妙算从何学来。

李昭阳抹了把脸上的烟灰,望向遥远的南方天际,咧嘴一笑:“一个……从不肯承认自己会做饭的人教的。”

夜深人静,他守着灶膛里微弱的余火,低声喃喃:“阿默,你这家伙,教会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吃什么,而是……怎么活下去。”

风雪交加的草原之夜,陈默蜷缩在一个牧民营地的破旧灶台后取暖。

一个扎着小辫的牧民女孩,捧着半锅已经冰冷的米饭,怯生生地走到他面前:“阿叔,天太冷了,你能让它……重新热起来吗?”

陈默接过那口小锅,没有急着生火。

他先将锅底凝结的饭巴细细刮净,在锅底均匀铺上一层干燥的草灰隔热,然后才架上最小的火苗,一边慢煨,一边用木勺轻轻翻动米饭,让每一粒米都能均匀受热。

片刻之后,一股纯粹的米饭焦香,伴随着腾腾热气,弥漫开来。

女孩惊喜地瞪大了眼睛:“阿叔,你怎么知道它冷得有多伤心?”

陈默笑了笑,摇了摇头:“饭不会说话,但它记得,每一次被认真对待。”

黎明前,风雪渐歇。

陈默悄然起身,将身上最后一包预防疫病的药粉,尽数撒入了营地的公共水缸之中,随后转身,消失在茫茫晨雾里。

几乎是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周旧都,宰相府的废墟遗址之上,一片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进了一口早已干涸的古井。

井底,落叶轻轻覆盖在一块被淤泥半掩的朽木残片之上。

那曾是陈默穿越之初,记录着无数逆天机缘的签到册的一角。

历经风雨侵蚀,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只余下一片深黑色的炭迹。

那炭迹的轮廓,在幽暗的井底,竟奇异地呈现出一个形状——

恰似一口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上,咕嘟咕嘟,冒着沸腾气泡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