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肖和秦研在后方构筑了坚实的防线。
秦研利用商业手段,巧妙地将几家试图接近有研药业、背景可疑的投资机构挡在门外,
并进一步加强了核心配方和生产流程的保密等级。
凌肖则动用关系,对研究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更隐秘的安全评估,确保没有明显的监控漏洞。
凌宸虽然在部队,但通过只有家人懂的方式,定期传递着安好的信息,这种精神支持对凌玥至关重要。
一天,凌悦在分析一批关于植物逆境记忆的数据时,
发现了一个非常微弱,但可能具有颠覆性的新信号通路线索。
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但也让她警惕,这太重要了,
重要到一旦公布,必然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包括幽冥道的觊觎。
是隐藏这个发现,还是将其公之于众?
她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隐藏,或许能暂保安全,
但违背了科研人员的初衷,公布,则可能将自己推向更危险的风口浪尖。
面对这个可能颠覆传统植物学认知的发现,凌玥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她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风险。
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权衡,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成形,
她要主动出击,但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凌玥没有选择完全隐藏这个发现,也没有立即公布全部真相。
她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撰写了一篇扎实的论文,
只揭示了那个新信号通路的存在,和部分基础特征,
但隐去了最核心的调控机制,和其在逆境记忆中的关键作用。
这篇论文足够优秀,能巩固她的学术地位,但又不至于引起过度轰动。
然而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她谨慎地提出了一种假设性的、更复杂的调控模型,
并指出其深层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钩子,既展示了她的学术远见,也为后续行动留下了空间。
她放慢了后续研究的节奏,对外宣称需要积累更多数据。
实际上,她在争取时间,观察各方的反应,并完善自己的计划。
果不其然,这篇论文引起了一定关注。
大多数同行认为这是扎实的进展,赞赏凌悦的严谨,并对她提出的假设模型感兴趣。
陈舒的热情明显高涨,频繁地与凌悦讨论论文细节,
并热心地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看似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试图更深入地套取,凌悦的真实想法和研究进展。
凌悦礼貌地接受,但讨论始终停留在论文已公开的层面。
不久后,凌悦收到了基金会更高规格的邀请,这次是由一位,号称是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知名学者出面,
邀请她参加一个小型的、高层次的学术闭门研讨会,主题恰恰就是生命信号的复杂调控。
凌悦与家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后,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同意参加这次研讨会。
凌肖方面并未阻止凌悦的决定,而是启动了更高级别的安保预案。
凌悦参会时,会有伪装成普通参会者的安全人员暗中护卫,确保她的人身安全万无一失。
同时,所有与会议相关的通讯和记录都会受到严密监控。
研讨会在一座江南古典园林式的私人会所内举行,
小桥流水,竹林掩映,环境清幽至极,也私密至极。
参会者算上凌悦不过十余人,无一不是生命科学领域颇有建树,或背景特殊的学者专家。
那位墨先生也在场,身份是基金会的特别顾问,他微笑着向凌悦点头致意,眼神一如既往的深邃。
会议本身的学术水准极高。
讨论的议题从表观遗传学到能量医学的前沿,甚至涉及了一些目前尚属假说的领域。
凌悦谨慎地发言,每次开口都基于自己已发表的、无懈可击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
她敏锐地察觉到,有几位发言者的观点非常超前,
似乎隐隐指向了,生命能量的直接观测和干预,这远超出现有主流科学的范畴。
茶歇时,墨先生和那位主席恰好与凌玥同桌。
“凌助理刚才的见解非常深刻,”
主席是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
“尤其是关于信号通路的和谐共振假说,与我们基金会长期关注的,生命场协同效应不谋而合。
不知道凌助理,对超越分子层面的生命信息传递,有何高见?”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直接指向了凌悦能力的核心区域。
她心中警铃大作,表面却依旧平静:
“目前生物学研究还是建立在分子相互作用的实证基础上。
您提到的生命场协同效应,是很有趣的哲学思考,
但作为科研人员,我需要更具体的实验证据,来支持任何假说。”
她巧妙地将话题拉回了严谨的科学范式内。
在凌悦感到压力倍增时,一位一直沉默的、来自欧洲某研究所的资深女科学家,伊莱恩博士,突然开口:
“我赞同凌博士的观点。科学需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
凌博士基于扎实数据提出的模型,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或许下一步,是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来验证,而不是急于构建宏大的理论。”
伊莱恩博士的发言看似中立,实则替凌悦化解了直接的逼问,并将话题引回了安全的科学方法论上。
凌悦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发现对方也正看着她,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善意和提醒。
会议结束时,墨先生再次找到凌悦,这次他更加直接:
“凌助理,我们注意到您的研究似乎遇到了一些技术瓶颈。
基金会拥有一些……尚未公开的尖端探测技术,或许能帮助您直接看到,能量层级的生命活动。
我们真诚邀请您,来我们的核心实验室访问指导,所有资源向您敞开。”
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个赤裸裸的陷阱。接受,可能意味着深入虎穴,拒绝,可能会让对方失去耐心。
凌悦再次婉拒,理由依旧是现有的研究需要沉淀,
但这次她没有把话说死,而是表示未来时机成熟时,会认真考虑。
她需要给对方留下一点念想,避免其采取更极端的手段。
回程的车上,凌悦回顾这次会议,得出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其对前沿科学的理解和技术储备,可能远超想象。
第二他们极度渴望找到,并能掌控生命能量相关的实证和方法。
第三伊莱恩博士的态度表明,组织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声音或派系。
第四对方的耐心不是无限的,这次高规格接触后,若她迟迟没有进展,对方可能会改变策略。
她将伊莱恩博士的信息悄悄记下,这个人,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会是一个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