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 第221章 班委角逐显锋芒 课堂惊语见解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1章 班委角逐显锋芒 课堂惊语见解深

班委角逐显锋芒 课堂惊语见解深

孙子聪自然是学习委员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他本身就是名校硕士出身,在云江区又以善于总结、文笔好着称,身边也聚集了一帮支持者。他上台发表竞选演讲时,意气风发,引经据典,从全球化谈到区域经济协同,从数字化转型谈到基层治理创新,理论框架搭建得很大,言辞华丽,赢得了不少掌声。

随后,也有其他几位理论功底扎实的学员上台竞选,各有千秋。

就在这时,一位支持陈临海的学员(是之前与陈临海在报到时有过简单交流、对他印象不错的某市副局长)突然站起来,高声提议:“我推荐东河区的陈临海同志竞选学习委员!陈临海同志在基层工作成绩突出,尤其是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相信他能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大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一提议,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陈临海虽然因为婚礼和秦奔雷的关系有了些名气,但毕竟来自县级区,在很多人看来,资历尚浅。

孙子聪更是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认为这不过是螳臂当车。

陈临海本无意争这个职位,但看到现场情况,尤其是感受到孙子聪那挑衅的目光,他改变了主意。他沉稳地站起身,走到台前。

他的演讲没有孙子聪那样华丽的辞藻和庞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从自己在东河区工作的一个具体案例入手——如何克服困难,推动传统商贸市场与智慧物流融合升级。

他讲述了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阻力、利益纠葛、技术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深入调研、耐心沟通、精准施策,一步步化解矛盾、取得突破的。

他将实践中的感悟,提升到了对政府与市场关系、对新旧动能转换规律、对基层干部执行力的思考层面。他的语言朴实,逻辑清晰,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实践的敬畏和对问题的深刻洞察。

“……我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堆砌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委员,如果我当选,我希望不仅能组织好理论学习,更能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实践困惑、分享破解难题心得的平台,让我们这次青干班的学习,不仅能‘抬头看天’,明晰方向,更能‘低头看路’,脚踏实地。”

他的演讲结束,台下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为热烈和持久的掌声!很多来自基层、同样面临类似发展困境的学员深受触动,觉得陈临海讲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就连一些来自省直机关、原本对基层工作不太了解的学员,也觉得他的分享鲜活、深刻。

结果毫无悬念,陈临海以较高的票数当选学习委员。孙子聪虽然也成功当选了文体委员(这符合他喜欢交际、组织活动的特点),但在学习委员的竞争中败给陈临海,让他脸上无光,心中嫉恨更甚。

班委选举尘埃落定,紧接着就是正式课程。第一堂课是《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由一位资深教授授课。

教授理论功底深厚,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中Y的宏观政策取向。

在课堂互动环节,教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当前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尤其是在债务压力、房地产调控等方面,请大家结合各自工作实践,谈谈看法。”

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几名学员先后发言,有的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中Y部署,严控债务。

有的则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因噎废食,需要适当灵活。

孙子聪也做了发言,他侃侃而谈,引用了大量数据和理论模型,论证了在严格监管下创新融资模式、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显得专业而自信。

教授频频点头,但未做点评,目光扫视全场,似乎在等待更精彩的见解。

这时,陈临海举手了。他站起身,语气平和地说道:“老师,各位同学,我认为‘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体,更像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关键在于找准‘风险’的根源。我个人理解,当前地方政府最大的风险,或许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债务数字高低,而是产业发展‘空心化’和经济增长‘虚拟化’的风险。”

他语出惊人,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连秦奔雷都投来专注的目光。

陈临海继续阐述:“如果为了短期‘稳增长’,继续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基建投资,而忽视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忽视了培育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那么即使暂时稳住了数据,长期来看,地方经济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弱,债务问题反而会因缺乏扎实的税基支撑而愈发严重。因此,真正的‘平衡’,或许应该在于,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化解存量债务、规范融资行为,这是‘防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更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精准的政策,引导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代表未来的实体经济领域,培育新的、健康的增长点。这看似慢,实则是从根本上‘稳增长’和‘防风险’。我们在东河区尝试推动商贸物流升级,不仅仅是建市场、搞物流,更深层的意图,是想以此为抓手,带动周边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和提升,打通产销链条,夯实区域的产业根基。”

他从一个独特的“产业根基”视角切入,将“防风险”的内涵深化,并提出了“培育新增长点”才是根本出路的核心观点,逻辑清晰,见解深刻,发人深省。

教授听完,眼中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之色,他用力点了点头,评价道:“临海同学的思考很有深度!跳出了就债务谈债务、就风险谈风险的窠臼,抓住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个牛鼻子!理论联系实际,见解独到!很好!这才是我们青干班学员应该有的思考水平!”

教授的高度评价,如同一锤定音。

课堂上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陈临海身上,这一次,少了探究,多了敬佩。

孙子聪坐在下面,脸色铁青,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理论储备,在陈临海这种源自实践、直指核心的深刻洞察面前,竟然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

这第一堂课,陈临海凭借其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过人的思辨能力,真正在青干班这群精英之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